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困境与优化进路*
2016-04-13崔华华
张 翼,崔华华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困境与优化进路*
张翼,崔华华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是其主动内化乃至自觉践行的重要前提和逻辑始项。面对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新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与心理发展、接受机理的新趋势,对微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现状解读与路径优化: 畅通主渠道,推动传统教育资源现代化;培育代言人,推行高校学生意见领袖专业化;建构自主体,推进高校学生道德主体生活化。
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7.021
伴随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介体的信息化时代的衍生,多种新媒体形式与应用出现在公众视野,数字化生存已然成为公众新的工作、生活、学习路径。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网民已逾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手机网民规模逾5亿。在大学生群体中,新媒体手段被运用在即时通信、电子购物、娱乐游戏等多重领域,加之其时代性、交互性、双向性、即时性等突出特点与当代大学生基本特点有机耦合,催生了“拇指一族”和“手机党”。在此情形下,“微时代”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多种客户端的研发悄然来临,该时代以微博、微信、QQ等即时通信设备为媒介,以简短的话语、精美的图片和别致的表情为传播内容,以选择性、对象性的特定群体为传播对象。如前所述,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且时代感强的大学生成为“微时代”“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因此,探索“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路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一、信息媒介革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出场语境
“微时代“的到来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化推进的重要形态之一。关于“微时代”概念的界定,当前学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微时代:“指信息高度迷你、资源高度共享,互动高度畅通的时代。具体地讲,即指把短小精练且主题鲜明寓意隽永的信息及知识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媒介,以微视、微影、微剧等延伸传播形式表现出来的时代。”[2]有学者指出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依托,以信息内容短小精练、传播快捷、受众广为特征的时代。”[3]有的学者认为微时代:“是指借助数字化通信技术, 将文字、图像、音频及视频等集成一体, 使用小型的、移动的显示终端, 进行即时互动和快捷的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时代。”[4]还有的学者从时代发展的高度综合化视角出发,认为 “微时代”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
纵然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与学术论域对“微时代”这一概念给出的定义不同,但从其本质形态来考量,有如下五大核心表征。第一,民众化。它拥有多层次的主体和受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主注册微博、微信等账号和自由参与微电影、微记录等活动加盟“微时代”场域。“60秒语音的微信、140个字符的微博、精彩的微电影等都不需要专业的策划,美妙的文采、知名的演员,每个人的想法、观点都可以作为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的主题,即时的心情和状态也可以随时发布,无论性别、学历、职业、财富差异,都可以平等通过微媒体平台进行活动。”[5]第二,即时化。微时代下信息高效率传输,传统性信息传播中的时间、空间局限被彻底打破,信息传输与接收呈现同步化特色,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第三,碎片化。在当前“快餐化”生活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习惯于简短精干,热衷于只言片语的参阅而不乐于研读冗长的文字。与此同时,微博发布的字符限制和微信推送的语音发送时长的制约,以及转发、评论等简短化话语体系的型塑,无形中对信息获取碎片化表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双向交互化。微时代信息传送彻底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由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而是呈现出双向乃至多向的信息传播解构。个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转载、点赞、语言评论等方式实现交互反应,传统意义上被动接收信息的局面被完全打破。第五,去中心化。微时代语境中没有绝对的中心话题,多元化、多渠道的信息汇聚而来,在相互激荡的同时也呈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态势。
二、理论实践驱动:微时代下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以短小精练为文化传播核心表征的微时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微博、微信等微时代核心文化产物极大满足了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渴求信息占有最大化的现实诉求,“微时代”的相关应用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利用好“微时代”这一平台,深刻认识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境遇,开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微时代境遇下,如何合理利用时代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传承者和践行者,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同时合理规避微时代境遇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突出矛盾,是值得高校德育工作者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在践履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展开。在微时代境遇下,大学生“价值取向日趋多样、价值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凸显、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注意精神意义的追寻、责任感增强,创新与进取精神生发,但‘成长’中也存在价值迷惑”[6]。在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中出现信念不强、信心不足、航向不正、荣辱不知、美丑不分、善恶不明等系列问题,他们在价值选择面前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缺乏核心价值的引领与凝聚,呈现出理想茫然、信念恐慌、道德弱化甚至价值虚无的情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伴随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多元信息面前强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三、问题矛盾凸显:微时代下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微时代”下大学生在其生活中对信息、网络、数据等微时代下的核心因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加之易于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其对基于信息网络介体的各种思潮、理念、观点具有极强的捕捉力。由于大学生非理性因素的滋长和是非鉴别能力的弱化,在长期浸染下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等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面临诸多挑战。
(一)教学范式的转型滞后:对学生价值需求的忽视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微时代境遇下,大学生信息获取便捷化、资源共享多样化、主体参与深度化等表征明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传导的诸如理论知识已提前被大学生通过微介质获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丝毫新鲜感,提不起兴趣就不足为奇。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忽视了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接受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重滞后于微时代发展的脚步。没有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被大学生冠以“高、大、空、远”而加以拒斥。传统意义上的主客二分、抽象灌输、僵化说教的教学范式很难激发大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育实效也会大打折扣。过于形式化和空洞的政治教育活动,将会受到大学生越来越严重的排斥和抵抗。在新的传媒时代,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正在被逐步化解和消亡。
(二)价值冲突的过度凸显:对核心价值认同的游离
新时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出挑战世界多极化的规则,全球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东西方思想激烈碰撞。以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多种交互式新媒体介体的出现,为人们交流思想、凝聚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同时,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社会思潮等借助这些平台进行立体化交叉传播。由于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交融形式、社会管理范式等多重差异,西方国家利用各种微介质,不遗余力地宣扬诸如普世价值、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一系列与其意识形态关系密切的价值观念向大学生渗透;宣扬西方式的民主与自由理念。“互联网中负面信息的传播不但影响了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印象,也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形成。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频率、时长、内容都是影响大学生个体层面对国家和社会印象的显著变量,进而成为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量。”[7]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使可塑性较强的当代大学生容易在信息社会中与一些不良价值理念寻求共鸣,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念迷失,在头脑中产生价值取向多元化观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轨道。更有甚者会经受不住西方的蛊惑与拉拢,产生对中华民族情感淡漠、对改革发展成就予以否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予以反对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以为然等一系列负向行为。
(三)朋辈群体的失范言行:对核心价值观的分解
在微时代情形下,以论坛版主、论坛管理员、微博活跃分子等为主要代表的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宣传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主导性、控制性等典型特征,意见领袖对针对某一价值理念、思想观念所发表的评论间接对大学生网民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感染力,无形中成为大学生网民信息流和意见流的重要节点,意见领袖的言行将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产生重大影响。
(四)信息传递的扁平发展:对主流思想舆论牵引力的弱化
微时代的来临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生成,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身处大数据时代,人们需要认真筛选、仔细甄别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海量信息,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在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典型特征的大数据信息时代,对自由与时尚的崇拜、对平等与个性的追求彻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极化主客二分的信息传递范式,代之以信息引导者和追随者的主客体形态和多极交互主体性的关系。大数据时代这种新型的主客体形态和在自组织机制下的多极交互主体性的关系,冲击着核心价值观的权威地位。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信息传播节点,相比传统信息传播媒介,微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平民化。扁平化的传播模式不利于主流舆论方向把控,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层次不齐,传播内容或与核心价值观不符合甚至完全背离,在裂变式信息传播中不良信息像病毒扩散,腐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培育路径优化:微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然选择
在当前微时代境遇中,新媒体推进与大学生思维多元化并存,核心价值引领与多元价值交融同在。基于此,高校应主动规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一)畅通主渠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当“微时代”呈“君临城下”之势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厘清教学思路。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介质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同时依据新媒体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着力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综合平台,将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介体向网络综合平台进行拓展,辅以动画教育片、“萌系”语言等多种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指数。与此同时,伴随“微时代”对后喻文化的助推和文化反哺的出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对话交流,充分展现多元化时代交流者之间的互动性、互益性和平等性,思想的灵光通过互撞得以闪现,价值观通过热议得以选择,团队精神通过协作得以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过被认同得以弘扬,在真实生活中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8]其次,要变革教学方式,助推知行合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推进课程教育教学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良性对接,重视结合青年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困惑与矛盾,充分利用信息优势,选取有利于教育的鲜活资源,更新与丰富教学内容,把他们自身体验引入教育过程,变枯燥、空洞的理论为感同身受。此外,要将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旨在激发大学生主体性的创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与形式多样的微媒介深度融合,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平台上以平等、互动、共赢的姿态展开课程的讨论与探究,以弥补传统性课堂理论性知识讲授的弱点与不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选树代言人,推行微群体意见领袖专业化
在高校以官方微博、微信、易信等新媒体介体搭建起高校微平台的现实情形下,要着力于对新媒体介体管理员的选拔与培训。通过建立制度、完善机制、规范行为、提升实效等环节的工作,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养高、专业知识能力强、媒介道德素质好的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意见领袖队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为能力和素质,身体力行地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借助高素质意见领袖的力量助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众化。
(三)优化舆论场,引导高校教育生态良性化
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是进行核心价值教育的必备要件和必要前提,同时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以优良舆论环境的型塑来占领高校宣传思想主阵地。“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9]微时代的到来,加之诸多微平台自由言论、即时互动等特点,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整合价值的重要选择。微平台的运行,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生成了崭新路径,为以交流、对话等手段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提供了重要抓手。微时代下核心价值教育的舆论环境的变化和高校教育生态的弱化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因此,要善于运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与优势,用先进、积极、满溢正能量的主流价值占领舆论“微阵地”,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其吸引力与感染力。其次,要用科学巩固方法的实施来维持高校优良舆论场域。一方面,要强化网络信息的有序监控和舆情疏导,对于价值观念歪曲、道德理念扭曲的信息要严格阻滞,坚定不移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微时代场域中运用“微平台”、使用“微话语”、传递“微价值”、打造“微讲堂”、巩固“微阵地”,掌握舆论主导权,优化价值教育生态。
(四)建构自主体,推进个体学生价值甄别的理性化
根据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耦合,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旨归。在微时代境遇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层面的自我教育就成为助推大学德育的重要引擎。所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评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在信息条件下,大学生对于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的选择、鉴别、引导、自省等方面的能力生成与大学生自我教育情境下道德主体的主观建构息息相关。基于此,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自我教育环节,有助于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与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网络人际关系,规范网络行为,提升大学生媒介自律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2] 漆晓玲.微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三个突出”[J].高教学刊,2015(18):18.
[3] 马洁,佟丞.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43.
[4] 杨军,陈根.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4(6):111.
[5] 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3.
[6] 罗远航.当代大学生政治情感状况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2):41.
[7] 张务农.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2(9):112.
[8] 冉勇,韩俊.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88.
[9]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Dilemma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Micro Era" and Approaches to Its Optimization
ZHANG Yi,CUI Huahua
(SchoolofHumanities,EconomicsandLaw,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Xi′an710072,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remise and logical starting item to its active internalization and conscious practice. In face of the new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ge of big data,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deology and morality,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trend of acceptance mechanism on par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ing path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micro era are explained as follows: smooth the main channel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resources,cultivate spokespersons to implement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opinion leade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and construct agents to promote the liv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ity.
Micro Era;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ion;college students
2016-03-30
张翼(1984-),男,山西长治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崔华华(1952-),女,江苏海安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G641
A
1008-6285(2016)07-0080-05
*2013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生涯导航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机制研究”(13JDSZ1013);2012 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生活化视域下大学生学雷锋常态化创新研究”(12A048)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