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渗透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危害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6-04-13赵文永
赵文永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宗教渗透对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危害及应对策略研究*
赵文永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文化的力量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域,文化的认同也不仅仅具有文化层面上的意义。目前,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利用披着文化外衣的宗教,对正值文化认同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施以影响,其目的在于将他们的文化认同引入歧途。文化认同偏差不仅会左右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正确审美,还会阻碍学校的正面教育以及诱发其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因此,必须从国家主权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出发,通过厘清宗教与文化关系,用文化认同先行武装、强化高校文化阵地,以及创造优秀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问题加以重视,为民族复兴和经济腾飞注入更多鲜活的血液。
[关键词]宗教渗透;大学生;文化认同;应对策略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2.026
在人类学范畴,文化认同是指“个人自觉投入并归属于某一文化群体的程度”[1],或是“个人接受某一族群文化所认可的态度与行为,并且不断将该文化之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内化至心灵的过程”[2]。文化认同具有强化族群成员自尊以及内部凝聚力的功能,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尤其是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支柱。
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是系统、完整的传统文化积淀。而在当代中国,一方面传统文化历经种种磨难,在多个阶段不同程度的损害之下,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这种断层不仅摧毁了文化实体,也由此深入地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快速发展为目标的治国策略,也导致了因经济基础而产生的学科分界,进而延伸到精神世界和文化层面,出现了经济主导、外来文化主导的认同偏差。正基于历史与当代的种种因素,来自西方的各种思潮、文艺、技术也良莠不齐,而大学生又缺乏透过复杂影响进行深入反思和矫正的方法论的指导,很容易出现迷茫和混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西方敌对势力仍然推行渐进式的文化侵略,他们的主要手段不是明目张胆、大张旗鼓的“西化”和“分化”,而是通过所谓的高于政治和国界的宗教来进行的。尤其是在民主、自由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以所谓的信仰自由为掩饰的宗教渗透也逐渐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文化侵略的主要手段。
一、宗教成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文化侵略的原因
(一)大学生的思想信仰现状与形成特点
当前,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思想和文化渗透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和平演变”政治图谋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就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渗透搞分裂活动的本质。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既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青年大学生总是处在社会变革的最前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首先体现在青年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和社会心态、价值心理的变化上。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信仰迷失,就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旧的主流信仰体系逐渐解体,而由于缺乏支持基础,适应现代性社会的新的信仰体系又无从建立,于是,就出现了新旧价值体系的断层,这是社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文化领域特有的“堕距”现象[3]。基于这一现象,近年来,西方逐渐把高校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地区,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混乱,进一步激发较大规模的群体突发事件,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出现骚乱、动乱,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并由此破坏全国安定团结的大局。
(二)宗教渗透对大学生形成危害
大学生是敏感的一代, 也处于一个更容易受到新事物诱惑的年龄。许多宗教分子正是利用这些特点, 打着“民权”“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幌子, 宣传邪恶的思想和错误的观点, 破坏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 宣扬邪教,引导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陷于迷茫和困顿, 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往往无视人类的伦理道德, 企图摧毁人类的道德体系,进而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引向歧途。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通过宗教加剧渗透, 使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 民族意识淡化。他们极力向学生灌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 在宗教活动中推行新的政治和文化上的“殖民扩张”政策, 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此同时, 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在各种信息媒介上不断挤压、排斥我们的民族文化, 淡化我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识, 最终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过分的痴迷与不健康的“民族主义”“宗教信仰”的危害, 使大学生沉浸其中, 甚至出现上瘾现象, 这就和使用药物、酒精等其他上瘾行为一样,进一步发展会使其丧失时间感, 反复循环,导致最后终于失去自制力。反映在学习上就是精神无法集中, 思想紊乱, 最终可能导致出现自闭、孤僻, 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实践证明,宗教渗透从表面上看,是对学生政治观念、民族意识、思想意志、道德品质以及心理健康、学习生活的影响,而其实质是引导高校学生放弃对自身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转而追求对西方所谓自由、民主等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
(三)面向大学生的宗教渗透途径多样化
非法宗教出版物涌入校园是宗教渗透的传统渠道。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文化市场管理松散的问题比较突出,校内文化市场的监管也流于形式。随着旧书报摊、流动书市的发展,一些反动宣传品和非法宗教出版物泛滥,给大学生带来极大危害。
网络和现代通信方式是宗教渗透的现代渠道。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手机短信、彩信等通信渠道,为宗教渗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中汹涌而来的宗教信息中, 混杂着太多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 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 更有反党反人民的违法乱纪行为。长期接触并痴迷于中的大学生, 很容易受这种生活方式的腐蚀而渐渐抛弃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转而信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不时收到的宗教宣传邮件、短信或彩信,因其内容生动、新奇,渗透性和影响力既隐蔽又强大,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披着宗教外衣的文化侵略正是通过上述方式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下的文化观抢占领地,这种对学生思想的渐进影响,有着麻痹学生价值观念和政治立场的严重危害,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难题。
二、大学生出现文化认同偏差的危害性
青年,尤其是敏感、易激动的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知识青年,目睹了种种现实的残酷和情况的复杂,在宗教的文化侵蚀中,极有可能变成虚无主义者,以无信仰为信仰,以无追求为追求,以无文化为文化,从根基上难以确立正确的文化认同,带来的危害极大。
(一)文化认同偏差导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偏差
中华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她蕴含着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对于寄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的大学生来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但事实上,因文化认同上出现偏差,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在多元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冲击之下往往不知所措,失去正常的评判与行为能力。折射于青年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念上,则使他们的审美标准模糊,不知选择何种文化与价值评判作为自己的最佳选择。有的甚至在舶来畸形文化的熏染下,进而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审美观点的偏差,扭曲美与丑的标准,产生品味偏低、偏好畸形的审美行为。
(二)文化认同偏差阻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未放弃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渗透。通过渗透,他们力图争夺和控制的是人的思想、意志和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4]。由于文化认同的偏差,大学生缺乏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的全面、清晰的认知和了解,进而对当代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政党制度和政治理论体系有直接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反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就是大学生总是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及大学生党、团员骨干开展的各类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工作,也收效甚微。很多大学生甚至逃避各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谈心和辅导。
(三)文化认同偏差诱发大学生对多元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
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不仅是文化意义上的分歧,在与其有相似文化认同的人构成一定规模的群体后,这种文化认同上的偏差足以瓦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族的凝聚力。西方敌对势力,正是通过信息时代的文化多样性,试图通过文化这一载体,以模糊宗教与文化的方式,强势渗透到高校学生之中,意在控制我国青年的思维走向和价值观念,最终实现消灭我本土文化和政治颠覆的阴险目的。所以,这种认同上的偏差一旦走上确立错误认同的道路,就会严重影响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上海外国语学院曹德明教授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高度认同主要表现在对其语言、节日、娱乐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认同,其中对美国文化的认同率最高。调研中,64.8%的学生认为英语是世界上最有用的语言;40.6%的学生表示以过西方的节日居多;53.9%的学生喜欢看美国影片,24.7%的同学喜欢看欧洲影片,16.7%的同学喜欢看港台影片,而只有4.7%的同学选择看中国大陆影片;喜欢欧洲流行乐的同学占23.7%,喜欢北美音乐的占19.5%,喜欢港台的占16.7%,喜欢中国大陆的只占4.7%;在对国家生活方式的选择上,36.2%的学生选择了欧洲国家,31.5%的学生选择了美国,只有18%的学生选择了中国。
三、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确立大学生正确的文化认同
全球化不等于单一化,主权意识是保持本民族特性和国家、社会正常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主权意识之下的国家安全不仅仅是领土完整、政治自主、民族独立,也包括文化主权在内的文化独立与自主。维护独立的、民族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安全的视域之内,确立正确的文化认同是思想观念和精神层面的奠基,对维护主权、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牵涉到祖国未来骨干力量的高校大学生,文化认同就不仅是文化意义和精神场面的问题,而是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大事。
(一)从厘清宗教与文化关系入手重视学生的文化认同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文化是人类所属的特有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也塑造和创造了人类自身。文化的实质,也即“自然的人性化”。文化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进行创造的产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既要广收博采、熔铸万物,又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文化领域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更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文化认同必须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活力。
宗教既是一种特定形态的思想信仰,同时又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佛教、道教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自从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后,阿拉伯人才有了自己的文化。基督教对欧美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离开了基督教文化,也就没有欧洲文化和西方文明。
从广义上讲,宗教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史,宗教是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的自我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的外在的表现。宗教文化对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法律、教育、生活习俗、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绘画、雕塑、旅游、诗歌等都产生影响。由此可知,宗教是文化的本体,文化是宗教的形式。此外,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形式,它不但表现在宗教所具有的独特性之中,而且其文化意蕴还通过对世俗道德、社会——国家政治形态、人类艺术、科学发展等多领域、全方位地发挥作用和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5]。
宗教与文化密不可分,但牵涉到政治意图的宗教渗透不属于文化的交流沟通,而是阴险的文化侵略。无论披着如何神圣崇高的宗教外衣,无论打着何种慈善的宗教口号,无论如何鼓吹所谓的金钱支撑,西方敌对势力文化侵略的目的都是为了其恶毒的政治颠覆。
(二)用科学的文化认同观武装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当代中国文化认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文化认同,具体而言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文化认同。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认同必然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文化认同。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文化认同的先进性,才能在大学生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确保年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有效地抵制西方所谓先进文化包裹之下的宗教渗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并存而且相互碰撞已成为普遍现象。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文化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文化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是确立正确文化认同的前提和根本。
(三)强化高校文化阵地,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文化认同
“要想除掉地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上面种满庄稼。”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和文化侵略,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高校文化阵地建设,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首先,强化高校文化阵地建设,就必须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以及这一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相结合。让学生的思想认识牢牢扎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沃土,立足国情民意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实际。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文化阵地建设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其次,高校文化阵地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学生中党员干部的典型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当前,学生中党员数量日增,但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在加强学生党风党纪建设的同时,文化阵地建设尤其要强调党的领导,强调党性,通过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决保证“宣传舆论阵地必须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里”。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优秀、骨干和先进分子,他们是抵制宗教渗透的第一道防线。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正确认识西方文化侵略中的宗教渗透。再次,文化阵地建设还要强调广泛性和吸引力,高校文化阵地建设必须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高校有关部门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向,对网络、现代通信设备等新传播媒体必须抢先占领。这种在新科技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传播媒体的占领,其政治意义远远超过经济价值。对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文化阵地建设依然要重视其基础性和持久深入的影响力。只有做到新传播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兼而取之,才能确保更多的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兴趣,这是文化阵地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文化阵地能否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关键。
(四)在正视文化多元发展前提下创造优秀的民族文化
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吸收和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趁势。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把它们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这是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条件。我国的文化认同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西方宗教文化所涉及的小说、诗歌、绘画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果,以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大胆地吸收、有选择地接受、科学主动地再创造,为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OETTING E R,BEAUVAIS F.Orthogona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heory: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minority adolescent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dictions,1990,25(5A&6A):655-685.
[2] 卓石能.都市原著民学童族群认同与其自我概念、生活适应之关系研究[D].台北:国立屏东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2002.
[3] 李庆真.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J].青年研究,2005(6): 1-7.
[4] 唐晓燕.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与提升[J].湖南社会科学,2010(6):141-143.
[5] 李向平.从“宗教文化”到“公民文化”: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角色的转变[J].江海学刊,2011(2):113-120.
The Harm of Religion Penetr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Identity and Countermeasures
ZHAO Wenyong
(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The power of culture is reflected more than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so does cultural identity in terms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foreign hostile forces continuously use religion in disguise of culture to influence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cultural identity formation. They intend to mislead the students in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The deviation not only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ethnic culture, it also hinders the positive school education, and induces their blind pursuit of foreign cultures.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arm the students with cultural identity first by starting from the height of the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cultural security and through the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cultur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olidify the college culture and shape the outstanding national culture so as to focus on students′ problems about cultural identity, and inject more fresh blood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economic take-off.
[Key words]religious penetration;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identity;cop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D635;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2-0100-05
[作者简介]赵文永(1980-),男,山东枣庄人,中国矿业大学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安全稳定。
[收稿日期]2015-12-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国家安全视域下宗教在高校的传播影响以及对策研究”(2012W55)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