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之新解*

2016-04-13张国民赵水民郭玉洁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农村文化

张国民,赵水民,郭玉洁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之新解*

张国民,赵水民,郭玉洁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摘要]新的形势下,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首先要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其文化。农村传统节日有时令节日、娱乐节日和祭祀节日等主要类型,这是其存在的方式。农耕的节令性、乡土的地域性和活动的仪式性等突出特征,是其存在的标志。其依据农耕的文化,突出伦理的文化,注重亲情的文化,崇尚精神的文化,倡导和谐的文化等深刻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农村;传统节日;文化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2.025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与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与生命力之所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在新的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其中一个基础性工程就是要重视、挖掘与传承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一、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多种类型是其存在的方式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类型与形式丰富多彩,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既可以从时令时序上划分,也可以从人与自然、社会、家庭以及他人的相互关系上分类。笔者从内容上予以划分。

1.时令节日。中国农村节日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全都和农历的节气密切相关。在我国,民俗节日历来被叫做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季节气候。也可以说,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其中二十四节气时令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尤其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标志农耕的重要节日。几千年来,农历保持着农耕文化生活与大自然季节气象、生态环境完美和谐的特征,日渐形成一些传统节日。其中最典型突出的是,立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等。由此可见,民俗节日在中国民众农耕生活中经过了几千年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经形成了世世代代传习不断的全民族重大生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2.娱乐节日。中国农村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基本定型,人们常说的传统节日往往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纷纷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时至今日,越是重要的传统娱乐节日,热闹的规模就越大,参与人数就越多。比如,春节、元宵节、地方庙会节日等。在这些节日当中有挂灯笼、闹红火、跑旱船、跳唱秧歌等娱乐活动。这样娱乐形式,不仅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纽带[1]。

3.祭祀节日。祭祀节日是农村传统重要的节日。祭祠节日亦形成了传统节日的鲜明特色与突出特点。儒家文化的祭祀传统,有祭天地(神)与祭祖宗(鬼)两类。比如清明节,就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即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祭祀的节日还有:(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民间也在此日祭祀先人。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民间有拜观音求救度的习俗。七月十五即鬼节,此日亡人可以得度,脱离苦海,是灵魂解脱的节日。七月三十,地藏菩萨生日,将救助一切行善之人。十月初一,此时寒意已现,民间有送寒衣之俗。十一月十七,此日祭供有请求佛祖超度亡灵之意。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祭祀迎春之日。同时,可以在每月初一、初八、十五、十九、二十三、二十九和三十祭供,以消罪生福。祭祖拜神实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节日中总有一种神灵的理论在发挥着作用,并使得这些节日显现出庄重性、神圣性与隆重性。

二、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其存在的标志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孕育产生,又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形成,具有鲜明的特征。

1.农耕的节令性。如前所述,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总之,中国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与传统农历历法密切相关,几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史充分证明,中国农历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至今在全世界华人社会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当之无愧地理应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非物质遗产的优秀代表而受到尊重和保护[2]。

2.乡土的地域性。立地生存条件是形成特色文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地域性首先是生存生产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其次是一种社会条件,即人们的观念、生活习惯等。立地生存条件最重要的是体现在村落上。村落是由古代先民在农耕文明的进程中在族群部落的基础模式上,因“族聚而居”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具有相当稳定与规模的基本社会活动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实际上反映了相应的村落原住民的文化理念,折射出以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与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不同的村落所尚行的节日以及节庆仪式和表演的戏曲鼓乐等,都有其特定的活动内容和范围的地域性。

3.乡民参与的广泛性。农村传统节日具有广泛的参与者,不分男女老少皆参与其中,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与人物。正因为全民参与、人人参与,所以才如此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尤其是从民俗节日内容来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其中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宗教文化使民俗节日多了几分肃穆;一些历史人物为节日赋予了真善美意义。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于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而这些节日的内容妇孺皆知,代代相传,这也反映出乡民参与广泛性的特点[3]。

4.活动的仪式性。传统节日总是以一定的仪式作为表现与存在方式的。纪念传统节日的活动,有场景、有程序、有规范性的要求。但这样的仪式往往是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如除夕的接神主、贴对子、敬祖宗、放鞭炮、考旺火以及春节的拜年、元宵节的灯火等;清明节的上坟、扫墓、祭祖、插柳条等;端午节插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等;中元节的烧纸钱、敬祖宗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正因为每个节日都有一个特定的仪式,有了一定的仪式民众才觉得在“过节”。可以说,传统节日的民俗仪式活动,它既与我们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起源紧密关联,也与节气、时令、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还与祭祀、祈祷、纪念、敬仰、吟咏等一些民俗活动关联在一起。总之,节日仪式有着表情、祝福、缅怀、庆贺、祈愿等种种内涵。

三、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是其存在的价值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把握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是要保护它最核心、最基本的性质,保护它最重要、最突出的功能。只有其性质与功能不发生严重改变,文化传统才可以延续下去。农村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集中表现为五个方面。

1.依据农耕的文化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其实质为农耕文化的衍生与呈现,总是与农耕的节令联系在一起的。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农村节日文化。透过节日风俗,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们社会生活劳动的精彩画面。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时代,创造了农耕文明,也就形成典型而特有的农耕文化。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基础的,其源在农耕,其根在乡村。传承与弘扬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就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源与根,尤其是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逐渐被同化、淡化和遗失的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也是一项重大的使命[4]。

2.突出伦理的文化。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伦理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重亲情,讲伦理,崇尚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人自身和美,天人合一,这是其最本质的思想与灵魂。传统节日文化通过崇尚礼仪、礼节,以此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

3.注重亲情的文化。传统节日反映了乡村大众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其实这也是乡民的一种生存和生活状态。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的节日也是孝敬长辈,走亲访友的时候,所以农村传统节日文化,处处体现了浓浓的亲情、乡情和友情。尤其是走亲探友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传统历久弥新,世代相传。这样的亲情文化实质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人际关系,来回的走动,对密切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俗话说,三年不来往,是亲也不亲。利用节日,亲友们你来我往,既使得人们能够互通有无,密切情感,保持联系;也使得他们能够共同抵御来自自然的、社会的、家庭的种种不测与风险。

4.崇尚精神的文化。农村传统节日也是人们精神寄托、美好愿望表达的方式与时机,以此得到心灵抚慰和情感的抒发。如果说人们所表达的形式是外在的,其仪式的内容则是精神的,这是节日文化的最核心的内涵与灵魂。从另一方面来看,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证”“实证”,其中承载与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信息与基因。不仅存留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核,而且也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和睦”精神的文化依托。传统节日文化最重要的还是精神价值,因为我们所要传承的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是传承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核与精髓[5]。

5.倡导和谐的文化。农村传统习俗节日反映了乡民追求人与天、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方方面面的和谐的理想与愿望。千百年来,农村的传统节日形成了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餐饮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以及所留下的贴对联、放鞭炮、祭祀扫墓、赛龙舟、赏月和吃年夜饭、吃粽子、吃月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涵盖着人们生活的各种关系与愿望。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精髓是两个字,即“乐与爱”,它是和谐文化的两个基点。缺少乐,节日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缺少爱,节日就会缺少温馨和人情味。正是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乐和爱”的特质,才使得中华民族不断地达到自我内心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才使得中华文化延绵不断、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窦蓓,李晓宁.传统节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发展[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06-108.

[2] 王崟屾.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传承发展[J].浙江学刊,2010(4):169-173.

[3] 郭灿辉.现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含义[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6-28.

[4] 覃晖雁.中国农村居民的传统节日意识[J].传承,2010(9):132-133.

[5] 李欣.论祭祀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56-59.

A New Interpretation about Traditional Rural Festival Culture

ZHANG Guomin,ZHAO Shuimin,GUO Yujie

(SchoolofMarxismStudies,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nderstanding its culture is the top priority to promote rural traditional festivals. Rural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classified into seasonal festivals, entertainment festivals and ritual festivals, and these are right the ways the festival culture survive.With regard to farming, the seasonal nature,regional nature,and ritual nature are the symbol of their existence.Besides, it is just the connotation of farming culture,which highlights the ethical culture, focuses on the family′s culture,advocates the spirit of culture and promotes cultural harmony that the value of their existence lies in.

[Key words]rural areas;traditional festivals;culture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2-0097-03

[作者简介]张国民(1955-),男,山西闻喜人,山西农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文化。赵水民(1973-),男,山西闻喜人,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文化。郭玉洁(1992-),女,山西阳城人,山西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文化。

[收稿日期]2015-10-22

*山西省社科联2014年度重点课题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山西农村社会习俗问题研究”(SSKLZDKT2014089)之成果。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谁远谁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