先秦儒家责任思想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启示*
2016-04-13廖启云张玉书
廖启云,张玉书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先秦儒家责任思想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启示*
廖启云,张玉书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太原030024)
中国先秦儒家注重对伦理道德的研究,其中蕴含着相当发达的责任思想,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责任观,其基础是血缘亲情关系,核心是“孝悌”, 特色是家族本位,并将“礼义”推向家庭、应用于社会和国家以至自然。先秦儒家关于“修身”之仁爱责任、“齐家”之家庭责任、“治国”之政治责任、“平天下”之社会责任的论述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先秦儒家;责任意识;大学生;修齐治平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7.023
中国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底蕴深厚,其中的责任理论相当发达。比如,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注重整体,强调个人对集体履行绝对责任,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尊”(《礼记·礼运》)。正因如此,蕴含着丰富伦理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使责任思想得到了相当高程度的发展。可以说,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中蕴含并倡导的许多有关责任的表述和精神在我们当代社会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积极探究。当代大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很有必要。先秦儒家责任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修养的自律意识,对责任积极承担的担当精神,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最好教材。
一、中国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责任意蕴
(一)中国先秦儒家思想之责任观
“儒家伦理以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这‘五伦’为坐标,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人伦关系网络,并全面地规定了个体在人伦网络中的具体责任,要求人们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安伦尽分’,即安于自己的伦分,并在这些伦分上恪尽自己的责任。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体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则是人伦责任的升华。”[1]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主旨,先秦儒家形成的责任观的基石是血缘亲情关系,其核心内容为“孝悌”,把“礼义”从社会推至自然,强调最终能够作为责任主体的“我”对他人、对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典型的责任观念。
与西方所倡导的责任观念相比,儒家责任思想的特色在于其伦理规范的依据出自天理,然后由天道推至人道。另外,中国先秦儒家还认为,出于自身良知而去履行责任并实现道德责任规范预期效果的人才是负责任的人,由功利或外在约束而产生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责任。同时,先秦儒家责任思想还强调要兼善天下,也就是说人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好的规范推广到其他人。
(二)先秦儒家责任思想之内容概要
1.基础:自我责任之“修身”——“仁民爱物”。先秦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子曰:“仁者,爱人。”[2]仁爱思想是孔子最推崇的主张,它最直接地表述了先秦儒家“仁民爱物”的自我责任思想。“仁”意味着怀有一颗大善之心。孟子将这种“仁”发展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此形成“仁民爱物”的人之责任,即通过“修身”,提高自身修养以达到“仁爱”标准的自我责任。先秦儒家主张修身以敬、修身以安人。同时,修身的根本是人,要以礼作为基石,要学思并举,克己复礼方为仁。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此时的儒家之仁爱由自身责任开始,而后推及家庭、社会、天下。
2.发展:家庭责任之“齐家”——“父慈子孝”“夫义妇贞”“兄友弟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可见,家庭在先秦儒家责任思想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先秦儒家很重视人们的家庭道德规范,认为家庭关乎个人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周代贵族讲究“尊尊”和“亲亲”的血亲宗法被孔子加以利用,将其与普通百姓家庭表现出的朴实情感相结合,建构成一套完整的家庭方面的伦理规范,即“父慈子孝”“夫义妇贞”和“兄友弟恭”之家庭责任思想。其中规定了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家庭责任义务。先秦儒家的家庭责任思想,对中国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重大意义。
3.外延:政治责任之“治国”——“内圣外王”。先秦儒家思想中所讲到的“内圣外王”在这里强调政治责任,此乃先秦儒家追求个人成仁成圣并且实现大同社会的道德理想。“内圣”即人的品格的圣人化、完美化,先秦儒家所追求的基本的价值正在于此;“外王”是针对“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活动而提出来的,即在政治方面的实践,这是每个人义不容辞要承担的政治责任,为此就必须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完善。“内圣外王”的政治责任是先秦儒家要努力追寻的政治理念,而实行王道是他们所要追求实现的社会政治理想。在这种政治信念的作用下,先秦儒家积极倡导“内圣”的人格,即坚定内在道德品质,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涵养;由此向外延伸,发展出“外王”政治实践,也就是一切以“仁义”为准则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内圣外王”的政治责任培养出了先秦儒家“死守善道”的品质,构成了先秦儒家政治责任意识的核心价值理念[3]。
4.升华:社会责任之“平天下”——“心忧天下”。先秦儒家的“仁爱”思想决定其以天下为己任,集中表现为“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在先秦儒家经典中,关于“忧天下”的描述大体包括两个方面, 即个人和世界的道德责任感。孟子云:“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下》)孟子在这里所担忧的是自己不能像舜一样担负责任而尽到“平天下”的义务。这样的忧患意识,成为后来的仁人志士积极践履责任的源泉,成为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来源。孔子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里指的是孔子对现实政治的忧虑,表现出个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强烈愿望。孔孟以家国天下的太平为己任,孜孜不倦地追求盛世和谐,彰显了仁人志士为天下太平、社会和谐而承担责任的伟大精神。
从以上先秦儒家关于责任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一种责任思想,它以对人的本原性存在的理解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体的责任理论体系。先秦儒家责任思想注重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递进性,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性品格。发掘并反思儒家责任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及践行的情况从总体上看是好的,表现为理想远大、积极进取、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心系祖国等等。但是,部分大学生在责任意识方面有弱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生目标不明确
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现阶段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国普及,大学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质量有所下滑。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精神空虚”现象,即“大学生的精神疲软”。消极对待生活和学习,不努力提高自己,自身修养欠缺。“大学里学习氛围明显弱化,有的大学生感叹,看见的是一个个沉沦堕落的影子,现在的我们是那么的苦闷,不知所求、无所事事, 彷徨、茫然占据了我们整个的心里。”[4]
(二)感恩意识较薄弱
当代社会多元化发展,少数大学生的自我实现愿望随之高涨,表现为过度崇尚自我,过于注重个人的爱好和追求,过于在乎自身利益。他们认为,父母、他人甚至社会应该以他们为中心,把自身得到的便利认作理所应当的,感恩意识薄弱;在与别人打交道时,诚信观念不强,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不积极承担责任,做事情欠考虑,欠缺理性。
(三)集体观念不强
在大学生群体中,少数大学生在责任认知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个人本位思想。他们不太关心社会要求,过于重视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轻视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他们把个人理想同社会割裂开来,认为二者是不一样的,社会理想太虚幻,只有现实的个人利益才具体实在,才最应该得到注重。因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只希望自己的命运、发展得到更多关注,自身利益得到更多实现,不太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集体观念不强。
三、先秦儒家责任思想对现代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现象与伦理世俗化密切相关,而以伦理见长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关于自我责任之“修身”思想、家庭责任之“齐家”思想、政治责任之“治国”思想、社会责任之“平天下”思想的论述对大学生责任教育问题有诸多启示。
(一)“修身”:重视内因作用,提高自身修养
先秦儒家责任思想中所强调的“修身”,是指修养身心,这里的修身具体表现为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先秦儒家有关责任思想的论述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提高个人自身之修养,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最终目的“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秦儒家责任思想具有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行为方式导向[5]。
理想信念导向和奋斗目标导向,就是利用先秦儒家责任思想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端正的理想和信念使社会凝聚,激发社会成员动力,指导人们的行为。行为准则是按照法律和道德、指导原则和要求的指南进行导向。
先秦儒家责任思想的修身之道对个人的要求较高,即德为己任、躬行实践、反省内求、改过积善、心诚意慎。这对提高大学生责任教育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孔子认为,只有提高自身修养,才有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责任的可能。因此,先秦儒家责任思想所倡导的自身修养要求较高,从“仁”出发,按照“仁”这个最高要求来规范和指导个人行为,以期达到“仁”的个人最高境界[6]。因此,大学生责任教育可以儒家修身之道为鉴。
(二)“齐家”:培养感恩意识,维护家庭及其周围环境和谐
先秦儒家所强调的“齐家”思想,就是使家族成员能够思想统一、和睦共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仁”,是“人道主义”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所以对于“齐家”的家庭责任来说,先秦儒家强调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仁”。 而仁者爱人、亲亲为大、忠恕待人、克己复礼、以孝为重等家庭伦理是先秦儒家“齐家”的指导思想。可见,儒家家庭责任理论是一种注重亲情的理念,它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情关系视为人与人之间最自然、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并作为人的行为正当性的根据。在这里可以看出,先秦儒家“齐家”的家庭责任思想具有保证功能,主要表现为思想一致性、行动统一性。
以家庭成员之间天然情感和心理需求为基础的先秦儒家家庭责任思想紧紧围绕着人性,包含着人类普遍的责任意识,反映着家庭成员之间割离不断的亲情关系和人类具有的心理共性,以重伦理、倡道德为特点,以道德为本位,强调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义务,把家庭利益置于重要地位。这种责任思想启发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时,要多为别人着想,这有利于大学生祛除私念、净化心灵,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处理好个人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育,也有利于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治国”:树立大学生的实践观念,追求共同发展
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也就是治理国家政务,使其强盛安定。儒家伦理思想的实现途径是实践。因此先秦儒家在这里所讲的“治国”重点在于实践。它重修养、重践履,强调德性应落实在担负责任的过程中。具体说来,就是在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倡导“责在人先、利居众后”的责任理念,强调“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注重“尽忠职守”的责任践履。这些都是志士仁人的精神旗帜,推动着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地前进。李泽厚指出:“孔子的仁学,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7]先秦儒家关于责任的论述,不只停留在“无意识”的层面,它所强调的“重践履”,就是将责任伦理从“无意识”提升到“显意识”的层面,发挥它更大的效用。
(四)“平天下”:树立最高理想,优化责任教育环境
先秦儒家所讲的“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使百姓安居乐业。在人与社会、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方面,先秦儒家积极倡导“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进一步来讲,有志之士不仅要在“修身、齐家”方面下工夫,更应该去“治国”、去“平天下”,这是君子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他们的最高理想。由此可见,先秦儒家“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思想具有开发功能,就是通过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
先秦儒家积极倡导的“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范仲淹吟出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抒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声震寰宇,林则徐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之座右铭……这些表现出仁人志士勇于担当责任的高贵气节,把社会集体放在第一位、为整体利益无私献身的高尚情操[8]。
先秦儒家的责任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增强其承担履行责任的意识,进而推动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发掘内在潜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1] 苏娜.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37.
[3] 王兴高.论儒法两家的责任伦理[J].国学研究,2010(12):133.
[4] 廖启云,武杰.当代大学生思想困惑的势科学解读[J].系统科学学报,2013(11):56.
[5] 白书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4):43-46.
[6] 夏跃虎,徐晓庆.孔子责任伦理思想的价值评价[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9.
[7]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
[8] 邓凌.中国传统儒家责任伦理思想浅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37.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Idea of Duty of Pre-Qin Confucianism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LIAO Qiyun,ZHANG Yushu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Chinese Confucianists put much emphasis on the study of ethics, which contains well-developed ideology of duty, so that a complete theory about the duty was formed, which was based on blood kinship relations with the core of "filial piety", and was featured family-based and applied the idea of "propriety" to the family, society, country and the na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y are successor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and their moral dut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practice. Students′ enhanced sense of duty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will it accelerate the completion of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mission of rejuvenating the China. The Confucian′s duty of moral character, family, politics and society will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duty.
the Pre-Qin Confucianists; consciousness of duty;college students;to cultivate one′s mind, to harmonize one′s family, to manage the country well, to make the world peaceful
2015-12-24
廖启云(1973-),女,云南西畴人,太原科技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张玉书(1989-),男,山西临汾人,太原科技大学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6285(2016)07-0088-04
*2014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责任伦理建构研究”(2014249);2015年太原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趋势及引导策略探析”(W20152005)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