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队伍增强活力的价值与路径

2016-04-13陈永华

关键词:活力队伍辅导员

陈永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生处,辽宁 阜新 123000)

高校辅导员队伍增强活力的价值与路径

陈永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生处,辽宁 阜新 123000)

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活力,是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是提升辅导员个体角色意识、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进程、增强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的现实需要。采取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辅导员非领导职务晋升、辅导员工作专项酬金、辅导员工作模式课程化改革等措施,落实辅导员的专业、行政和经济待遇,是激发辅导员队伍活力、促进辅导员育人功能充分实现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辅导员;活力;价值;路径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自实施以来,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担任了多重角色,同时肩负着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长的指导者、心理成长的辅导者、人身权益的保护者等重要历史使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相继出台,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等均作了明确规定,使辅导员这一职业更加专业化。但是也应看到,在部分高校中,辅导员队伍建设还不尽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角色理解不准确、职责履行不到位、相关政策落实不充分等现实问题。因此,有效激发辅导员队伍的活力,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活力的涵义与价值

“活力”一词,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活力,最初是物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对动能的表述。近年来,活力被应用到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职业健康学等领域。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A. Shirom在《在工作中充满活力——活力的结构及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一文中,以活力、奉献和专注为基本特征,从职业健康学的角度将工作投入定义为员工的一种持久的、充满着积极情绪与动机的完满状态。笔者认为,辅导员队伍的活力,实质上是辅导员队伍从整体上呈现出的一种充满热情、积极奉献、主动融入的工作状态,具体包括辅导员队伍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发挥以及辅导员自身职业化良好发展等方面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是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因此,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建设标准,打造一支永葆生机与活力的辅导员队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活力建设,有利于激发辅导员个体的角色意识。角色定位不明晰、不准确的问题,始终是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活力的关键性问题所在。一些辅导员自我定位为管理人员,而淡忘了

教师的本质,表现为一味地投身日常繁琐事务中,忽视自身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使得辅导员工作缺乏创新与活力。激发辅导员队伍的活力,能够促使辅导员在工作中热情饱满、精力充沛,增强教师角色意识,全面履行工作职责,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树立毕生为人才培养而奋斗的崇高职业理想。

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活力建设,有利于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进程。当前,一些高校片面地把中心工作界定为教学和科研,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理性和战略性的政策指引,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陷入“口头上重要,实际上忽视”的境地,辅导员的工作条件及待遇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经济收入没有达到“要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3]这一政策要求,专业职务评定和晋升也未能建立单独的机制和标准。这使得辅导员工作情绪消极,工作动力不足。激发辅导员队伍的活力,不仅能够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形象和职业自豪感,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而且也能够提升辅导员在学术、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职业能力,有效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进程。

最后,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活力建设,有利于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扩招政策使在校生人数迅速上升,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各类问题也相应凸显,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交往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不断涌现,这些都成为辅导员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激发辅导员队伍的活力,能够增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克服工作随意性、个人经验主义等问题,使辅导员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提高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确保辅导员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增强活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其工作活力状况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密切相关。但审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辅导员职业标准不明晰,职业社会认同程度不高。高校辅导员制度自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及措施。随着我国社会历史环境的不断变化,辅导员制度及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也随之经历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逐渐提高,工作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然而,由于缺少一种相对专业的职业标准,辅导员工作始终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可,被认为是人人皆可从事的一种职业;辅导员岗位流动频繁,队伍建设不稳定;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个人成长离散化现象明显。

其次,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性质与要求的理解存在偏颇。长期以来,一些高校习惯于把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为管理干部,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远远突破了学生工作的范畴,除了正常的学生事务管理,还要分担相关教学工作和其他行政事务工作。许多辅导员疲于应付,难有精力去考虑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得个人成长缓慢、队伍整体活力不足。同时,一些高校对辅导员的待遇落实不到位,辅导员的行政职务晋升、专业职称评聘和应当得到的经济收入没有兑现,导致辅导员难以安心工作,在痛苦的职业抉择中彷徨,影响整个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最后,辅导员个体职业意识模糊、工作投入不足、工作压力较大。从工作动机来看,目前,由于角色定位不清而导致职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在辅导员队伍中表现得较为突出,部分辅导员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缺失,缺少明确的职业规划;从工作态度来看,部分辅导员工作倦怠,个人成就感差,对工作不像刚入职时那么热心和投入,随意性渐显,效率与效果时好时坏;从工作压力来看,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大量繁琐的工作任务,而且面临学历提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多种实际问题,表现为身心压力较大,甚至出现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工作效果和质量。

综合分析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活力状况,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活力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加剧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目前,经济助困、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工作演变成为辅导员工作中新的重点内容,迫切需要建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教育学家顾明远曾经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定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4]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正式颁发,落实职业能力标准的基本要求,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增强辅导员队伍活力的重要途径。其二,从学校环境角度分析,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不清、落实工作职责的路径粗放、辅导员职业发展和待遇保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导致辅导员活力不足的客观原因。许多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同时包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以及行政工作,工作性质是“多面手”“多重领导”,工作写照是“两眼一睁,忙至熄灯;两眼

一闭,提高警惕”,这使得很多辅导员几乎没有精力去规划自身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些高校,辅导员相应的待遇和地位无法与相同级别的专任教师“平起平坐”。辅导员职称评聘,没有实现单列指标和单独评审,专业待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行政职务晋升方面,很多高校还没有落实辅导员的相应职级、职数和待遇。因此,很多辅导员担心自己的出路,内心充满矛盾与困惑,工作缺乏活力。其三,从辅导员个体角度分析,由于个体特质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同个体精神追求的不同,部分辅导员在职业认同、职业定位及职业发展参照等方面存在偏颇,进而导致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成就感缺乏、职业倦怠感萌生、工作活力不足。“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2],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随波逐流地把自身定义为管理干部,没有真正唤醒辅导员作为教师的本质角色意识,导致工作上被动而消极,缺乏创新意识和工作活力,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同时,又往往选择其他专业教师作为自身的职业定位参照系,与专业教师比发展、比成就、比事业、比待遇,自然也难以形成事业上的成就感。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增强活力的对策与路径

第一,实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落实专业待遇,确保辅导员专业发展有方向。专业技术职务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是教师专业资历的象征,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生命线。辅导员本质上就是教师,剥夺了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资格,就等于剥夺了辅导员作为教师的权利。《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结合各校实际,制定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的具体条件,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职务应侧重考察工作实绩。”[2]落实辅导员的专业待遇,首先,要建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专门针对辅导员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每年按期组织辅导员系列教师职称评审。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真正做到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序列单列、岗位单列、标准单列、评审单列”,积极培养和树立一批“教授级”专家型辅导员,以点带面,加快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程。在落实职称评聘工作中还必须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出发,切实杜绝“重论文、重外语、重课时、轻工作实绩”的现象。其次,要坚持将辅导员的培养与全校专业教师同步规划。以鼓励辅导员攻读学位、参加进修和培训、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

第二,实行辅导员非领导职务晋升,落实行政待遇,确保辅导员职业发展有希望。辅导员通过丰富的工作经历的历练,自觉地塑造了过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纪律素质和作风素质,具备了担当重要工作岗位甚至是领导岗位的能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可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2]这就要求各高校要落实辅导员的相应职级、职数和待遇,在辅导员中设置非领导职务,并参照有关规定落实相应待遇。可以按每500名学生设立一名科级辅导员岗位,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专职辅导员,可以破格提拔任用或破格晋升非领导职务。特别要建立畅通的发展机制,指导和帮助辅导员规划职业生涯,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的重要来源,使辅导员队伍形成稳定、有序、多元分流的职业发展机制。

第三,实行辅导员工作专项酬金,落实经济待遇,确保辅导员经济收入有保障。使辅导员像其他社会职业一样成为人们长期从事的稳定事业,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基本内涵。而人们选择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其基本动机是工具性与价值性兼顾,即这一职业要既能成为赖以生存的生活工具,又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因此,对于辅导员这一“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内容繁重”的社会职业而言,没有合理的经济待遇作保障,势必影响这支职业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进而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作出“要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的规定以来,从国家到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高校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为提升辅导员的经济待遇付出了诸多努力,也相继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事实上,落实辅导员经济待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工作酬金制度,对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兼职辅导员、班导师(班主任)给予经济收入的补贴。以专职辅导员酬金为例,每学期在编在岗的专职辅导员,按照规定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经绩效考核,以所在学期全校同级职称上岗教师的平均教学酬金为基本标准享受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酬金。兼职辅导员、班导师也制定相应的酬金标准和办法。此举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学生工作队伍,促进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可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与酬金分配挂钩,使辅导员的工作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第四,实行辅导员工作模式课程化改革,落实职业能力标准,确保辅导员育人功能的充分实现。2009年以来,有的高校依据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工作的八项职责,以实现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探索实施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新模式,在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模式在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内容、行为及效果上用教学的理念和标准加以规范、规划和评价,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更为具体,工作标准更为清晰,绩效考核更为科学。其显著特征在于:在目标指向上,追求工作实效;在入手环节上,着力基础工作;在方法内容上,注重分层推进;在操作过程上,强调学生参与;在载体运用上,依托社会资源;在评价体系上,突出目标实现[5]。这一模式切实唤醒了辅导员的教师角色意识,使辅导员认识到自身的工作本质上就是教学的性质,有效促进了辅导员充分理解自身的角色,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坚定了辅导员做好学生人生导师的信念。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辅导员积极参加学习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为训练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并付诸工作实践,职业化素质明显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精细化程度和学生满意度明显提高,育人效果凸显。因此,课程化模式,创新了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的方法和途径,落实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实现了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3.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06-08-01)[2015-11-25].http://www.edu.cn/2006 0801/3202145.shtml.

[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05-01-13)[2015-11 -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 s3017/200501/t20050113_76797.html.

[4]齐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19-121.

[5]陈永华,肖文学.高等学校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J].社科纵横,2012(12):270-271.

Values and Path of Enhancing College Counselors Vitality

Chen Yonghua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Liaoning123000)

Enhancing the counselors vitality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in the current counselor teams’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counselor’s individual role consciousness,promote th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ization process,and strengthen the counselor’s work effectiveness.Implementing the counselor’professional technical position appraisal,the counselor’s non-leadership categories promotion,the counselor’s work special remuneration,the counselor’s working mode course reform,and implementing the counselor's professional,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 benefits,which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inspire the counselor team vitality,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unselor’s education function.

colleges;counselors;vitality;values;path

G 410

A

1674-5450(2016)06-0047-04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赵 颖】

2016-06-24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JG16DB186);2016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项目(LJSZ001)

陈永华,男,辽宁朝阳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活力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活力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