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研究历程简论
2016-04-13李博英杨忠直尹海涛
李博英 杨忠直 尹海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研究历程简论
李博英 杨忠直 尹海涛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本文简要陈述了再生资源的概念、再生资源产业地位及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作用。评述了建国以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历程和政府的组织、规划、政策和法规;综述了专家学者对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宣传和学术研究。本文试图为我国新常态下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研究提供参考。
再生资源;再生资源产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 再生资源
根据《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2007),“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再生资源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原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再根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2009),废旧及报废家电,电子产品与电子元器件也是回收获取再生资源的物质对象。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有关报废汽车、报废机械设备和报废建筑材料(如废旧木材、钢材、砖石、混凝土废料等)等回收获取再生资源的管理办法或法规条例。
企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气体、液体、废水,农作物的秸秆等副产品,都是可回收获取再生资源的物质对象。再生资源(recycling resources, or secondary resources)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被开发利用和消费活动中被使用报废后的固体、气体和液体物质,通过回收加工转化成可进一步利用的物质资源,它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合金、无机非金属、塑料、橡胶、纤维、纸张、木材、气体和液体等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可再利用的物质资源。再生资源区别于可再生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一次后,在一定时间(一年内或数十年内)通过天然或人工活动可以循环地自然生成、生长和繁衍;有的还可不断改变数量的物质资源,包括地表水、土壤、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森林、草原等;土地、空气、阳光等可视为数量不变的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产业是将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物、报废设备或车辆、建筑报废材料等回收,分拣分类进入再生资源生产过程,生产出可制造产品的工业材料的企业,以及通过市场交换连接的有关再生资源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再生资源产业是资源循环利用和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
2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状况
2.1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1954年4月28日,中央批准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下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局,从此我国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产业正式宣告诞生。1958年7月7日,周恩来总理在广东新会县参观该县的废物利用展览后,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亲笔题词:“全国商业部门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照耀下,应该向新会学习,抓紧废物利用这一环节,实行收购废品,变无用为有用,扩大加工,变一用为多用,勤俭节约,变破旧为崭新,把工农商学兵联成一片,密切协作,为全面地发展生产服务,以便更好地实现勤俭建国,改造社会的任务。”1960年国家计委、商业部和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开展“废品”回收运动的指示》,指出“据不完全统计,自1952年以来,全国商业部门收购的各种‘废品’和呆滞物资约一千四百多万吨,价值三十七亿多元,这些东西经过加工整理,除一部分直接利用外,绝大部分是工业所需的原料和材料”。196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提出在开采、选矿、冶炼、矿产加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最大限度地回收综合利用。
我国火箭之父钱学森教授也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十分关注。1982年钱老撰写《我们的国家功能结构体系——再生社会工程》一书,把废旧物资利用问题当作国家八大功能之一(其他七项功能是:物质财富的生产、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创造、邮电等服务行业、行政组织管理、社会主义法制、外交和国际贸易、文化交流和国防建设)。1983年9月6日,钱老就新华社报道的河南省平顶山市市郊兴起“吃”垃圾的工业群一事,致函时任国务委员宋健同志,提出他对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和回收利用废旧资源的建议。他说:“我多年一直注意两种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目的一是使我国有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二是使我国11亿人口的大国资源永续。”1986年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的“废旧物资科技情报中心站”(后更改为全国再生资源信息中心)的负责人张鸿烈等相关同志,致信给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议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钱老得知此事后主动来信说:“我在一个内部材料上看到你(张鸿烈)、林福莹等六位同志的信,十分高兴,附上我写的一个材料(即国家功能结构),在14页上也讲这个问题,请指教。我认为这个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应该重视,的确是国家大事。你们研究所(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下同)研究这个问题,好极了。如有可能寄给我一些你们新的材料,我将十分感谢。”研究所根据钱老的要求,寄去了国际资源回收利用讲习会等相关资料。钱老收到后又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认为废旧物资及资源利用是国家大事之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作八大方面的一个方面。近几年我一直在做点宣传解释工作,但苦于找不到知音。”又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宗旨就包括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所以,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而创造一个最优美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资源永续不衰的问题。现在的体制把本来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分割国务院商业部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不能统一规划管理,弊端甚多。对此,我考虑废旧物资及资源回收利用应设立国家级的委员会,来进行宏观筹划管理。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教委一样。试问,连语言文字工作都设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那为什么不能设立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呢?不然,到了21世纪我国生产还要几十倍、成百倍的增长,情况何堪设想!”“我是个外行人,我以上看法对不对,向你和你们请教。”以后,在1989,1990年又3次写信,建议研究所撰写包括再生资源利用同资源永续的关系、再生资源的内容及范围(应包括“三废”)、我国再生资源利用情况及问题、世界各国再生资源利用中可借鉴的内容与经验,以及提出相关建议的报告。并建议将报告送国务院有关部门。钱老还随信寄来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刊登在1989年12月《世界经济科技》上关于英国“产品设计要考虑使用过后的处理问题”的参考资料。钱老把废旧物资回收与利用称为国家大事,反映了这位科学家的深谋远虑。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五条: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1991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将“再生资源”列为科学技术重点发展的第21个领域。1992年,国家科委又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研究”列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1993年由国家编制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将“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处理”列为第19章。1996年12月国内贸易部发布了《再生资源行业“九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2002年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印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指出:要“积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引导各地建立以社区回收网点为基础的点多面广和服务功能齐全的回收网络,形成以回收和集中加工预处理为主体,为工业生产提供合格再生原料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国务院国发(2005)22号《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指出: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12月24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出《“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2007年3月27日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快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实施和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2011年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11]49号)。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2年第1号发布《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第一批)共6类95项再生资源产业化技术,将提升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生产力和产业升级换代。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2013年5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专门研讨了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了贯彻《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2015年1月26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供销合作总社印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210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推进煤矸石、矿渣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进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制度。建立健全资源产出率统计体系。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建立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实现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加快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目录,对复合包装物、电池、农膜等低值废弃物实行强制回收。加快制定资源分类回收利用标准。建立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相关原材料消耗企业要使用一定比例的资源再生产品。完善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落实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制定循环经济技术目录,实行政府优先采购、贷款贴息等政策。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再次强调“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15年12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召开了《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座谈会。2016年3月我国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按照物质流和关联度统筹产业布局,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企业间、园区内、产业间耦合共生。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做好工业固废等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
2.2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社会当前出现的严重问题就是启示。一是“地沟油问题”。如果将餐桌垃圾“地沟油”回收,再通过工业过程转化成工业原料,这将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工业生产的资源数量。二是“电子黑工厂问题”。如果将“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修旧利废,通过拆解修理和再利用有用的元器件,回收废弃物资源化再作为原料资源,这将既保护环境又增加工业生产的资源数量。三是“废旧汽车问题”。一些黑工厂将旧车“翻新”再进入市场,造成安全隐患。近几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增长迅速,已经造成道路拥堵和城市空间压力。在若干年后,将随处可见废旧汽车堆放,既占用空间又影响环境,资源浪费和资源紧缺并存。四是所谓的“低碳问题”。如果能将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过程排放的“碳”有效收集,再通过化工过程转化为工业资源,这将既保护了环境,解除经济发展中了“碳排放压力”,又增加了生产资源。还有人的“排泄问题”。人类粪便根本就是农作物和植物的有机肥料,为什么要白白排放?这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城市处理的成本。还有工业废水和建筑与拆迁的废旧建材和废弃物等,都将成为未来再生资源的目标物。
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660个设区城市的垃圾清运量为1.57亿吨,不包括2000多个县城以及近三万个乡镇的垃圾清运量。目前垃圾处理方式中有70%是填埋,而这些垃圾要填埋需要占用土地的面积为100多万亩。不论填埋还是焚烧都会对土壤、地下水源和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治理这些污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时间长,成本非常高。2010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量持续增长。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及报废汽车、报废船舶8大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1.49亿吨,较2009年增长了8.3%;再生资源回收总价值达到5069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13.4%。2012年,八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值为5413.4亿元,较2011年的5763.9亿元减少了350.5亿元,降幅为6.1%。其中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降幅最大为-52%,废有色金属增幅最大,增幅为15.5%。2013年,包括废纸在内的8大类别的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1.6亿吨,回收总值为4817.1亿元。2014年,新加入废玻璃、废电池统计的共计10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5亿吨,同比增长4%,回收总值为6446.9亿元。2015年,中国国内不包括废纸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等7类再生资源回收量约为1.8亿吨,预计2020年国内7类再生资源的可回收量将达到3亿吨,比现在的规模翻一番。“十一五”期间,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48.65%。“十二五”期间,再生资源产值增速明显,2013年我国再生资源工业总产值达到6500.53亿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建立了各级物资(包括金属回收)和供销合作社废旧物资回收公司两大体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据调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进口、拆解废金属逐步发展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山东、河北等省也是进口拆解废金属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
湖南汨罗、永兴等地,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初步形成特色。近年来陕西咸阳、蓝田,河北曹妃甸,辽宁大连,四川内江等地,京、津、冀地区正在形成城市圈生态一体化形成了再生资源产业园体系。2015年8月中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大会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召开,与会人员围绕“创新助推再生资源回收产业转型升级”主题发表演讲展开讨论,共同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发展的模式、方法和路径。但制约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行业管理不到位,市场行为不规范,缺乏政府和全民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二是行业不健全,产业规模小,企业零散,技术水平低,没有统一标准,仅以获取资源为目的,不顾二次污染。三是国家规划不到位,缺乏金融支持,税制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产业链不健全,欠耦合。四是废旧产品及废弃物进口政策缺乏,配额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五是法律不完备,执法机构不健全,执行力度不足。六是全社会对再生资源产业活动缺乏宣传活动,宣教体制没有建立,民众知识欠缺,认识水平很低。七是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和企业缺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首先利用再生资源的紧迫性和自觉行动。八是国家缺乏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重点投资行动与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
3 国内有关再生资源产业的研究评述
3.1 有关再生资源产业形成,组织体系与市场机制研究
“修旧利废”是我国传统的节约资源思想,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工艺做过详细的阐述。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废有色金属、废钢铁和废旧贵重金属的再生利用技术与工艺流程也有多方面的描述。吴宏美(1981)认为通过综合利用来治理“三废”是最合理的途径。姜伟,石恒德,甘平(1987)探讨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全球性和在我国的势在必行,分析了2000年的预期目标,提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政策措施。杨泽沛(1990)论述了再生资源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我国废旧物品再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发展再生资源的产业方向。李修成(1996)较早看出老旧汽车将是报废和再生资源的目标,提出报废汽车将要进入再生资源行业。金丹阳(2000)论述了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指出再生资源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冯之俊教授(2001)主持的《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将要进入产业化发展新时代。吴解生(2002)论述了再生资源产业的涵义、结构和特征,归类了各种再生资源的生产企业,分析了再生资源产业与环保产业的区别和联系。习近平(2005)发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张越(2008)分析了再生资源产业的经济内涵,刻画了再生资源产业与再制造、垃圾处理和环保等产业的关联结构。张菲菲(2012)分析了当前集散市场,拆解中心和产业园区作为新兴产业形态促进了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创新提升了再生资源产业的生产力,推动了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1990年以后我国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万昌友(1994)提出再生资源企业要有效益就必须走向市场,在竞争中要效益。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二是搞好战略决策,拓宽经营领域,实行规模经营;三是改革和完善企业管理组织;四是策略研究,改善经营方式。黄少鹏(1994)提出回收是基础,加工是关键,利用是目的的产业链结构。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走科、工、贸一体化的道路,建立以回收为基础,经营加工并重,商业与实业互补,与相关产业渗透,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并提出国家应在法律与财政方面予以支持。陈立柱(1997)报道了我国根据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通知》(国发[1996]36号文件)率先在大连建立了国际再生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再生资源交易和国际交流。胥树凡(2004)提出建立再生资源产业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构建废物再生利用系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描述了再生资源产业的构成与功能,提出了政府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建设。黄少鹏(2006)分析了再生资源产业主要的组成部分,提出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政府管理,政策法规,技术支撑和市场等方面的建议。刘文东(2007)分析了我国再生资源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政府应当减少干扰市场主体的行为,采取积极有力的管理措施,发挥市场杠杆作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张菲菲,刘慧明(2009)分析了再生资源与初始资源的优先替代性导致再生资源受到价格限制,再生资源企业的竞争使得大企业受到成本压力。提出扩大再生资源的需求应用空间开拓市场,采取差异化服务,提高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张菲菲,李慧明(2009)从替代关系角度分析了再生资源与初始资源价格波动的关联性,对资源消费市场结构和再生资源产业的影响。认为应加统一协调管理强再生资源与初始资源,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资源消费结构的形成。冯慧娟,张继承(2009)通过产业链关系分析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运行的动力主要依靠企业成本外部化和牺牲劳动力的福利推动,提出应当寻求新的途径促进企业及产业链健康运行。冯慧娟,张继承(2009)通过分析再生资源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及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该产业的外部性特征和准公共物品特征, 分析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策,为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冯慧娟,郎庆成(2009)提出以差异化服务,提升网络配置能力,以金融工具增强抗风险能力和以深加工提高产业延伸潜力来开拓再生资源产业市场化途径。吴刚,陈兰芳,李云,晏启鹏(2010)认为回收行为是建立规范循环经济体系规划的数据基础和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再生资源规范回收的实施对策。高艳红,陈德敏,张瑞(2015)通过研究再生资源替代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作用,认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高艳红,陈德敏,谭志雄(2015)通过研究再生资源替代对区域节能空间的影响作用的差异,提出我国不同地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与节能政策建议。王国友(2016)研究了再生资源(以再生铜为例)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再生资源价格波动短期会促进经济增长,长期则对经济增长不利。周汉城,潘永刚(2016)研究了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再生资源市场行情发展趋势,发现再生资源市场随着宏观经济大势继续下探,由此提出“十三五”时期再生资源行业九大发展思路和四项政策建议。
有关再生资源产业物流与产业园区研究,秦明森(1997)意识到报废产品和废弃物在物流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问题,只有加强报废产品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既能有效降低物流过程的环境污染,又能使物质资源得到更多的利用。武振铎(2002)分析了我国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历史和存在问题,提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宣传,回收体系,参与组织,物流平台,加工过程和政府管理与政策等方面的策略建议。武云亮(2005)分析了逆向物流与再生资源产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再生资源企业参与逆向物流的模式与建议。张大伟,胡山鹰,陈定江,朱兵(2007)从再生资源的回收集散和资源化再利用角度,构建了再生资源生态工业模式的总体框架,给出了研究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我国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生态工业的政策建议。冯慧娟,张继承,李华友(2009)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了再生资源产业组织形式,认为产业园区是再生资源产业组织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徐建平(2011)以成本最低效益最高为目标构架和求解了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模型,建立了基于信息整合的交易平台,提出了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管理方案。刘强,张艳会(2011)在总结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园区)主要发展形式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宏观政策,提出了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趋势和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施敏颖(2012)提出了再生资源产业与传统制造业耦合发展的内涵:从废弃物的资源化过程向资源的产品化方向拓展;再生资源的产品化过程和废弃物的资源化过程的双向拓展。从扩大国内回收和进口、促进当地再生利用、发展资源回收设备、促进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以及资源循环产业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两个产业耦合发展的相关策略。李健,唐燕(2012)分析了辽宁,北京,河北,山东和天津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发展在时间和规模上的差异。雷定猷,汤波,王娟,杨威(2012)在考虑再生资源回收量和需求量波动性的基础上,以最小化回收物流总成本为优化目标,构建具有回收点、回收中心、集散市场和深加工中心或客户的四层级、多品种单周期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规划模型,为有效制定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网络布局方案提供了设计计算方法。刘光富,严荣爱(2015)研究了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企业集群化组织的演进过程,再生资源企业组建,升级,转型的驱动动力。刘光富,王凤蕊(2016)探讨了能够促进再生资源产业有效运行的产业整合链模式。占赛男,黄由衡(2016)针对再生资源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稳定性差、交易成本高等问题,运用供应链商业理论模式分析了再生资源产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所在,提出未来适宜再生资源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三种商业模式。
3.2 有关再生资源产业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创新研究
有关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管理体制研究,李银海(1988)回顾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管理体制,分析了多头管理导致无人管理,宏观管理失控的现象。提出建立统一的有权威的全国管理机构,建立管理法规,市场流通体系,价格形成体系和进出口管理程序等建议。金西(1993)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组建,原商业部和物资部负责管理再生资源的机构重新组建成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 已于1993年9月6日开始正式办公,该机构负责研究制订有关物资再生资源的方针政策及行业的宏观管理工作。内贸部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宋延均(1994)分析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建议。赵正湘(1994)从软科学有关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战略等方面研究了对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黄少鹏,武云亮(1999)陈述了我国再生资源标准化的必要性,分析了再生资源标准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推行再生资源标准化的发展建议。刘岩(2009)系统地研究了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协同管理模型,定量研究了再生资源系统的自组织和演化;从再生资源的产生体系,收集体系和资源化处理体系分析了系统整体的协同运动和协调管理。王培暄(2010)从经济、技术、组织、观念等层面对我国当前如何加强再生资源产业的社会化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社会全方位的管理举措和建议。王虹,段宇琛(2011)研究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确定了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为行业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管理工具。刘光富,鲁圣鹏,李雪芹(2012)分析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再生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产业发展缺乏规划,产业组织与管理混乱;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结构与运行机制不完善;再生资源企业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国家技术、设备、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稳定的财税政策等问题。通过影响分析提出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冯慧娟,张继承,娄方鸿(2013)在分析了我国再生资源产业中广泛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相关利益主体关系提出构建多级治理模式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冯航(2014)介绍了再生资源现货电子交易模式,功能,及其交易方式。幺新(2015)阐述了互联网+再生资源作为产业组织新平台,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向着绿色化和信息化发展。田西,吴玉锋,刘婷婷,左铁镛(2015)基于京津冀生态一体化背景,以再生铅为例,对区域内再生资源产业链协作的需求动力和分工协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北京市在政策、资金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河北省在产业基础、产能、下游产业链的优势,提出互利的协作模式,以及双方协作机制设计的建议。
有关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政策法规研究,李银海(1992)论述了再生资源和原生资源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再生资源的现状和管理问题,提出建立《再生资源法》势在必行,并断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主体必将是再生资源!赵正湘,江博新(1994)分析了国家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再生资源产业的特殊性, 建议国家对再生资源产业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 以扶植该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促进社会及环境效益的改善, 促进再生资源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文件财税字(1996)21号(1996)规定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税收政策。商务部令(2007)第8号(2007)颁布了《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2007年5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进入有法管理时代。张继承(2011)以测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环境效益为实践依据,提出制定再生资源产业相关政策的依据。戴玉才,黄桂云(2011)通过国家物质流分析,从资源利用率和环境负荷角度提出再生资源产业的宏观目标和产业目标;运用政策组合手段治理和激励再生资源产业链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张越,冯慧娟,鲁明中(2012)提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管理政策: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行综合性管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专门管理,环境保护领域固体废弃物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进口管理,以及各项管理的内在联系。刘光富,张士彬,鲁圣鹏(2014)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过程探讨了再生资源产业的设计政策,制造政策,消费政策,回收利用政策,需求政策和政府管理政策的产业政策体系。
有关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再生资源研究课题组(1990)通过情报资料报道了发达国家和我国有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牟惟仲(1991)分析了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落后现状,提出开发再生资源若干领域的加工处理技术。孙维民,赵文超(1991)报道了我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模式。熊克柱,张金亮(1993)分析了我国当时再生资源产业现状,认为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水平首先要重视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武云亮,黄少鹏(1999)论述再生资源科学的形式,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对再生资源科学的发展作了客观的分析,为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做了有益的探讨。尚文(2009)报道了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将要形成,组织全社会力量攻关再生资源产业的关键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第一批)公布了6大类95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这标志着我国逐步形成了标准成熟的再生资源产业技术体系,这将推动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升级。
3.3 有关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国外经验借鉴研究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也在不断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司(1994)介绍了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组织机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宣传教育和技术开发等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措施。方涤凡(1999)考察了美国再生资源产业,美国有责任明确的管理机构,完备的法律体系,社会、社区和协调机构,以及再生资源产业先进技术,高效有序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生产与市场配置机制,启发我国尽快建科再生资源产业管理机构,法律体系,回收网络,市场机制,再生资源产业的信息技术体系。平田郁子(2003)谈到日本如何减少最终填埋量已成为日本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形成循环型社会,必须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在需要大幅度减少废弃物的背景下,以确保物质循环,抑制天然资源的消费,减轻环境负担为框架,构成了一部社会性基本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该法于2001 年1月开始实施。在此前后, 对为推进废弃物妥善处理的《废弃物处理法》(定于1970年)及推进再生利用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都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而且针对各物质的不同特性,分别公布实施了《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和《食品再生利用法》。同时,《汽车再生利用法》已定于2005年1月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 日本决定由国家率先使用再生制品的《绿色采购法》已于2001 年4月得以实施。日本环保基本理念已确定, 日本环境政策的基本大法是《环境基本法》, 它制订于1994年。最近推出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是日本最新的法律,其目的是将以往单纯作为原材料的再生利用“ R” 扩展为“ 3R”。这“3个R” 是指Reduce“抑制废弃物的产生”,“ Reuse”是指产品零部件的再使用,“Recycle”作为废弃物加以资源化再利用。它要求人们从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抑制废弃物的发生,旧产品的延续使用,这就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对今后面临解决环保问题与资源再生利用两大课题的中国,日本在不断完善法律,形成循环型社会方面的经验也多有参考借鉴之处。郭学益, 宋瑜, 徐刚(2006)以废旧家电、塑料、电池和汽车等再生资源为例, 总结分析了日本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通过借鉴日本经验及结合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现状, 提出了促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和振兴的若干建议, 以期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张科静,魏姗姗(2008)介绍了德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的构成和市场运行过程,为我国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张秋妹,朱坦(2010)围绕欧盟及其成员国有关城市垃圾处理介绍了欧盟循环产业的政策体系及其特点,探讨了欧盟循环产业政策体系对完善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启示与借鉴。王胜,杜彦斌(2012)总结了国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是建立适合国情的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并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合理的经济政策等来推动,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技术的研发与成果推广,建立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并让公众积极参与。赵立祥等(2008)系统地介绍了以再生资源产业支撑的日本的循环型经济和社会体系,法规体系和社会教育问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黄海峰,刘京辉等(2008)系统地介绍了德国以废弃物资源化为特色的循环经济制度,法律、经济和科技措施;企业与园区生产模式和相关案例,循环经济社会意识的培养,以及对中国的经验启迪。张越,谭灵芝,鲁明中(2015)介绍了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的收费政策,补贴政策和押金返还政策及其作用机制,提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支撑政策的借鉴和完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7年第8号《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1号《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3] 吴宏美. “三废”治理. 杭州化工,1981(2):17-19.
[4] 姜伟,石恒德,甘平. 关于振兴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探讨. 中国科技论坛,1987(4):13-15.
[5] 杨泽沛. 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地位及其发展. 金属再生,1990(2):18-21.
[6] 李修成. 再生资源行业参与老旧汽车回收拆解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再生资源研究,1996(5):18-19.
[7] 金丹阳.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8):1-3.
[8] 金丹阳.再生资源行业应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12):5-8.
[9] 冯之俊.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科学学研究,2001(Z1):154-162.
[10] 吴解生. 再生资源产业的涵义、构成、特征及其与环保产业的区别. 再生资源研究,2002(5):3-6.
[11] 习近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管理世界,2005(7):1-4.
[12] 张越. 再生资源产业的内涵及其与相关产业的关系.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2):32-36.
[13] 张菲菲. 新兴产业形态与再生资源产业升级发展.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1):24-26.
[14] 万昌友. 关于再生资源企业走向市场的思考. 再生资源研究,1994(7):12.
[15] 黄少鹏. 重视深加工完善再生资源产业结构. 再生资源研究,1994(8):16-18,23.
[16] 陈立柱. 中国国际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在大连成立. 中国物资再生,1997(9):3.
[17] 胥树凡.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再生资源产业.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4(5):11-14.
[18] 黄少鹏.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再生资源研究,2006(6):9-13,27.
A 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ourse of renewable resources industries in China
Li Boying Yang Zhongzhi Yin Haitao
This paper describes briefly the concept of recycling resources, the industrial position of recycling resources and the basic function of economizing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environmen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recycling resources industries, and the organization, plann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re summarized. The publicities and academic stud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resources industries of China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are commented. The paper tri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ies of developing recycling resources industries and achieving economizing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environment.
recycling resources; recycling resources industries; economizing resources; protecting environment
F27
1005-9679(2016)04-0071-08
李博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杨忠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尹海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