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视域下地方高校教师的“转”和学生的“变”
2016-04-13黄元英
黄元英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转型发展视域下地方高校教师的“转”和学生的“变”
黄元英
(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转型发展需要政府学校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更需要高校师生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学校转型,实现了国家教育体系战略布局与地方学校突破发展内在诉求的高度契合;教师转身,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社会的价值期待的高度契合;学生转变,将能实现大学学习与理想追求的高度契合。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用型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新的变革,即如火如荼的高校转型发展。显然,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这次高等教育变革的重点。在转型发展视域下,地方高校教师能否华丽“转身”、学生能否顺势“转变”,在某种程度上将印证和评价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进程和成效。
一、学校积极转型——地方本科高校突破发展瓶颈的战略抉择
地方高校特别是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的地方高校,一般都经历了一段艰辛而痛苦的探索历程。因为忽视了“地方”,一些地方高校盲目向重点院校看齐,借鉴其办学治学思路,移植其人才培养方案,模仿其考核评价,使得很多教师在重点本科院校的教学路子和科研路子上拼命追随,但始终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空”状。这种办学理念、教育行为培养出的人才也很尴尬:与重点院校本科生相比,理论水平不足;与高职学生相比,实践操作能力薄弱,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素质倾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旧的模式不合时宜、新的模式尚未建立的高等教育曾被戏称为“夹生饭”[1]。这种“悬空状”及“夹生饭”现象,不仅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生的尴尬和痛苦,也是这类高校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然而,地方高校的生命根基就在“地方”。解决“夹生饭”现象,突破地方高校发展瓶颈,关键就在于接通底气、顶天立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所说:“大学应成为灯塔,积极促进社会发展,使全州的人民都能与这所大学的人才和知识发生联系,使每一户人家从这种联系中得到益处。”[2]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教育改革)的号角。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提出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4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同年9月陕西省教育厅成立陕西省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年底公布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试行)〉》(包括商洛学院在内的我省14所普通本科高校确定为试点高校)。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至此,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行为。
不难看出,高校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体经济迅速壮大的新形势下,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加快教育全面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地方高校的生存压力、办学特色的内在诉求,也产生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心理期待。事实上,地方高校向应用转型,既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真正实现了国家教育体系战略布局与地方学校突破发展内在诉求的高度契合。
二、教师主动转身——地方高校教师走出职业困境的智慧之举
高校转型发展不只是战略导向,而是系统性的教育实践。专业转型在高校转型实践中至关重要,因为,专业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没有专业的转型也谈不上学校的转型。专业转型的实现,依赖于教师向应用型的转身。教师“转身”,难免有不适之感和畏难心理。要认识到学校的转型,不是一次教学改革,而是一场教育变革。早醒早起,主动转身,才是走出职业困境的智慧之举。实现转身,也就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社会的价值期待的高度契合。
首先,改变思维惯性,将“应用”镶嵌在教育观念和价值体系中,重构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学术观。“应用”是生本思想的践行,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指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由“工程师”转变为“教练”,由“主演”转变为“导演”,不再强调“把教材讲完”,而是追求“把学生教会”;对人才的评价,不以“学生是否听话、成绩是否优异”评价人才质量,而是把目光聚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和个体发展实际需要”的吻合度上;教师不仅要能“动口”,还要能“动手,尤其是要具有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不仅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职称,更要积累生活阅历和行业经验;不仅要看发表多少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更要看培养出多少受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教师要用现代大学学术观指导自己的学术活动,不唯发现的学术,还有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正如欧内斯特·L·博耶所阐述:“学术不仅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知识;学术研究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此外,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3]教师在研究教学的同时,要勇敢地走出书房,扎根地方,在校企、校地合作中真题真做,在成果转化、产品服务和文化引领上,追求学术研究的成就和荣耀。
其次,开拓工作空间,将广阔社会和互联网平台,变为教学资源的府库、人才培养的阵地和事业发展的舞台。一方面,我们必须走出书房,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接通底气,结合自己专业特长,找到校企合作、校地联合的切入点,真心实意,真题真做。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所倡导的:“踩在牛粪上的教授才是最好的教授”[2]。另一方面,跟随潮流迁徙互联网世界,因为这个虚拟世界正在温暖而无情改变着现实世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互联网重新定义着感情和距离的关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师生关系何尝不是如此!但这就是现实,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当了智能终端的“囚徒”而放弃教育。这不是学生的错,也不是网络的过,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虚拟与现实的争夺。现在的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著民,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移民。否则,新时代的文盲“移民”,是无法引导和教练“原著民”的。事实上,中国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互联网+”在诸多行业领域展开布局谋篇。我们的职责决定了,在“互联网+”新常态和转型发展进行时,必须和诸多行业、企业形成闭合回路,把工作的视野拓展校园之外,把鲜活的生活引进课堂之中。
第三,创新教学活动,开展有角度、有宽度、有温度的课堂教学。
“有角度”的教学,是有思想、有视角的行动导向教学。教师按照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和能力体系准备教学内容,而不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材的知识体系讲解理论知识。有角度的教学是以新颖独到的视角和观点,摈弃了讲授的平面和平庸,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有宽度”的教学,是有活力、有增量的创新性教学。教师是“编导”,学生是“主演”,学生调动起来,个个生龙活虎,课堂活力四溢。授人以鱼还能授人以渔,授人以娱还能授人以欲,更能授人以域,这种有宽度的教学给予学生的大视野和大格局,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有知识增量的课堂教学,而且呼应了学生在“专业+”环境中的发展需求。
“有温度”的教学,是有真爱付出、有人文情怀的个性化教学。教师用真性情、下大工夫准备和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充盈鲜活的知识、温暖的关爱和深远的情怀,能产生特殊的气场,这一切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知识没有情感,教学要有温度。没有温度的教学,学生会产生“没有一句错误,也没有一点能用”的落差。有温度的教学,才有“亲其师信其道”[4]的吸引力。教学有温度才是有能量的教师,有能量的教师方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
三、学生顺势转变——地方高校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一步
学校的转型和教师的转身,目的主要指向学生,其结果也需以学生的转变来呈现。根据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学校、教师和大学生,形成整个供应链的前端和末端[5]。处于高等教育供应链末端的大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学成之后的就业,对高等教育供应链的前端具有水平评价和效果呈现的关键作用。大学生一定要抓住学校转型、教师转身的难得机遇,实现人生的转变。
转变学习观念。时代迅猛发展,市场不相信眼泪,没有学问就要挨打,没有本领难以抬头。时间是难以再生的宝贵资源,大学是脱胎换骨的重要地方。有效学习能改变命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一定要把被动变为主动,变“外输”为“内输”,变“老师你输入”为“学生我输入”[6]。同时,要注重运用“知识增量”考察评价学习效果,改变以往唯成绩论的学习成效观。
重构学习空间。传统的学习空间主要由两个系统构成,即正式学习系统(教室、实验室、报告厅等)和非正式的学习系统(图书馆、活动场地等),在现代观念和现代科技环境中,要充分利用另外两个学习系统,一是电子学习系统:网络学习中心、信息教育资源等;二是实践学习系统:社会调查、岗位实习、产业实践等,构建更加广阔、立体的学习空间。尤其要管控和利用好信息网络,珍惜校外的实践学习。社会是另一种课堂,生活也是教育,学会“行走”,这样才能从课堂人、学校人,变成社会人、职场人。
转变学习方法。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和价值期待中,大学生尤其是要重视“做中学”“学中做”。“做”不仅是动手,也包括动脑、动嘴等,强调亲身参与体验。在“做”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如果自己不发声朗读,就不知道语音语调如何把握、抑扬顿挫如何处理。自己不动手写文章,就不知道如何让文字妥帖、如何使语法规范。如同,只记住烹调某菜需要“食盐少许”,具体实践操作时根本不知道如何做到“少许”。“做中学”“学中做”需要老师的指导,根据专业特点,创设模拟职场,了解工作流程,实训实岗操作,培养实践技能。学生还要和老师一起完成项目、开展科学研究、深入社会调查,在“学”中积累专业知识、了解岗位需要,在“做”中领会所学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对接,缩短毕业与就业的距离。
在转型发展中,学生必须应时而变,在实训实践中促使自己心智成熟、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从而实现大学学习与理想追求的高度契合。但是,学生的转变一定要处理好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关系,切忌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7]所以,“不能因强调应用而忽视了素质培养,也不能因强调专业素质而忽视了职业技能培训,应该两条腿走路。”[8]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是为技能而技能的应用,是建立在专业根基和综合素养上的应用;不是要培养成为就业岗位当下所需的“工具”的应用,而是奠基未来、“全人”发展、能顶天立地的应用。
[1]朱振国,计雪荣.新建本科院校入本科序列却面临困局变“夹生饭”[N].光明日报,2011-04-13.
[2]王旭东.服务社会,地方高校的边界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3-09-18.
[3]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朱彬撰.礼记訓篡[M].饶钦农,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
[5]谢爱国,任志涛,踪程.高等教育供应链与大学生就业[J].现代教育管理,2009(5):116-118.
[6]夏纪梅.转型中国与大学生的转型[EB/OL].http:// business.sohu.com/20110514/n307563214.shtml.
[7]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8]周华兴.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72-174.
(责任编辑:李继高)
On Teachers'"Transfer"and Students'"Shif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ing Develop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HUANG Yuan-ying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It has become a 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guide parts of local universities to transfer to the application.The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needs the government and school to tak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and to balance promoting,which needs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make joint efforts at the same pace.School transformation has achieved highly fit of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demands of local school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Teachers transfer can achieve the height of promot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skills and social value;students shift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height of the university study and ideal pursuit.
local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applied type
G648
A
1674-0033(2016)05-0055-04
10.13440/j.slxy.1674-0033.2016.05.012
2016-06-10
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6JYJX102)
黄元英,男,陕西商南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