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

2016-04-13许科龙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群众

许科龙波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

许科龙波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作为政治观重要内容之一的民生问题在当代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所要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民生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观。因此,从政治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在当前对中国社会建设以及政治发展存在一定现实意义的。

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政治发展

在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都是其必须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凸显民生,一直是人类探讨的首要话题。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历史的前提是生存,通俗些讲也就是生活,生活就包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也就是物质生活本身。[1]人类历史上首要的历史活动就是物质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基础的满足。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物质基础也就是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动因。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即是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存问题。从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所谓民生政治,即是从政治的高度考虑民生问题。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经济政治迅速发展的同时,站在政治学的维度去考虑新时代下的民生问题,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1 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的理论来源

民生这个概念不是一个新生概念,而是有着一定历史渊源的,时代不同,民生所被赋予的内涵也不同。《辞海》中将民生定义为“人民的生计”,然而,在这里,民生不简单的是指人民的生计,它更是一个具有着人文关怀并带有浓浓的人本思想的词语,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对其公民态度的直接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有力维护者。因此,进一步从政治维度去理解民生的民生政治观时,我们不得不深入地探讨民生政治的思想渊源。

1.1 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一部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不朽的科学史书。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客观阐释了关于人类解放以及政治解放的根本态度、观点及方法,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的直接理论来源。自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民生就一直被立为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发展之本,民生问题也作为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重要途径而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那样,达尔文首次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而马克思则第一个探索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发展规律便是长期被意识形态所掩盖的客观事实:人类要发展首先要生存,吃、喝、住、穿是政治、科学、宗教、艺术等等的物质基础,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人类发展所出现的氏族、国家制度、法律、艺术及宗教等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观念,都是基于这个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任何意识形态层面的理论也必须且只能从物质基础来理解和解释。[2]当然,民生问题并不能简单的归于物质基础及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发展。所谓民生政治观,即是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解决民生问题,不仅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密切相连。

马克思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特征,恩格斯在给意大利人卡内帕的回信中曾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认为一个将每个个体的自由作为全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这样一个联合体,必将会取代阶级分明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3]所谓将每个个体的自由作为全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既是指必须尊重人类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及精神自由,也就是说必须将民生作为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马克思还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发展形态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质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4]不难看出,这里所提到的“以物质为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自由个性”都是在强调物质的基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生,深一步讲,以物质为基础发展人的独立性及自由个性这也是民生政治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的很多思想都为民生政治理论奠定了敦实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是各国民生政治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1.2 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党的理论体系对民生政治观的创新性发展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民生政治思想,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之所以称之为人民的党,就是因为我们共产党人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相比,都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密切相连,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我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共产党人,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从不脱离群众。”、“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应当秉承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义务,一门心思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5]在毛泽东的民生政治思想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核心思想。毛泽东出生农民家庭,他深知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所谓的为人民服务,实质上也就是民生服务,指的是为人民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服务。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对着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行等问题,他指出,要增加农业生产保障人民基本生存,保障工人利益,完善医疗,婚姻制度等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6]1937年5月,毛泽东又指出:“我们认为,共产党、国民党、全国人民,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7]在毛泽东思想中,民生政治思想在革命和战争的熏陶下已经成为国富民强的历史性话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生政治在改革、发展的话语体系中初显。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将发展生产力作为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七部分也明确提出要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是政治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也是保障民生意义之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发表重要言论,阐明其民生政治观,并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将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视为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多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困,切实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提上议程,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工作、社保、养老、住房等问题上越来越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对民生的保障需要从方方面面来落实,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有效供给的基础上,还需要支持与民生相关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力保民生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民生链能够正常运转。民生工作就好比政府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的对账,容不得半点含糊和参假,既要积极努力,又得量力而行,不能只说不做食言于广大人民群众,承诺的就要保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政治观在宏观层面上不仅具有原则性、持久性和实际可操作性,还细化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好日子,并且越过越好”。

1.3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在其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流入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民生政治思想渊源已久,归纳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在天人问题上,中国自古重人轻神,神多是出现于神话;二是君主与民众的关系问题是体现为民贵君轻;三是在在国家与民众的关系问题上体现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四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政治观对现代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对我国民生政治观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最早出现于14至16世纪兴起文艺复兴提出的“人文主义”的口号,从政治维度上看,人文主义者以新型的“人本”观为思想武器,构建起人文主义的“共和政治观”及“开明君主专制”的理想,更加深刻地勾勒出当时人文主义对于反神权、反封建的新政治理念。因此,从这个维度上出发,人文主义也被称作“人本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一大批的早期领导人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就选择性的吸收并改造了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提出“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政治学视阈下的民生政治观的内涵

2.1 民生问题的政治实质

民生是指以人为出发点的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就是指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各种矛盾。而政治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指政治主体(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利主体)通过对权利的支配和运用进而做出某些特定行为分配社会价值及利益的过程。孟德斯鸠可以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政治自由”这个政治学概念的思想家,他不仅仅从政治学的角度,更从法律入手对政治自由的本质进行定义,他认为,所谓政治自由,并不是指人们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指,在一个国家里,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人民的基本生存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政治自由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想做的事情,并且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和不想做的事情。无论是政治还是政治自由,其本质都是以人作为出发点,因此,从政治学的维度看,民生问题并不单纯是解决社会生活领域矛盾的社会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2.2 民生政治观的内涵

民生作为各个国家首要需要解决的基础性政治问题,是一种新型的政治观,其涉及范围主要是与民生相关的概念及问题。当前,学术界对于民生政治的探索和解读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安东尼·吉登斯(Ant hony Giddens),他将民生政治理解为一种致力于解决人民大众面临生存挑战的政治,旨在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提供更多生活机会、摆脱贫困束缚,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党的一种政治选择及政治认同。[9]二是曹文宏,他认为,“所谓民生政治,顾名思义是以改善民生作为政治目标,在解决政治问题时将民生问题作为重点,以民为本,以改善民生为准,将政治决策及政治资源分配的重心落在改善民生,造福国民上,以民众对于民生改善带来生活质量提高的满意程度取代过去简单的以GDP指数作为衡量标准来衡量政治发展的水平。”[10]三是田新文,他是这样解读民生政治的:“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从政治的高度对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关注的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给予关注并制定解决策略,将其作为我们党各级干部落实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内容。”“民生政治是指一种贯彻我们党共同富裕、共同享有为原则,以完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为基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致力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上层建筑层面的政治理念及政治运行模式。”[11]

以上这几位学者对于民生政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解读代表了当前学术界对于民生政治的几种不同的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民生政治观?概括来说,我们所说的民生政治观就是指国家及其国家权力的执行者在使用公共权力对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将民生作为考量其国家发展水平的出发点的政治理念及运行模式。

3 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的重要意义

3.1 民生政治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支撑

从古至今,合法性是所有执政党治理国家的有力保障,在中国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其基本职能之一,保障民生即是其重要的社会职能。此外,国家的政治职能的实现也要求其社会职能得到实现。可见,在民主政治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现代社会,一个在解决人民民生问题无力切没有作为的政党和政府是无法获得合法性的,同样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更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孔子在《荀子.哀公》篇中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强调民生对于政治的重要性,也可以理解为政治合法性与民生的直接关系。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在被广大民众认可并支持其统治的基础上对国家进行统治的正当性。任何政权的统治及长久的稳定,都必须建立在民众支持、认同的基础之上,否则将难以为继。中国共产党发展至今,就是因为其一直贯彻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及执政方式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及支持,同时也反映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深厚基础。

3.2 民生政治观是民生型政府的理论依据

放眼中国当代民生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几百年间遇到的矛盾我们都会集中遇见,一些社会矛盾被简单的定义为道德层面的问题,例如以碰瓷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缺乏法律约束的社会问题,很多人将其简单的定义为国民素质低下,似乎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责任全在民众,难道政府就毫无责任吗?归根结底,出现各种所谓的国民素质低下引发的表面上的道德问题都可以深究到民生问题上,可以反映出国家的基础民生保障不够到位,基础教育力度不足,社会管理乏力,法律规范漏洞等等问题。因此,从政治学角度对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进行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将民生问题提高的政治层面的高度,才能更好的解释当前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进而构建一种以民为本的民生政治模式,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及满意指数,从根本上解决因民生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这种从政治的高度出发去考虑民生问题,将于民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并融入到政府行政过程中的政治理念及执政模式即是所谓的民生政府理念。所谓民生型政府,就是将民生问题放到政府基本职能的层面,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行政能力评估的出发点及评价标准,将实现完善政治和匡扶社会正义视为现阶段不可懈怠的历史使命。[12]要实现民生型政府建设,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民生政治观,落实民生政府理念。此外,确立民生型政府理念的价值取向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现实选择,对于解决民生政府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民生政治作为民生型政府理念的理论依据,在民生型政府价值取向确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3 民生政治观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

马克思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形式,在这个社会里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人,站在自己的脚上,不再被生产、消费这种异化模式所瘫痪,而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与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把民生问题提到政治的高度予以关注,提倡“以人为本”政治观,关注民生,社会和谐和社会公正,把民生的改善视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指标,这正符合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同时,不断改善民生,正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好诠释,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直是党和政府最为重要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从民众的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都不断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外延和内涵,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虽在所难免,取得的成就也是显著的,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7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730-731.

[4]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91.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4.

[6][7]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6.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8.

[9]谢倩.论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的内涵、特征和意义. [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5):77.

[10]曹文宏.“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J].社会主义研究,2007,(6):78.

[11]田新文.“民生政治:理解政治生活变化的新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08,(4):108.

[12]曹文宏.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J].求是,2007,(11):70.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Livelihood Political Outlook

XU Kelongbo
(Kashi University,Kashi Xinjiang 844000)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tical concept, livelihood issue causes widespread concern of governments in contemporary time,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most direct and most practical problem of basic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basic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basically solved by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essence it is a political issue.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ople's livelihood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ocialist livelihood political ide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gradually formed.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livelihood from a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urrent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hina and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Livelihood Political Outlook;Political Development

D23

A

1672-2094(2016)02-0001-04

2016-02-14

许科龙波(1990-),女,湖北阳新人,喀什大学思政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之西北边疆政府管理。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