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

2016-04-13郭继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中华中华民族

郭继文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250023)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

郭继文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250023)

习近平为总书记在“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问题上,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问题上,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问题上,强调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它文明的文化基因关系,既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基因;优秀文化基因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从本体论上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从价值论上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从方法论上指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和方法。

一、对“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本体论说明

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范畴直接相关的范畴是“传统文化”和“文化基因”两个范畴。只有对“传统文化”和“文化基因”做一个概念上的厘定,才能正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范畴。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时间上,对应于现实文化,带有过去时代的历史烙印,从空间上,对应于他国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带有本民族的特性。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借用了生物学的基因(Gene)概念。基因是指保持生物延续复制的遗传单位,是决定生物遗传的基本元素。从文化层面上,文化基因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决定着文化系统发展、同时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思想元素和文化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重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华传统文化时多次强调文化基因。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中国思想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3]等等。从这些论述中可知,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在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一致并决定着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核心的文化理念。文化基因和传统文化一样是中性的概念,既有积极的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先进的文化基因,也有不优不劣反映该民族生产实践的文化基因,也有消极的逆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4],“侵略他人、称霸世界”显然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相悖的消极的文化基因。与“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相反的“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的文化基因。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那些消极的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文化基因会被淘汰,其中积极的促进人类发展的文化基因会被传承与发展,赋予时代价值以新的内容与形式融化到该民族的文化系统与实践中。

文化基因与宇宙中事物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文化基因的今天是从中华文化尤其是文化基因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起共同经历了产生发展的同一过程。“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5],“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6]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7]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与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创造的;是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是在同一过程中产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8]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与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认识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化基因的本真面目。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有不同的表述和概括: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9](p.164);“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10];“家国情怀和修齐治平、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11];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等。这为进一步概括和提炼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基本内涵提供了线索、指明了方向。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和中华传统文化一样,体现在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的理念。在人与自身关系方面,强调“慎独”、“吾日三省吾身”、“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言必信、行必果”等;在人与人关系方面,强调“与人为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强调“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在国与国关系方面,强调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如 “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在创新方面,强调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和骨髓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述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基本特征。一是独特性。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独特性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它文明的的独特标识。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12]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如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不同于其他民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基因也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在自身独特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在自身世世代代的的生产生活中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概括和凝练,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世界。二是可复制性。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可复制性,表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自我复制、自我传播、自我延续和自我发展,同时识别、批判、应对或吸纳各种外来文化。文化基因的可复制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既在时间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又在空间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基因在时间维度的可复制性是文化基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为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变换自己的表现形式。文化基因在空间维度的可复制性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在地理空间的拓展和扩大,这也使得中华文化在空间上曾经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文化圈。文化基因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延续使得文化基因及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三是多元性。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汉族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在开放、包容中逐渐形成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基因形成后,是在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群体之间进行传播和渗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内容构成是多元的,既包括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又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百家争鸣的文化奇观。这些学派的思想理念中的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即使后来取得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积极开放、借鉴和融合其它学派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对世界其它文明也处于开放之中,积极学习借鉴和吸纳其它文明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间的文化交融,中国历史上学术流派之间的开放、包容和切磋,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使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呈现出多元性。四是践履性。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3]。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实践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为社会细胞、以农业生产与生活为主的生产实践。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表现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等活动中。文化基因是在中华民族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历史实践中形成并流传至今,在中华民族的实践中鲜活的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基因,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把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昨天、今天、明天联接起来,把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联接起来。子辈通过父母或前辈的言传身教在生活中接受文化基因。文化基因的践履性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化内化为人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动。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践履性体现在炎黄子孙、海外华侨和华人身上,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言行举止及价值评判标准中。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深入人心、浸透到中国人民的血液中,使人日用而不觉。

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的价值论说明

如果说对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问题的回答,侧重于从本体论上说明、属于事实判断;那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有何价值和意义的解答,侧重于从价值论上说明、属于价值判断。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丰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实际包括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等。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深度融合。从历史视角看,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文化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文化土壤和精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化基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化基因以一种潜意识的形态存在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国人认识、接受社会主义的文化背景,也是中国人诠释社会主义的知识学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渗透在中国人认知、理解、诠释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本身也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因子,如和谐思想、民本思想、大同思想、群体思想和均贫富思想等。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从现实视角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解决当下时代问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阶段的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5],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时代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步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层面创造性地展开。对这些时代问题的应答,都源于在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认识中精准把握时代问题的情境,带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烙印,也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新的时代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文化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许多内容,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既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规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表述方式、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走向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不仅扎根在中国人内心的精神世界,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渗透到在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基因的践履性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内在的契合性。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内化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中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无论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与辉煌,还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挫折与坎坷,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化基因密切相关。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深度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又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能够适应和推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从理论层面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与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与科学社会主义相融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结晶,体现了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营养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为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牢靠的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9](p.163-16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的“根”和“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文化基因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和行为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16]。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养民富民”、“民为邦本”、“尚中贵和”和“求大同”等文化基因的传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华传统文化 “讲仁爱”、“忠恕之道”、“崇正义”、“崇礼重法”等文化基因的传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 “尽忠报国”、“敬业乐群”、三纲领、八条目和“内圣外王”等文化基因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中找到理论源泉和精神内涵。从实践层面上来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为立足点和根基。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中“知行合一”等强调践履的思想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要对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使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本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教育作用,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让人了解、认同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真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一致,必须赋予其时代性和包容性,从而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过程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与以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相对应的,是文化对内对外产生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在积极发展硬实力的同时,积极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着力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主动。从文化软实力的构成来看,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文化基因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7];“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9]从时间上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20]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比其他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要长。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受外来文化影响或侵略,但始终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从空间上看,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大,地形复杂,地位优越,面积比欧洲还大。这是中华文化产生、发展的地理环境。从主体上看,在这种时空条件下之所以能够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关键在于逐步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主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的有机整体。中华大地上许多民族长期共存、共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逐渐融合成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和谐的有强大凝聚力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既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主体和现实主体。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群体的人生,就是“中华民族”群体的生活。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是日常生活实践意义上的实践概念,而且是综合了种族、政治、经济和生活等要素的文化概念。从内容上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21]在关于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等方面,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基因。关于中华文化结构,有多种划分方式,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或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习惯、思想与精神价值四分法;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精神文化、艺术、语言符号、风俗系统六分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统摄、贯穿和浸透到华传统文化结构的各个层次,引导并制约着中华传统文化结构的各层次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结构的各层次反映和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结构的各层次的变化渗透到并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使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结构的各个层次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有机体的核心。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资源,是文化软实力赖以产生的前提。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能否实现直接关系着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可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基因的过程就是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过程,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的方法论说明

如果说对“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有何价值和意义”的问题的论述,侧重于从认识论层面给予了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说明;那么关于“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的论述侧重于从实践层面为其价值和意义的实现明确了方向、确立了原则和方法。为解决此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文化基因是一种历史上形成、现在仍然存在、并影响到未来的精神,深藏于中华传统文化结构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自信首先要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2]当代中国文化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文化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缺自信。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等几乎彻底摧垮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使得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基因几乎一度断裂。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更侧重于重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就内在地包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自信。从历史看,在5000多年的生产生活中,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灿烂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3]中华文明文化由中华民族创造,反过来中华文明涵养、滋养和创造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仅有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而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坚守和践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华民族,渗透到人们的内心,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从现实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积极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基因,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理论和实践证明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这既增强了文化自信,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是文化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基础和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复兴和强盛。这首先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文化基因的自信。

其次,要实现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也是实现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创造性”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转化”是对已经存在的做出的转变与完善,“创造性转化”侧重于“转化”方面的创新;“发展”是事物的前进性的上升变化,而“创新性”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明、创造,“创新性发展”侧重于“发展”方面的创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已有的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价值,以形成适应和符合当代中国的文化理念。一方面,要辩证地扬弃。“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24]。传统文化基因在过去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和民族特色。各传统文化基因在其各自产生、发展的当时,本系应运时代需要而产生、发展,因而在当时起过积极作用。等到社会发展变化,它们要么与时俱进,生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要么固守现状、抱残守缺,被历史淘汰。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中,有些是优秀的文化基因,有些是消极的落后的文化基因,有些是不优不劣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既有需要被摒弃的封建糟粕;又有需要加以发扬光大的文化基因,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贵和尚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明德、新民、止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敬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等等。即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也需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资源和动力,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推动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25]“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6]要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与社会主义文化、和谐文化相适应,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认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中的优秀基因,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参照对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作出新的“诠释”,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生活化”,使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再次,正确处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与其它文明的文化基因关系。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在实现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还应当正确处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与其它文明的文化基因的关系。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及文化基因。“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27],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体现了该文明创造者的精神追求和美好向往,包含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的文化基因及优秀文化基因。“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28]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分别有不同的方式品味生命、解读世界;作为物质层面文化的茶和啤酒分别体现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价值内涵及其文化基因;文化之间虽有差异,但是可以互相兼容,相互吸取。随着当今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多元文化及其价值观的交流和竞争更加激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又要面向世界,积极吸纳借鉴世界文明及其优秀文化基因。“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29](p.10)“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30]探寻和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和一切文明的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使其与当代世界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符合,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最后,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又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近代以来,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国思想界曾经出现的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两种典型的错误倾向在新的条件下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文化复古主义教条式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就是“过去古代的东西”,把传统引向复古;认为“传统文化”理解为“古代的文献典籍”,要求死记硬背古代文献典籍,要求按照古人的行为方式接人待物;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好的,应全盘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参观孔府、视察孔子研究院、看望国学泰斗汤一介、就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等。这些被国内新儒家错误地解读为 “牵手新儒学”、“去马归儒”、复归中华传统文化道统。有些人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根,认为在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文化基因中“古已有之”。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农耕时代的封建文化,在当今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是已经失去了原有价值和意义的落后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全盘西化和彻底抛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大肆敛钱聚财,败坏了社会风气。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延绵5000多年而没有中断的内在的精神因素和文化理念。它不应被简单地加以否定和抛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①对中华传统文化已有的文化及其文化基因,还是我国缺少而国外所拥有的文化及其文化基因,都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盲目地取用,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对积极的、有益的加以传承和发扬;去其糟粕,对消极的、落后的东西加以克服和抛弃;反对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的错误态度。

[1][1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年5月4日.

[2][6][14][19]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3][7][8][12][13][21][23][24][25][27][3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4]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5-16.

[5][17]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20][28]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

[11]王岐山.坚持党的领导 依规管党治党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N].人民日报,2014-11-03.

[15][18][26]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22]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08-25.

[2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编辑:董刚

On 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al Genes”——Studying President Xi’s speech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UO Jiwen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23)

What is 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al genes”?President Xi answered the question by stating its forming,development,connotation and features.And what is the moder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al genes”?He elaborate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s of Chiense traditional“cultural genes”.Finally,how to realize the moder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genes”? He emphasized build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al genes”.It is vital to appropriate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genes and genes of other cultures.He stressed the use of Maxism's standpoint,view and methodology while opposed cultural revivalism and historical nihilis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al Genes;Excellent Cultural Genes

G122

:A

:2095-7327(2016)-09-0121-08

郭继文(1973-),男,山东省菏泽市人,山东交通学院社科部教师,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基于文化强省战略的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J15WA07)的阶段性成果;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CDX15023)的阶段性成果;主持的山东交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话语权视阈下文化软实力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主持的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课题:“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Y20152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