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古驿道开发与利用综述——蜀汉至明清时期
2016-04-13沈江锋李春霞
沈江锋,李春霞
(1.毕节市博物馆,贵州 毕节 551700; 2.毕节市阿市乡小学,贵州 毕节 551700)
毕节古驿道开发与利用综述
——蜀汉至明清时期
沈江锋1,李春霞2
(1.毕节市博物馆,贵州 毕节 551700; 2.毕节市阿市乡小学,贵州 毕节 551700)
毕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汉代以前,这里的驿道在西南交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秦“五尺道”、汉“南夷道、西夷道”等,都非常著名。三国时期,诸葛亮取“南夷道”平定南中,晋至隋朝仍一直沿用此道;唐宋时期,朝廷为了巩固西南边疆,继续发展交通;至元,朝廷首次在毕节设立驿站;明代,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开“龙场九驿”,使毕节北可通川,西可进云南,南可下贵阳腹地;清承明制,但这时的驿道除了用于军事外,还大量用于商业的发展。毕节古驿道的开发与利用大大促进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加强国家统一,巩固边防安全,同时也为近现代毕节市交通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节;古驿道;蜀汉;唐朝;明清
毕节之名,最早见于元代,在历史上曾隶属今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省,直到康熙二十六年建立毕节县,2011年改为毕节市。毕节市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东邻省会贵阳市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交界,北靠四川,有云、贵、川三省枢纽的区位优势。
毕节自两三万年前的远古时期,黔西观音洞人在与大自然的顽强搏斗中,开创了远古历史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拥有了陶器制作,出现了农业,将文明继续向前推进;商周至战国时期,毕节先民逐步从穴居走向屋居,并掌握了青铜、铁冶炼技术。秦汉时期,毕节与中原就有着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至汉代,毕节已初开昌明;蜀汉时期,彝族火助诸葛亮南征有功,建立了罗甸国,与乌撒地方政权“勾”一起创造了千年彝族文化;明洪武年间,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开“龙场九驿”以通滇蜀。清初进一步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促进了交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民族文化百花齐放。
本文采取分期的方法,主要从蜀汉至隋、唐宋元、明清等三个历史阶段,对汉代以后黔西北地区古驿道的开发与利用,进行简要的综述。
一、蜀汉——隋
建安十九年至二十年,刘备定蜀,章武元年移庲降都督府驻扎平夷县(今毕节),李恢任都督,治理“南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建兴三年,诸葛亮统兵南征,兵分三路,其中所属马忠部取南夷道进军牂牁郡。《华阳国志》记载:“马忠一军向牂牁,讨朱褒,牂牁郡治故且兰,在黔东,则必须由僰道入南,向东,指且兰朱褒。”今宜宾古时称“僰道”,据《贵州省志》记载南夷道即:“自今叙州(宜宾)经永宁(叙永)、毕节、水城、郎岱、镇宁、贞丰、册亨,放乎红水江上之道也。” 清道光年间邹汉勋主纂的《大定府志》以红水江为牂牁江,认为“今红水江在册亨地可以行船,通番禺,是其证矣。”所以,马忠是经过南夷道向南然后向东到达且兰的。平定南中过程中,彝族首领济火因辅助有功,被诸葛丞相封为罗甸王,并奉命经营南中地区。统治包括今毕节、大方、黔西、织金、纳雍、金沙等县的大片土地。直到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结束,时间长达1 474年。在1 400多年的统治历史中,彝族统治者建立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彝族地方统治政权形成了自己一套有效的政治策略,创造了“千年土司”的神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和灿烂辉煌的彝文化。
南朝以来,由于南中大姓争扰,僰道渐渐堵塞。至隋朝,文帝统一中国,取西南夷道进行南征。《新唐书·韦皋传》记述:“石门者,隋史万岁南征道也。”今据《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的考证,西南夷道是自今四川宜宾沿古五尺道南下,进入滇东北盐津、大关、昭通而趋大理,且因道经盐津石门关,故又称石门道。
二、唐宋元时期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即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通过这种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黔西北地区在“羁縻政策”下,建立和推动了土司制度巩固和完善。设置了专门的土司职衔,对土官袭替的监督与控制、土司赋役与朝贡的制度化、接受先进的汉文化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德宗贞元年间,南诏(今云南)叛乱,西川节度使韦皋奉命进兵南诏,韦皋取纳川道南下,纳川道自纳川始,经毕节、威宁至云南。《新唐书·南蛮传》载:“(韦)皋督诸将分道出,或自西山,或由平夷,或……纳川与南诏合。”平叛后,为了加强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巩固边疆,韦皋下令对西南地区古驿道进行修筑。唐樊绰《蛮书·云南界内途程》述:“贞元十年七月,西川节度使韦皋,乃遣巡官监察御马益开石门路(起四川宜宾,南经石门山、威宁,抵曲靖,通往昆明、大理等)。置行馆。”《资治通鉴》记:“开青溪道,以通群蛮,使由蜀入贡。”《新唐书·突厥传》记:“至韦皋凿青溪道,以和群蛮,使道蜀入贡,择子弟学书算于成都,业成而去,习知山川要害。”“青溪道”又称“青溪关道”,南诏经此道与祖国内地进行广泛的商品贸易,因当时以“青溪关”为商品货物集散地,故得名。
南宋理宗宝祐年间,中央政府为了防止元军南下,在黄平、播州(今遵义)一带设置防御。《宋史》载:“丁酉,诏田应已思州驻扎御前忠胜军副都统制,往播州,并筑关隘防御。”为了适应军事行动的需要,拓建播州至水西(今黔西)的道路,自此由播州经打鼓新场(今金沙)至水西大路贯通。明朝时期,军事上对此道也有取用,《明史》:“大兵出遵义,由水西取乌撒。”至清朝,这条大道属今毕节境内路段设有牛场泊、三重堰、新民里等三铺。
元朝号称“驿道天下”,首创驿站,推行“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建制,大力开发驿道。
至元二十年,元廷在毕节地区设置亦奚不薛宣慰司,留军驻守,并下令开发自水西(今黔西)至毕节的驿道。自此,毕节经黔西、金沙至遵义道路畅通。至元二十八年,云南行省以中庆(今昆明)至叙州驿道,乌蒙(今昭通)地段的“水路险恶,舟多破溺之故”。上疏请求改道。另外开辟由中庆经曲靖、乌撒(今威宁)、盐津、庆符(今高县)至叙州的驿道,因此道途经石门山,故亦称“石门道”,并于沿途设置驿站,在乌撒(威宁)境内建必畔、阿都、乌撒三站。至顺元年,威宁土官禄余、伯忽等起兵反元,联络今昭通、镇雄等地土官进攻毕节。次年,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塔出引兵自永宁出毕节,至周泥站(今毕节县境内),与叛军禄余战于七星关,并进兵云南。
三、明清时期
明代卫所制度,是明统治者在总结历代边疆行政管理制度与兵制的基础上,将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明中央政府在毕节地区推行的卫所制度,促进了毕节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对毕节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先后在水西、乌撒及其周边地区设置了毕节卫、乌撒卫、赤水卫、永宁卫、贵州卫、贵州前卫、威清卫等七个卫所。同时,依前朝旧例,赐封水西统治者为贵州宣慰司宣慰使,朱元璋诏“贵州宣慰使霭翠位居各宣慰之上”,形成了土(土官,即本土官员)、流(流官,即朝廷委派的官员)共治的局面。卫所的建立象征着中央势力在地方的渗透,清雍正四年(1726),推行改土归流,很快就在贵州全面展开。卫所制和改土归流的实施,对于国家疆土的完整、中央集权的巩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明朝时期,毕节地区的驿道有了更大的发展。明廷一方面对原有的古驿道进行修整,另一方面洪武年间,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开“龙场九驿”,贯通了贵阳至毕节的道路,使毕节成为北上川、西进滇、南入贵阳腹地的冲要之地。第三方面,为了军事的需要,在天启年间,朝廷派人打通了安顺至毕节的要道。
洪武十四年,明廷为了消灭元朝在西南最后一个梁王朝统治据点,同时还要治服乌撒、乌蒙诸部。朱元璋派征南将军傅友德,以及沐英、蓝玉、景川侯曹震等率领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分两路分别从湖南、四川进兵,其中一路由纳溪进兵,经永宁、毕节、乌撒、曲靖直取云南。《明史》载:“……遂击乌撒,循格孤山而南,以通永宁之兵遣西将军趋云南……至湖广,分道都督胡海等将兵五万由永宁趋乌撒,而自帅大军由辰、沅趋贵州……友德城乌撒,群蛮来争,奋击破之,得七星关以通毕节。”为了“知其山川形势,以规进取”,明廷先后大规模整修纳溪—永宁—毕节—乌撒—交水(今沾益)的驿道,修葺驿站铺递,设立邮亭。在毕节、乌撒境内设7驿10站两递运所,驿路大为畅通,成为“川滇孔道”,号称“通衢”。
洪武十七年,为了改变水西交通闭塞的面貌,谋求黔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宣慰使奢香夫人召集百姓开辟了沟通川滇黔的交通枢纽——龙场九驿,即龙场驿(今修文)、六广驿(今修文六广)、谷立驿(今黔西谷里)等九驿以及古驿道上的重要津梁。向北经赤水河连接四川叙永、古蔺;向东连接贵阳、黄平、直达镇远;向西连接七星关、赫章、威宁直通云南。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促进了水西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水西地区的对外交流,为贵州建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明代270年间,水西、乌撒多次反叛朝廷,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天启年间,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乌撒彝族首领安效良起兵响应永宁宣慰使奢崇明反明,攻占毕节、赤水、乌撒诸卫,围攻贵阳,史称“奢安事件”。为了平定叛乱,明廷陆续开拓整修安顺—织金—大定驿道以及清镇—织金大道,后两道相继贯通。
清初驿道政策承袭旧制,略有增损。康熙三年,大定府成立,统辖黔西、平远、威宁三州及毕节县、水城厅。随着“改土归流”“平叛”等军事行动,自清镇经黔西、大定、毕节、威宁进入云南宣威的驿道形成,简称“清镇—宣威驿道”,大定府境内沿途设37铺。康熙中期,清廷实行驿政改革,裁驿站,设铺递,大定府境内设54铺,每铺配夫2名,设置塘汛,驻军专任治安,护卫交通,完善驿政管理,驿运业繁荣发展,其中以盐、铜、铅锌运输为主。光绪年间,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工矿业稍得更生,威宁北海铅矿山修建了矿山驿道,使用牛车运输矿炭,发展生产,成为贵州第一条矿山驿道和首次使用畜力运输的先行。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障碍得以逐渐消除。
综上所述,毕节古驿道的开发与利用,对毕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把今川、滇、黔三省连结起来,促进了古代西南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也为我国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毕节成为当时西南地区交通枢纽;三是通过几条主要交通线,大批汉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把祖国内地的先进文化、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传入西南边疆,加速西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四是对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抵御外来侵略等方面,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常 琚,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李 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贵州省毕节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毕节地区志·交通支[M].贵阳:方志出版社,2006.
[6]杨 帆,万 炜,张爱国.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08.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Review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ncient Post Road Development in Bijie——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Kingdom of Shu Han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EN Jiang-feng1,LI Chun-xia2
(Bijie City Museum,Bijie 5517000,China;Bijie Ashi Primary School,Bijie 551700,China)
Biji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Before the Han Dynasty,the Yidao here in Southwest Jiaotong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among them,Qin “five foot way” and Chinese “Nan Yi Road,the West Yi Tao”,are very famous.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Zhuge Liang took “Nan Yi Dao” to calm down Nanzhong,Jin to the Sui Dynasty continued to use it.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southwest frontier,the court continued to develop the transport. In Yuan dynasty,the court set up the post st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Bijie. During the Ming Dynasty,Guizhou Madam Shexiang opened “Dragon Field Nine Yi” which can make Bijie North to Chuan,west into Yunnan,south into Guiyang hinterland.Qing Dynasty inherited the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but when Yidao except for military,also was used in large quantities for commer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ijie ancient post road not only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control of the central dynasty to the southwest area,the strengthening of national unity,consolidating frontier defense but also to the development of Bijie city in modern transportation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Bijie;Shu Han;the ancient post road;Tang Dynasty;Ming and Qing Dynasties
2016-01-13
沈江锋(1982-),男,河北石家庄人,博物馆馆员,硕士。
10.13888/j.cnki.jsie(ss).2016.04.015
K203
A
1672-9617(2016)04-05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