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传承与实战技能的培养探讨武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2016-04-13杨莹莹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武术教育文化传承武术

杨莹莹

(郑州轻工业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从文化传承与实战技能的培养探讨武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杨莹莹

(郑州轻工业学院 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武术是传承民族文化,承载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从1916年武术进入学校近百年的发展中,武术教育不仅与最初的目标相去甚远,甚至出现逐渐失去青少年群体的现状.本文对我国武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不注重文化传承;忽视实战技能的传授和训练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等改革建议,以期对武术教育起到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同行相关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文化传承;武术;武术教育

在武术进入国际化发展的今天,武术带着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光环已经逐渐推进至世界各地,在我国的各级学校都相继开展了武术教学,更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到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冲突下,武术在全球性的推广中,逐渐以“体操化”、“舞蹈化”的表现形式出现,并且在国内的学校体育教育中体现,高校武术教育尤为突出.学生喜欢武术,但是在学习之后就放弃了武术,追其原因是武术套路的华而不实、基本套路动作繁而难学,学生学到的只是武术套路的外在形式.其实,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最能表现武术特色的文化和技击都没有掌握,才使得武术这项体育项目在当下世人的口中真正成了“绣花枕头”[1].大学生喜欢以攻防类为主的武术,比例达到调查人数的48%,以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为学习目的之比例分别达到67%和65%[2].回归传统,坚持武术文化传统教育,突出武术本质的技击性教学,使武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要求,更好地发展高校武术文化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当务之急.

1 概述

1.1 大众眼中的武术

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是人们生存的基础,随着现代高科技技术和热武器的诞生,武术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20世纪70年代,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电影出现于荧幕之后,掀起了新的一轮武术热,直至今日,李小龙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紧接着,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传遍大江南北,不仅是无数青少年痴迷于武术练习,也使得少林寺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现今,少林寺依然是人们心中的习武圣地.这两股武术热的兴起,促使了青少年习武的热潮.随着科技的进步,以数码电脑特技武装下的《卧虎藏龙》,一举夺得四项奥斯卡金像奖,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随后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均采取“中国元素,功夫为大”的发展思路[3].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武侠影视对学生武术认知的影响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4].艺术化的武侠影视过度的夸张手法,把武术宣扬成飞檐走壁、摘花夺命的神乎其神的功夫,让人们在无限憧

憬和追求的同时,产生了一种高不可攀的想法,进而忽略了武术最基础的攻防技击技术,这种误区愈演愈烈,深刻的影响了新时代的人们.

1.2 高校学生对武术的认知

受到广大媒介宣传的影响,非常多的学生愿意选择武术这门体育课进行学习,对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其次才是强身健体[5].他们认知的武术是那种高不可攀的影视剧中的“武术”,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武术进行学习时,会说出“学多久武术能飞檐走壁”,“学套路没用,我们要学实用的,能打架的”等. 学生希望学到的武术是能充分展现武术魅力、深得武术精神的武功[6].但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大多数学生出现失望,觉得武术项目不适合自己、太枯燥、太难学等情绪,不能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作用.

2 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

2.1 武术课程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武术从1916年进入学校,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武术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史的发展中,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和民族精神,形成了蕴含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人文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成为武术发展的最大推动力.20世纪50 年代开始将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同时也被列入体育院校正式课程.目前,我国多数省份把武术列入到教学计划中,各大体育院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的教授.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经过多次的修订,武术内容逐渐丰富多样化,但是学生习练后普遍选择了放弃,武术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武术套路动作的复杂性;武术习练过程中的身体基本素质的要求;武术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缺失;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等,都是使武术逐渐失去青少年群体的重要问题.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及初级长拳、初级剑、简化太极拳[7].教学目的大都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武术基本动作和某一项套路,并能独立完成;通过武术练习使学生身心健康,最终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受到学时数的限制和武术本身的博大精深,不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武术的文化精神和技击理念,从而无法满足学生习武之前对武术的渴望,反而促使了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只存在于表面的动作,从而认为武术就是“花拳绣腿”不实用.

2.2 西方体育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西方体育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占有绝对的地位.例如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健美操、搏击操、瑜伽等,都是学生热衷并且能持久练习的项目.

从跆拳道项目在我国的发展中不难看出,跆拳道在推广的初期,是以文化精神、礼仪道德作为突破口的,跆拳道的动作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无论年龄大小在学习的初期都能很快见到成效.跆拳道以文化道德贯穿练习的始终,学生的家长能很明显的感受到学生在文化礼仪上的变化;又跆拳道以实战对抗为主,学生在简单掌握基本动作的同时就能进行实战练习,这样不仅对学生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还培养了学生的勇气,提高了实战能力,真正做到了强身、健身、防身、娱乐于一体的作用.纵观球类项目也是以对抗为主,这些体育项目非常符合青少年争强好胜的精神.

健美操、瑜伽等项目,以音乐、节奏、优美、突出功效为特点,简单易学,是广大中青年女性推崇的项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轻而易举的掌握基本动作,使学习的中心不是学,而是练,最终达到练习的目的.

3 高校武术课程的现状剖析

3.1 教学内容编排分析

目前高校武术课中所用教材在来源上普遍为统编、自编、综合3种方式,虽然教师对内容的选取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教材中的套路内容过于陈旧,如已经被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家规定初级长拳、二十四式太极拳等,这些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一辈武术家针对当时大众的锻炼情况所创编的.随着现代媒介对武术的渲染和新新人类对武术的憧憬,这些武术套路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太多的参考价值,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渴望;同时这一类的武术套路动作相对复杂,对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要求过高,完全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周期过长,无法和其他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的运动项目相比;而且对于武术文化修养的忽视,使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武术课程之后收获甚小.

武术被世人推崇,除却本身的文化精髓,最主要的是武术套路本身所特有的攻防技击技能的变化万千.学生对武术感兴趣,是因为传统武术中凝集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攻防格斗技巧[8].但现行的武术套路缺乏对武术实战攻防技击内容的详述,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依靠自身对武术套路动作的理解进行简单的教学,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武术套路攻防技击的精髓.

3.2 教学模式分析

武术内容丰富多样,技术门派种类繁多,每一拳种都自成体系,且蕴含了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文化背景.在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中,整节课的进行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一人教授,学生模仿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缺乏趣味,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

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多但课时设计周数少,学生只能停留在对套路动作的初级掌握上,对攻防技击了解少,且没有能力进行实战操作;而且针对武术文化素养的教授忽略,使学生对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出现误解,认为武术不实用,从而导致大部分选修武术课的学生最终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扮演的是“学生”或“运动员”的角色,缺乏对技能知识的欣赏和评判能力;在练习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练习和比赛缺乏衔接,导致学生只会练,不懂判,不能胜任裁判工作.

4 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的建议

4.1 完善教材内容,增加多元化教材体系,简化套路教学内容

(1)从教材的选编内容上应尽可能考虑符合现时代青少年的兴趣性格.

(2)改善目前只有单一的基本动作和套路的内容介绍的现状,增加对于各种拳种特点风格的和攻防技击方法的详细描述.

(3)简化入门套路内容,着重于武术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法的练习方法,套路内容应简单易学,对练习者自身身体素质要求要低,适当增加如对练等互动性强的练习方法.

4.2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师生、学生之间互动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武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应从以教师为主导转换为以学生为主导,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提高学生的学学习积极性.

(2)从教师精讲学生模仿转换为教师简述学生在学习中自学感悟为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让学生多练多体会,才能提高对武术精髓的感悟.

(3)增加学生多角色的体会,在学生、老师、裁判等角色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3 增加武术攻防技击方法的教学时长,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

(1)武术不是表演,不是“高、难、新、美”,而是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之术,是培养人一种高尚道德情操之术.如果没有防身只有健身,武术只是“舞术”.

(2)在武术课程中,学习掌握基本动作和套路是为自卫防身打基础,所以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动作的攻防作用上,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让学生学习掌握攻防技击动作.

(3)弘扬武术文化,设计传统文化素养的教学环节,提高选修武术课的学生的整体传统武术文化素质.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项目,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习武不仅是修身,更是养性,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是弘扬武术的目的之一.增强学生对武术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民族意识,把中华武术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郭玉成.《功夫熊猫》对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08,5(7):1-2.

[4]谭作军.普通高校武术教育突出攻防技击本质之导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92-96.

[5]《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89.

[6]李光全,张元河.方法、现状与中国意识: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新探——基于武术原初素质和精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81-85

[7]虞定海,张茂林.高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23-26

[8]杨啸原.论世界武术发展中的民族风格与特点与现行赛制[J].四川体育科学,1998(2):49-50.

(责任编辑:欧 恺)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2-0089-04

[收稿日期]2015-1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学)青年课题(CLA090120).

[作者简介]杨莹莹(1980-),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Education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actical Skills

YANG Ying-y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Henan, China)

Abstract:Wushu is a traditional sport which inherits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However, from 1916 martial arts into the school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of development, Wushu education not only has been with a far cry from the original target, it even gradually loses the status of youth groups. Wit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ushu education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narrow; the old teaching mode is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neglect of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actual combat skills is obvious and so 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it sh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change the teaching mode and other reform proposals, in order to play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martial arts education, and provide relevant basis for peer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cultural heritage; wushu; wushu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武术教育文化传承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教育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