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史贡献
2016-04-13高乐乐
高乐乐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史贡献
高乐乐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李大钊在中国最早扛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并积极进行传播,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李大钊通过开课、演说、深入大众等多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尽管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传播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历史贡献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7.002
一、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传播知识的前提是了解并真知这种知识。由于李大钊有留学日本的经历,而日本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介绍要比中国早且全面得多,早期我国国民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日本人翻译的资料及其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获得的。李大钊也是如此,他通过听老师的讲授、浏览相关杂志与书籍以及和老师、同学讨论等方式,很快了解并掌握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学说。离日归国后,他就开始积极地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一,通过写作一系列的介绍和宣传俄国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李大钊使俄国十月革命的真相和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被我国人民所初步的了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李大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于1918年7月发表,这是我国第一篇介绍十月革命的文章,文章注重从俄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比较中突出俄国革命的新特征。《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于同年11月发表,在文中李大钊更加热情地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这三篇文章的发表,开五四时期宣传社会主义之先河,从而也奠定了李大钊作为我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的地位。此后,李大钊发表了《新纪元》《平民独裁政治》《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等多篇论文,标志着他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尽管这些文章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做出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只是限于略说一些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其间掺杂了一些民主主义的理论主张。但是透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李大钊显然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这显示出此时李大钊大体的思想倾向已经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而是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范畴了。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相继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新的!旧的!》《现代青年活动之方向》《“五一节”May Day杂感》《再论问题与主义》《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这些文章进一步将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引向深入。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发表在《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上,该文比较全面阐释了由列宁所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这是我们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较系统的介绍。
第二,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团组织,李大钊带领很多进步青年一起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著作,间接地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于1918年夏季在北京发起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并倡导少年中国学会要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1]为宗旨。是年冬,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组织了另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即马尔格斯学说研究会。
新文化运动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反动军阀政府已经无力控制中国思想界的新变革,社会上诸多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进步社团中也有一些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组织。其中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域最著名的进步社团组织之一就是由李大钊于1920年初倡导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刚刚成立时不足20人,后来由北京扩展到天津甚至河南等区域,青年人数达到了一百多人。为了方便在扩大了的范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该研究会还专门创设了一个翻译部门,在李大钊的倡议下,翻译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等德语版著作。此研究会通过会员个人捐赠、外出采买等办法,收集数量可观的马克思主义原著及相关图书,进而成立了一个叫“亢慕尼斋”的图书室。另外他们还通过参加一些纪念活动,甚至定期举行演讲会、学习讨论会等形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三,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通过开设社会主义的相关课程以及公开演说等方式,李大钊从多种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秋季开学后,为了把社会主义学说传播到广大的爱国青年学生中去,李大钊与其他教职员工合作,在北京大学举办了时事政治类的多场讲座,主要讲授俄国革命后的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兼及其他欧洲国家劳动工人状况,还特别介绍了中国劳工状况。1920年10月初,李大钊开始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高校,分别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的将来》《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现代政治》等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关的课程,利用学校讲坛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还给学生介绍社会主义的相关书籍,解答他们的思想困惑,受到广大青年的热情欢迎。在此期间,李大钊还应邀到一些青年社团中发表相关演讲。1920年8月中旬,北京少年中国学会、青年工读互助团等青年团体,应周恩来所在的天津觉悟社邀请,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集会。李大钊到会发表演讲,在会上他突出强调了“主义问题”的重要意义,“主义不明,对内既不足以齐一全体之心志,对外又不足与人为联合之行动”[2],是他在这次演讲中着重阐明的主张。
在演讲和与青年私下交流的过程中,李大钊还倡导青年将新知识和先进的理论传播到劳苦大众的身边去,赋予劳苦大众以理论的武器。北京大学的进步青年学生在他的倡议和鼓励下最早付诸行动。由邓中夏等人于1919年初组织成立了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次年初便到北京长辛店地区的工人当中发表演讲、宣扬新知。为了纪念这年的五一劳动节,李大钊还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指出,五一运动不应该只是三五个文人的运动,还应当是整个劳工阶级的运动。有鉴于此,他向知识分子发出号召,不要光空喊“劳工神圣”的响亮口号,而是要亲身行动起来,走出书斋和学校,走到广大的劳工大众中间,把科学的理论传播给他们、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在李大钊等人的引领下,经过众多进步青年的共同努力,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逐渐突破了原来狭小的知识分子圈子,开始在工农大众中传播,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通过与当时在我国流传的多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进行辩论,李大钊使正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得以扩大。一种思想与其他思想进行辩论争锋是这种思想传播开来的必要条件,以往马克思与修正主义者的辩论也是如此。胡适于1919年在《每周评论》第31期上发表了他著名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大篇幅地传播了美国著名实用主义者杜威的实用主义。胡适这种大力宣传实用主义的做法,很快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激起了反对的涟漪。蓝公武是较早的参与者之一,他的《问题与主义》一文针锋相对地阐述了宣传“主义”的必要性。李大钊很快也参与其中,并且在是年8月的《每周评论》第35期上发表了反驳文章《再论问题与主义》,由此拉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大幕。胡适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地在该刊物上接连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文章。不久后,还将《新思潮的意义》发表在《新青年》上,积极进行思想争鸣中的反击。如何解决民族发展中遇到的危机是这场争论的核心,他们的主要分歧点落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点滴改良方法还是用激进革命手段做根本性解决来解决中国社会上遇到的危机?胡适认同前者,而李大钊则认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3]55二是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需不需要社会主义的指导?胡适否定,他选择的是实用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李大钊则赞同,他从三个方面阐明赞同的缘由:首先,“问题与主义”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义是研究问题的先导;其次李大钊反驳了将社会主义称为过激主义的流言;最后明确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们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3]51
在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论战中,李大钊通过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吸引了许多青年的注意力,从而扩大了真马克思主义在进步青年当中的影响力。
二、对李大钊其人及其思想的初步评价
(一)对李大钊其人的评价
五四时期有人写诗赞扬李大钊与陈独秀是“双悬照古今”的“日月”。毛泽东说李大钊与陈独秀是“当时中国知识界最出色的领导人”[4]。孙中山称李大钊是“真正的革命同志”,是他“特别钦佩和尊敬”的人。鲁迅回忆说:“他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他的遗文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5]。还有一些同时代的人说他是“宅心长厚之良友”,甚至称其为现代中国“第一完人”。在李大钊的碑文上有这样一番评价:“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式的知识分子,他不仅是一个思考者,还是一个行动者,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儒家之所以没落就是因为很多知识分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想“内圣”,没能承载许倬云所说的社会期许的责任。李大钊做到了这一点,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知识来践行自己所信的主义,挽救民族危亡。李大钊的性格介于陈独秀与胡适之间,陈独秀是张扬与激进,胡适则是儒雅而温和,而李大钊则是激进时不乏理智,在沉稳中又不失勇猛。
(二)对李大钊思想的初步认识
李大钊的思想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宪政思想、法律思想、民族主义思想、中西文化观、史学思想、“调和”思想等等,最突出的莫过于他的史学思想。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引入中国史学,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路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
李大钊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来拯救处于生死存亡之秋的中国,并且要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实际,这对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为我们中国人找到正确的救国道路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启示或前提性条件。
[1] 李大钊传编写组.李大钊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
[2] 李大钊.“五一”运动史[J].新青年,1920(7):6.
[3]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5.
[4] 张家康.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J].文史月刊,2006(6):13.
[5]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25.
LI Dazhao′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Early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GAO Lele
(SchoolofMarxism,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LI Dazhao was the earliest pioneer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he was also one of the earliest Marxists in China. LI Dazhao spread Marxism in a variety of ways, such as giving classes, delivering speeches, and visiting communities.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limitations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what he did still had irreplaceable status in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LI Dazhao;Marxism;the early dissemination;historical contribution
2016-03-10
高乐乐(1986-),男,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2014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A81
A
1008-6285(2016)07-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