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值观自信的“如何”问题
2016-04-13成格乐图
成格乐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论价值观自信的“如何”问题
成格乐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价值观自信的“如何”问题,指的是培育和践行价值观自信的途径问题,它是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空想、臆想,而是要在切切实实的脚踏实地中实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效果。但在谈及价值观自信的“如何”问题之前,我们仍然需要回答一个潜在的前提性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提升价值观自信”的问题。只有把“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说清楚了,我们才能谈得上“怎么这样做”的问题。
价值观;自信;“如何”
1 为什么要提升价值观自信的问题
1.1 世界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阻逆的潮流和趋势,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相伴而生的,是文化的全球化,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言的“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p27-28)那样。由于文化作为“人的人化”,作为人的创造物的同时也在无时不刻地在塑造人、影响人,世界各国纷纷转战文化的领地,企图通过文化这种润物细无声而又不劳折一兵一卒的力量实现对一个国家控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涌入和侵袭,必须牢牢把握文化软实力的话语权和发言权,而在这背后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无疑是具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双重特性的核心价值观。
1.2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就宏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而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政治改革成效显著,但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着“慢半拍”的节奏,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就微观的个人思想变化而言,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所面临的价值观选择、比较和冲突较之以往都要深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是弥补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性空缺的需要,也是帮助人们厘清思想的误区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的必然。
1.3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持否定批判态度,尤其是在文革时期表现得突出明显,却没有对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进行深刻的认知,即使是认知也是浅层次的,也没有进入充分的挖掘和提炼,更不用说是运用的阶段;当下,我们虽然一直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但是我们的文化建设还处于稚嫩成长的阶段,尚未对其中的内核性要素进行充分的凝萃和升华;未来,国际社会的“价值观之战”以及针对中国的“价值观围剿”将会上演地愈发激烈,我们如果不能在此时把握时机、乘机而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驳与反击,则很有可能“棋错一招,满盘皆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立足当前,反思历史,谋略未来的全局之策。
1.4 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不仅是应时应景的,能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立足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系列理论实践成果之上的,是有能力的自信。
2 如何提升价值观自信的问题
2.1 牢牢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部分,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建立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致上层建筑相应的或早或迟的变化。虽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p82),即社会生产的物质性、经济性因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夯实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为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认同感提供了现实依据,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传播教育创造了条件。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牢牢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凝心聚力促和谐,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夯实牢固的物质基础。
2.2 紧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和制度优势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p4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涵括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各种具体体制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因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主导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和本质特征,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好,也是对“富强、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的进程,体现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是对“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突出制度保障规约作用的同时,还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用五个“有利于”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有活力、能发展、有公正、抗风险,又团结和谐的制度”,从而深化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总之,全体社会成员在充分享有制度保障成果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知和认同,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的加快实现和价值自信的加快培育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2.3 深入挖掘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宝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p16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的基础上阐发的,是带有鲜明的民族烙印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宝库,一是要求我们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根本。摒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p164)。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发展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主张会通、综合、整体和融摄。二是要求我们把握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道德的“四维”和“五常”是中华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也是安定国邦,维稳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三是要求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要有甄别地对待,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首先就表现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没有优秀传统文化作根基的价值观自信是空洞无物的,是无法激起广大社会成员认同期许的,也最终是会砰然坍塌的,即价值观自信不是唯自信而自信,它还要有民族的身份标示和特征,是这个民族精神的“时代代言人”。
2.4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传播引导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是实践践履的先导,理论宣传工作做得好不好、够不够、行不行是直接关乎核心价值观实践成效乃至价值观自信培育的。就教育的层面而言,我们要充分利用榜样示范的效应,从身边人、日常事入手,尤其是要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头作用;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从小就让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进农村、进乡镇、进老少边穷地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中国版图的每一个角落。就宣传工作来说,我们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努力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深厚的宣传队伍,同时还要同各种舆论的攻讦展开有理有据的斗争。就传播的角度而言,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综合效应,又要开发新兴媒体的平台作用,还要创新传播方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传播,同时还要着力营造健康文明的传播氛围。总之,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6](p165),就是要让这种宣传从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到体的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波及的广度、涉及的深度、反响的力度变得更远、更高、更强。
2.5 切实将党的领导同群众的创造协同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中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7]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离开了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一盘散沙,四处零散。一方面,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能够激发人民群众自觉拥护、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和信念;另一方面,党发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示范作用,能够激发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催生价值观目标现实化的成果。历史归根结底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指导下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它最终必将深入到每一个人具体的历史的活动之中,也必将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才能实现。马克思开辟的实践生成论是历史主体的实践生成论,是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成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图景就在每个人社会关系的生成展开之中铺陈开来,就在每个人能动的实践所发挥的历史“合力”作用下变得愈益感性生活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和践行“雄关漫道真如铁”,是一个“只有进行曲,没有休止符”的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国的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和享用者,负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和实践不可推卸的历史重担和时代责任。个人虽是渺小的,但每个人却是巨大的,价值观自信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个人“自觉而不知”的生活。我们将如何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将如何对待自己,对待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这个社会。
[1]马克思,思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2]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5][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2-3-1.
责任编辑:邓荣华
G641
A
1672-2094(2016)03-0001-03
2016-04-14
内蒙古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会项目(编号:ZX2015017):内蒙古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研究。
成格乐图(1991-),男,蒙古族,内蒙古兴安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