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诗歌研究的新突破
——兼评《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

2016-04-13李云霞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缪斯田园英国

李云霞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

英国诗歌研究的新突破
——兼评《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

李云霞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022)

挽歌作为拥有独特写作传统与模式的文类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国内鲜有人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非主流性及复杂性。《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一书的新近出版为我们弥补了这个缺憾。它梳理了英国挽歌在诗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特色,展现了英国挽歌在寻求表现哀伤、震撼的诗歌语言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为我们研究挽歌诗提供了视野广阔且细致入微的学术参考。

挽歌;《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悲悼;田园挽歌;现代挽歌

挽歌(elegy)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在东西方一直都是表现悼亡这一人类共同经验的重要方式。它是哀悼及思索个体之死、群体之死,乃至整个人类之死的诗作,也有人称之为挽诗、悼亡诗(mourning poems/memorialpoetry/eulogy)、 哀 歌(dirge)等。它具有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表达的却是独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正如哲学阿家李泽厚先生所说,挽歌是“以对死的深沉感受和情感反思来替代真正的行动 [自杀],因之是以死亡来反复锤炼心灵,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包括屈辱、扭曲、痛苦……)而日益深厚。[它们]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大地发现的‘在’的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它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在’的光芒。”在西方,用于葬礼的挽歌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此后的古罗马诗人卡图卢斯将其从希腊诗歌中移植过来并发展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诗歌艺术形式。这些传统田园挽歌借用田园诗程式化的意象,用典雅而肃穆的语言表达对逝去的朋友或名人的哀思。对于西方现代派诗人而言,挽歌作为古老的诗歌形式,依然是这个充满死亡意识与宗教怀疑的时代必不可少的悼亡语言,而他们在作品中采用的“反挽歌”文本形式则表达出超越传统艺术形式与模式的追求。挽歌作为拥有独特写作传统与模式的文类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但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国内鲜有人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非主流性及复杂性。可喜的是,济南大学张海霞副教授新近出版的《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九州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一书为我们弥补了这个缺憾。《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梳理了英国挽歌在诗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特色,展现了英国挽歌在寻求表现哀伤、震撼的诗歌语言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为我们研究挽歌诗提供了细致入微且视野广阔的学术参考。

《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向度梳理了挽歌的起源以及英国挽歌的演变、发展,兼做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的个案研究,从而构建起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文本多维度审视和解读英国挽歌的框架和体系。仔细研读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清晰领悟到这些在正统的英国文学史中不甚被重视的“非主流”话语/写作实际上形成了英国文学乃至整个欧洲文学的另一传承,它和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主流话语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英国文学发展的全貌。

《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的主体共分三个部分,通过理论建构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式对英国挽歌的流变、规律以及特点进行了全面梳理。在第一部分“田园挽歌”中,作者从挽歌的文学渊源田园诗开始谈起,把田园挽歌的发展界定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忒奥克里托斯、彼翁及维吉尔共同开创的古典时期,以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斯宾塞为代表的英国田园挽歌初创期以及弥尔顿与雪莱为代表的成熟期,并归纳总结了田园挽歌的主要特征:以牧羊人的田园生活为诗歌背景,运用情感误置、万物悲悼的写作技巧,最终将逝者纳入永生之境。借助于弗洛伊德在 《悲痛与抑郁》(“Mourning and Melancholy”)和《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s”)中关于悲悼和缺失的论述,彼得·赛克斯(Peter Sacks)在《英国挽歌:从斯宾塞到叶芝的文类研究》(The English Elegy:Studies in the Genre from Spenser to Yeats,1985)一书中把挽歌的哀悼模式界定为 “健康的悲悼”、“成功的悲悼”,因为它的一系列书写策略和机制可以使悼亡者获得抚慰、接受与亲人天人两隔的现实并成功移情他处,从而开始新的生活。在这一部分,作者选择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英国田园挽歌诗进行文本细读,不仅深入探讨了弥尔顿的《黎西达斯》与挽歌传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对托马斯·格雷的《墓畔哀歌》及丁尼生的《悼念集》进行了与田园挽歌相关的拓展研究,揭示了它们对传统的沿革。在第二部分“现代挽歌”中,作者对现代挽歌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梳理,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的死亡观和哀悼模式,二十世纪现代挽歌的最主要的特征变成了“反哀悼”、“反抚慰”、“抑郁”的“反挽歌”。作者把反挽歌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一、对宗教抚慰思想抱怀疑态度;二、质疑书写死者的伦理适度性;三、对诗歌的社会功能深感焦虑;四、对悼亡习俗的漠视或抵制;五、某些不合时宜的情绪成为悲伤表达的一部分,例如对死者的攻击、憎恨或不动声色的冷漠等。但同时,现代挽歌也并不是完全与传统样式背道而驰,从希尼(Heaney)到道格拉斯·邓恩(Douglas Dunn)到麦克·朗利(Michael Longley),许多诗人描写到补偿性的哀悼行为,只不过不同程度上减弱了其中的希望和允诺成分。尽管它的主导情绪是抑郁的,但它也可以说是延续了传统,抑郁性悲悼和抚慰性悲悼在其中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某些诗篇更倾向于两者中的某一个,而有些诗篇辩证地介于两者之间。总之,这一部分阐释了现代挽歌对传统挽歌的革新。在第三部分“女性挽歌”中,作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把女性主义思潮同女性诗人的挽歌作品分析紧密结合在一起,阐释了女性挽歌发展的独特特征。作者引用了西莱斯特·申克(Celeste Schenck)在 《女性主义与解构理论:重塑挽歌》(“Feminism and Deconstruction:Re-Constructing theElegy,”1986)中的见解,说田园挽歌是“一种完全受男权思想控制的文学样式”,对它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男性挽歌”,因为它着重的是男性的行为和成长,它的写作实践传递出来的信息是逝者“会从生者的前进道路上被移除出去”,因此,它“通过与逝者关系的断裂实现对自我的认知”。而女性挽歌诗人拒绝这一文类所强调的与逝者的断开与分离,反而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女性挽歌诗人“抵制生命逝去后的分离,她们坚定地认为切断这种牢固的联系很困难,反而是此在地延续这种联系更有助于获得自我认知”。 她们的作品也常常以家庭生活为描写背景,因为这是生者与逝者曾经共同生活过的地方,这儿留存着她们共同的记忆痕迹。除了悲悼模式不尽相同,女性挽歌也重新树立了女性自己的形象。作者援引梅丽莎·泽格(Melissa F.Zeiger)在带有女权色彩的著作《超越抚慰:死亡、性以及变化中的挽歌形态》(Beyond Consolation:Death,Sexuality and the Changing Shapes of Elegy,1997)中的观点说,传统挽歌中的女性总是与死亡、沉默或哭泣、黑暗,特别是身体的丧失联系在一起,但到了现当代女性挽歌诗人笔下,女性成为在场的那一个,她们开始拥有着话语权,有具体可感的独立形象和思想,而不再只是一个概念性存在。

《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一书不落窠臼,颇有自己的特色。对英国挽歌进行系统研究是一项艰巨的学术工程,十分复杂。复杂性体现在挽歌作品数量众多,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又不尽相同。创作过挽歌的诗人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在诗坛地位举足轻重的诗人。这些诗人有杰出的艺术才能,他们既从传统中吸取思想与艺术营养,又敢于创新,他们的创作实践与不断发展变化的诗学理念紧密结合,因此对于不同挽歌作品的研究需要采取不同的视角与方法,涉及政治、文化、伦理等诸多领域。在《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这一著作中,作者独辟蹊径,从源与流两个角度对英国挽歌进行了概括与分析,对英国挽歌的研究既有总体把握及理论归纳,又有对具体诗作的个案研究与透彻分析。一方面,作者从挽歌的源头田园诗开始,把英国挽歌放在欧洲文学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即注重英国挽歌的 “源”,从历史的角度总览英国挽歌的发展,概括英国挽歌的特征并给予综合评价。另一方面,作者也看到了英国挽歌这一文类与整个英国文学发展的关系,关注了英国挽歌在各种理论思潮及文学流派影响下的发展,即英国挽歌的“流”,对英国挽歌如何在英国诗歌以及英国文学的整体发展中不断借鉴、演变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评价与总结。既有概观,又有细度。这种研究策略和方法既体现了作者巧妙处理英国挽歌研究中一系列复杂问题的智慧与能力,也可以让读者从整体上充分认识和把握英国挽歌诗的历史经验与诗学价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此著作就是一部英国挽歌诗的发展史。我们有理由相信,《悲伤的缪斯——英国挽歌研究》将给国内的挽歌创作者与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一种新的启迪,从而在挽歌创作与研究中可以达到新的更为高超的艺术境界。

编辑:董刚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British Poetry Study: A Commentary on“Sorrowful Muse:Study on British Elegy”

LI Yunx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Shandong 250022)

Elegy,with its own unique writing tradition and mode,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western literature. Yet it is a pity that littl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it has been done at home,the dominant reason of which lies in its more or less deviation from mainstream writings and complexity of its writing history.The publishing of Sorrowful Muse:Study on British Elegy last year may make up for that pity.This book has summarized the peculiar artistic features of British elegy as it evol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etics and manifested its contribution to poetic language,thus providing a detailed and multi-perspective academic reference for further poetry study.

Elegy;Sorrowful Muse;Study on British Elegy;Mourning;Pastoral elegy;Modern elegy

I206

:A

:2095-7327(2016)-09-0133-03

李云霞(1975-),女,山东寿光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北京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缪斯田园英国
英国的环保
试衣的缪斯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格雅缪斯花语系列G06258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他们会忘记?多么稀奇!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