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2016-04-13李蕾
李蕾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
近10年国内《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李蕾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0047)
学界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的分析,历来以苔丝为主要对象,其中男性形象备受冷落。通过梳理国内近10年(2005—2016)有关这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学界对这部作品人物形象的研究有了新的变化,在倡导注重文本细读的同时,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等方法广泛运用,苔丝的“新女性”形象受到质疑,亚雷不再被简单定性为资产阶级的恶魔,克莱性格得到了多方面的认识。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德伯家的苔丝》这本著作问世于1891年,是哈代现实主义小说继承与发展的优秀范例。当时英国的批评家威廉·夏普说:“没有男人和妇女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而不同情的,因此也没有人读了这部小说而不具有宽宏大量的心灵和大慈大悲的精神”,因此他认为这部小说不仅是哈代最伟大的小说,而且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1]。
在中国,《德伯家的苔丝》最早由吕天石在1934翻译出版,译名为《苔丝姑娘》。后来,张谷若在1936年翻译并出版了《德伯家的苔丝》。二十年代末,李田意发表了中国哈代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哈代评传》。因时代局限和参考文献的不足,在评《德伯家的苔丝》一书时,仅有数语:“本书的文字实而不华,本书的结构密而不懈”[2],这是当时有关《德伯家的苔丝》的最早评论。新中国以后,哈代小说从80年代起开始走向繁荣。据王桂琴统计分析,1980年到2004年间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的论文,总数有129篇,人物形象分析的有30篇,这些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以苔丝为主要研究对象[3]。在这些论文中,评论者大都从历史的观点出发,认为苔丝典型地代表着整个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的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遭受到的悲剧命运。论及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几乎都是为苔丝的悲剧命运服务,安玑·克莱与亚雷·德伯成为扼杀苔丝的刽子手。其中,克莱被定性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的反叛者,代表着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亚雷更是被嗤之以鼻,认为是哈代塑造的一个达尔丢夫式人物,集道德与宗教的伪善于一身。
笔者通过梳理近10年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发现了不少新的变化,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小说中的人物也不再是简单的阶级符号,呈现出了更加丰满的圆形人物。
一、有关人物形象的论文统计分析
笔者整理了2005到2016年间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来源主要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所检索的论文时间段为2005年1月1日到2016年4月1日,采用的检索方法为:检索栏“全文/《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分组浏览“发表年度”,依次从2005年到2016年4月1日,排序“主题排序”,再根据主题进行筛选,剔除与研究无关或重复论文,最后“导出/参考文献”。
通过上述方法,笔者整理并统计了相关论文2 024篇,其中有效论文501篇。就论文中人物形象研究的侧重点及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发现:近10年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研究,以亚雷·德伯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论文有10篇,以安玑·克莱尔为主要对象的有19篇,不包括8篇二者兼有的比较分析论文。除去以男性人物形象分析为主的论文外,有464篇论文中主要是以苔丝形象为主要侧重点,主题分布有:苔丝悲剧分析185篇,苔丝性格分析103篇,圣经、季节原型分析25篇、比较分析87篇以及从女权主义角度分析23篇,男权文化分析5篇等几个方面。这些有关苔丝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中,有不少论及亚雷·德伯、安玑·克莱,但论文主要侧重点是对苔丝形象的分析,因此不将它单独列出,只作为后文人物形象分析的参考。
二、人物形象研究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人物主要包括苔丝·德伯、亚雷·德伯、安玑·克莱,近10年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对他们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相比以往有不少突破之处。
苔丝形象历来都被认为有着“对爱人的坦荡宽厚,对爱情的执着专一”[4],是“灵肉性人物,即既有理性又有激情的人物”[5],是“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6]她的这些高贵的品质,无论是在以前的研究还是近10多年里都得到了认同与赞美,如在劳旺[7]、姚振平[8]等评论者的论述里,苔丝这一形象的善良、纯洁、刚毅……等诸多优秀的品性得到了再现。而有关苔丝的“新女性”形象在近10年里却遭到质疑。
其实,苔丝被称为是“新女性”主要源于她面对19世纪虚伪的资本主义的种种反抗,如聂珍钊认为“就文学史上妇女反抗的典型来说,苔丝是十九世纪最优秀的反传统的先驱”[9]209。此外,马弦[10]、郑冬临[11]、许爱梅[12]等评论者在论及哈代笔下新女性形象时也都将苔丝归为新女性这一类。的确,苔丝的一生挣扎着走向最终的毁灭,确实有不少被视为具有叛逆的、反抗的意识与行为,如对贞节观的怀疑,杀死亚雷·德伯。然而,郭琦[13]、袁荃[14]却从不同侧面发现了苔丝的“非反抗性”及性格中的软弱与矛盾。张中载[15]更是立足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了“新女性”这一说法实则是对苔丝的误读。他认为“很难看出苔丝是任何意义上的“新女性”,哈代在小说中或小说外也从未明说或暗示苔丝是新女性。”反而“哈代在书中倒不乏对她的守旧思想的尖锐批评。”
有关亚雷·德伯这个形象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亚雷风流而卑鄙、充满肉欲;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恶魔,是万恶的撒旦;披着宗教的外衣,是名副其实的达尔丢夫,是导致苔丝悲剧的罪魁祸首。这一观点无论是在哈代小说研究颇有建树的研究者中,还是在具有权威性的高校教材中以及现在的不少评论者笔下,亚雷似乎都不再是一个人的形象,而是以充满恶性的魔鬼的面貌出现。
近年来有研究亚雷形象的专门论文出现,其中有部分研究者回到文本,从人学等多角度来审视亚雷形象,发现亚雷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并具有复杂的人性的。如刘巧兰[16]、郑长发[17]等,他们得出了与80年代对亚雷评价的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亚雷有着人性的亮点,是一位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甚至“是哈代笔下最为鲜活,最为生动,最为复杂的形象之一,是圆形的而非扁平的人物,不是简单的阶级标签所能显示的,也不是常规的道德审判所能定性的,因为他除了有难以救赎的罪恶和蛮野的根性之外,也有普通人性的亮点和真实的感情。历史偏见制造的“撒旦”,即使在魔鬼阴影的笼罩下,也不失做人的悲悯和良善,甚至还有些许“天使”般的美德……”[18]。他“弃恶从善”到“再次堕落”中渗透的某种人性的东西——良知、真爱[19]。
小说中与亚雷·德伯形象相对照的是另一位男主人公——安玑·克莱。这一形象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他的形象恰如哈代在小说中所写的那样“这位青年,本来有先进的思想,善良的用意,是最近二十五年以来这个时代里出产的典型人物。但是虽然他极力想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却不知不觉地还是信从小的时候所受的训教,还是成见习俗的奴隶。”[20]372诸多评论者,如谭承华[21]、周忠新[22]、冯梅[23]等在论及克莱形象时都提及到了克莱性格中的二重性,认为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了进步资产阶级要求改变现有秩序和追求自由的愿望,但他又是一个失败的资产阶级反叛者,始终没有走出他所鄙弃的旧的道德观念的藩篱和摆脱他所鄙视的阶级偏见的束缚。
三、人物形象的研究方法
近10年有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的研究方法,笔者进行了整理归纳,这里就主要方法进行论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较研究
在2005年以前,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苔丝的比较,包括与哈代塑造的其他小说中的人物间的比较,如苔丝与裘德、芭斯谢芭、游苔莎和艾拉白拉等,主要集中于张玲、吴晶、仲锡等的研究,数量有限。还有将苔丝与中外其他小说进行比较,如尤三姐、祥子、翠翠、美狄亚、驹子、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珍妮、玛丝洛娃等,比较丰富,数量依旧不是很多,代表研究者如石晓玲[24]、易季鹃[25]、马林贤[26]等。
近10年的研究中比较研究被广泛应用,相比以往而言有很大发展。人物间的比较主要包括苔丝、亚雷、克莱这三个人物间的比较和这三个人物与其他小说中人物进行比较。在苔丝、亚雷、克莱这三个人物间探究苔丝人物形象和悲剧性时,如孟喜华[27]、张龙[28]将苔丝、安玑、亚雷这三个人物进行比较,认为亚雷和安玑作为男权社会的代表,在苔丝悲剧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着重分析了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作用力,并突出苔丝的善良品性。
在与其他小说中人物进行比较中,较为新颖的是董岳州的男性形象间的比较[29]。而以往评论者的注意力基本上都集中在苔丝与其他作品的女性进行对比。这些对比主要从人物悲剧命运或反抗精神以及婚姻爱情观这几个方面展开,如将苔丝与翠翠、祥林嫂、林黛玉、嘉丽妹妹、简·爱、尤三姐、安娜·卡列尼娜、杜十娘、游苔莎、艾德娜、田小娥等形象间的比较,这些比较研究与以往相比,虽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有着不少的重复,展开视角也多集中于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抗精神和婚姻爱情观这几个方面。
(二)圣经原型与神话原型
从最初曾令富的由神话与原型意象出发来分析小说里的具体环境以探究人物的性格、心态和处境[30],发展到近10年,有关小说的圣经原型与神话原型方面的研究出现了更为深刻的变化。
2005年以前有关从圣经原型与神话原型来分析《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的论文有10篇左右。这些论文中,如姚文振[31]与徐江清[32]等不少观点在近10年出现的论文中有继承也有所发展。如马文静[33]、高迎春[34]的分析认为,苔丝原型是耶稣,二者都敢于牺牲自我;亚雷原型是撒旦;克莱原型主要是天使。而蔡奂认为,苔丝是“‘从罪孽中得到救赎’的‘中介新娘’,保留了最基本的《圣经》叙事单元和人物原型,又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带上了现代人的痛苦和反思。”[35]
《德伯家的苔丝》小说中圣经原型与神话原型的分析中,除上述研究外,李薇[36]、甄琦[37]等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主要从苔丝的悲剧命运出发分析苔丝受难者形象与坚毅、自我牺牲的品质,而克莱与亚雷的形象与上述研究者相近。
(三)女性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批评的运用主要针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分析。在2005年以前,用女权主义理论分析苔丝悲剧的论文寥寥无几,而在近两年出现了大量的硕士与期刊论文,如何亚敏[38]、张敏[39]等,他们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苔丝悲剧原因。还有研究者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探析苔丝形象,分析小说中女性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如鲁晓霞认为作为“大自然的女儿苔丝”存在着与自然的不协调[40],于坤认为苔丝“经受父权制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双重压迫遭受悲惨命运”[41],但他们都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作者对于男权社会的控诉,对女性和自然关注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女权主义思想的运用,主要以苔丝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父权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等几个方面为着力点,分析苔丝的反抗精神与悲剧形象。近10年有关女性主义批评分析苔丝形象的诸多论文的发表,与2005年相比,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对于认识苔丝悲剧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四)其他
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研究,除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方法的运用,如李子丹等用弗式“梦的解析”理论探究克莱悲剧[42],蒋惠珍通过苔丝母女的关系探究苔丝悲剧产生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原因[43],用“图式理论”构建分析,如孟秀坤的克莱形象分析[44],从接受者视角出发探讨中国读者对人物的接受,如常晓丹对克莱形象的分析[45]。
四、研究特点及存在问题
纵观近年来研究《德伯家的苔丝》这部著作的相关论文,对苔丝形象与亚雷形象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颠覆了以往的评论。这里除了哈代所塑造的人物本身所包涵的意义具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外,更重要的是评论者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使人物的丰富性得以发掘。
自80年代起,从事哈代研究的核心作者主要以聂珍钊、张中载、张世君、张玲、马弦等为代表。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国情和历史局限的影响,在论及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时,他们大都采用是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品评人物。这种批评方法在中国二十世纪批评史上占据着优势地位,它强调把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分析,以作品对现实的反映程度为判断标准,把政治问题、阶级斗争作为核心内容进行分析,等等。因此,用这一方法研究《德伯家的苔丝》时,不少评论者认为,小说里存在着一条鲜明的阶级对抗线索,“典型”“资产阶级”“农民阶级”这些关键词成了人物特定的标签。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无论是认识这部小说还是人物形象都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影响至今。然而,不能忽视的是运用社会历史方法,存在视角的单一造成对作品的内部研究简单化、定向化的缺陷。在研究《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人物形象时,最能体现这一方法的缺陷的就是对亚雷形象的评价,并由此影响后人长期对亚雷形象的忽略。这对于整部小说的研究都是很不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苔丝形象与亚雷形象的研究中,不少评论者再三强调要立足文本进行细读,如张中载、郑大民他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正是通过分析研究对象行为举止,从更深层次探究小说中的人物。而正是这一提倡从小说文本出发,对文本进行细读才有了颠覆以往形象的可能。而新批评重视文本细读,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新批评热”,随后几次被中断,再到90年代新批评走向沉稳与扎实。这些强调文本细读的研究者,不能不说正是受新批评影响的结果。
80年代几乎可以称为《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研究的分水岭,用不同视角研究这部小说的论文开始出现,然而在最近10年用不同方法研究这部小说的论文才进入繁盛期,他们取得了不少成就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小说中人物形象从不同视角得到研究,在趋于全面的同时逐渐深入并力图展现“圆形人物”形象,这打破了历史的局限。在近10年的研究中,亚雷被重新定位,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而非阶级或宗教符号。另外两位人物,也并非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然而,在人物形象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不仅有研究对象的不平衡还有研究方法的不平衡。笔者在数据整理与分析中发现,488篇论文中以苔丝为研究侧重点的有451篇,可见研究“热点”仍放在苔丝这一形象上,而其他人物形象的研究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待提高。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性研究,研究方法上的重复,观点也不新颖。如,有关苔丝形象的比较研究中,将苔丝形象与翠翠、祥林嫂、嘉丽妹妹进行比较的非常多,其中不少论文都是对以往观点的重复。此外,一些颇为勉强的比较也十分泛滥。
总之,《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享誉世界的著作,从传入中国起就备受欢迎。随着历史的发展,多少代读者与评论者痴迷于它,评论者致力于从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深入研究,为读者了解小说打开了不同的窗口,使小说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特有的魅力。
[1]WEBER,CARL J.Hardy of Wessex:His life andLiterary Caree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0:133.
[2]李田意.哈代评传[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84.
[3]王桂琴.1980—2004年国内哈代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5(6):153-161.
[4]林之鹤.《苔丝》的魅力[J].外国文学研究,1993(1):124-126.
[5]张世.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J].外国文学研究,1982(4):24-36.
[6]聂珍钊.苔丝命运的典型性和社会性质[J].外国文学研究,1982(2):118-122.
[7]劳旺.“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控诉——《德伯家的苔丝》新译本再版序言[J].外国文学研究,2007(3):170-173.
[8]姚振平.《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形象新论[J].世界文学评论,2007(1):55-58.
[9]聂珍钊.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9.
[10]马弦.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4(1):76-80.
[11]郑冬临.苔丝: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形象——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解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165-167.
[12]许爱梅.哈代和他笔下的新女性[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6):119-122.
[13]郭琪.论苔丝命运中的非抗争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2(3):157-158.
[14]袁荃.《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思想新探[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68-75.
[15]张中载.被误读的苔丝[J].外国文学评论,2011(1):80-89.
[16]刘巧兰.亚雷·德伯形象的再认识[J].名作欣赏,2005(8):57-60.
[17]郑长发.多角度认识和评价《苔丝》中的亚雷·德伯[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3(1):111-116.
[18]郑丽娜.略论《德伯家的苔丝》亚雷形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8-130.
[19]李小兰.不能忽略坏人心灵中的善——透视《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的内心世界[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5(4):57-58.
[20]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372.
[21]覃承华.安吉·克莱尔:一个真正毁灭苔丝的罪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4-96.
[22]周忠新.多维的“天使”意象——《苔丝》中安吉尔克莱性格剖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3-76.
[23]冯梅,姬生雷.《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贵族精神和痞子气[J].前沿,2012(8):153-155.
[24]石晓玲.《聊斋志异·细侯》中细侯杀子行为脞议——与苔丝、美狄亚仇杀行为比较互证[J].蒲松龄研究,2004(4):58-65.
[25]易季鹃.清远、哀婉的田园牧歌——沈从文湘西小说与哈代威塞克斯小说比较[J].外国文学研究,1996(4): 85-89.
[26]马林贤.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精神回归——玛丝洛娃与苔丝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71-74.
[27]孟喜华.维多利亚时代男人的双重人格:亚雷·德伯和安玑·克莱[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0-43.
[28]张龙.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从安吉·克莱透视苔丝悲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4):31-33.
[29]董岳州.《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6):120-121.
[30]曾令富.象征与神话原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J].外国文学评论,1994(4):23-28.
[31]姚文振,杜丽丽.《苔丝》——伊甸园神话的现代版本[J].兰州大学学报,2004(1):74-78.
[32]徐江清.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原型[D].湖南师范大学,2003.
[33]马文静.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8):184-186.
[34]高迎春.《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原型人物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83-84.
[35]蔡奂.罪与赎:苔丝“中介新娘”原型形象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21-124.
[36]李微.《德伯家的苔丝》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73-376.
[37]甄琦.对《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8]何亚敏.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苔丝》——兼评有关苔丝命运悲剧的历史观点[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2-75.
[39]张敏.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D].四川师范大学,2013.
[40]鲁晓霞.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觉探析《德伯家的苔丝》[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2-69.
[41]于坤.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苔丝悲剧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1(12):76-77.
[42]李子丹,张广奎.心理的悲剧——从社会因素之外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克莱的人物形象[J].名作欣赏,2006(24):64-69.
[43]蒋惠珍.精神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母女关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7-89.
[44]孟秀坤.“图式理论”构建下的“克莱尔”形象[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5):77-79.
[45]常晓丹.安玑·克莱形象分析——从接受者视角研究安玑·克莱在中国读者心中的形象[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68-170.
(责任编辑:刘小燕)
A Review of Domestic Study on Characters from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n Recent 10 Years
LI Lei
(College of Literatur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
Among studies 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nalyses have been mainly on Tess while male characters have been less focused on.By analysing and comparing the domestic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s in recent 10 years,some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related characters in this field are found.Along with the growing trend of intensive reading,thinking methods like feminist criticism,psychoanalysis have been widely adopted,and the image of Tess as a"new female"is doubted.Alex is not labeled as a bourgeois devil any more,and Clair's character has been analys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image of the characters
I106
A
1674-0033(2016)05-0025-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6.05.006
2016-04-26
李蕾,女,陕西商南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