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2016-04-13王伟
王伟
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王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业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流。本文通过对相关著作成果的内容质化分析及量化考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采用多源流理论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构建以及创业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提供研究参考与有益借鉴,从而促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多源流模式 大学生 创业教育 高校商业孵化器
多源流理论
金登多源流理论认为,在政策系统中存在着三条不同的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问题源流根植于众多社会问题之中,社会问题都会被提上政策议程,但由于每个问题本身的特点不同所以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引起决策者的关注。能够被关注的问题,多是源于反映了政治领域主要指标的变动。政策源流是由“政策共同体”提出政策提案和建议,并在讨论中进行修改、完善和筛选的过程,其中政策方案被关注的程度是和议程设置分不开的。政治源流主要是指议程设置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积极的一面是支持和促进,相反则是阻碍和抑制。这三条源流彼此独立,受到不同风格、不同立场以及不同力量支配。在某个关键点上被触发,汇合在一起,此时倡导者们促使群众关注特定问题和推出最佳方案的“政策之窗”(policy window)开启。政策之窗的开启机会稀少、时间短暂,有些是可预测,有些则是不可预测的。政策之窗由问题源流中的关键问题开启,或是由政治源流中的焦点触发,所以倡导者们会把握时机在政策之窗开启时,将四处飘浮的政策提案、建议以及解决办法利用最佳的时机推上政策议程,最终走上决策议程。
大学生创业教育“三流”分析
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源流分析
一方面,“企业家型学者”因体制问题,很难进入高校师资管理队伍,机械化的政策致使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学活动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学生对最基本的创业流程(如开办公司)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政策定位低、多头管理原则性强,政策与创业无法有效对接等问题导致经常以政治任务替代公共政策。针对创业大学生遭遇门槛高、融资难等情况,2015年6月国务院以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文件形式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大学生创业。文件的颁布使得全民创业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和发展深度。虽然现有的创业政策对于大学生在创业中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和优惠贷款进行了规定,但是从实施过程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细化,以提高其可执行性。[1]另一方面,目前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只关注了一次性就业、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社会现代化建设等,而不是关注创业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问题。
2.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治源流分析
面对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要解决终身教育的问题,还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在当下,高校功利化教育依然盛行,社会层面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发挥的舞台极为短缺。这些都成为当下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为代表的党中央、国务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把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工作列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19项政策措施重要督查内容。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提供了方向,并在大学生中树立了“创新发展、创造梦想、创业升华”的时代理念。功利化应试教育模式逐渐减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局面开始显现,并逐步认定了“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的身份授权,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构建优良学术环境。引导多元化的非盈利公益组织建设,引导社会各界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体的统一目标,推行金融支持、启动资金放行、配套的商业服务及目标群众激励等创业政策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建设的科学性。
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源流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井喷式”增长,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学校内部的资源与外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在办学定位上,创业教育受传统思想影响,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应教材缺乏;其次在教学模式上,仍以课堂为中心、教师灌输教材为手段,以考高分为要求,以培养“科举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知识的延展性和视野性较为缺乏;最后是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更缺乏“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现行高校应试教育模式代替了“以人为本”教育的发展,应试教育体制诸如考核、评价等机制与创业教育的发展相背离,各种综合因素导致大学生“不会”创业。而家庭创业教育缺失以及高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关门造“高材生”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之学科地位被边缘化,财政投入不足,人力资源配备上专业性不强以及受经济效益驱使等问题,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开创个性潜能的教育培养。
2014年一份由社会保障部和人力资源部针对国内大学生毕业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大学生毕业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是2.3%,而成功率仅为3%左右,而世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是20%。
在我国112所211工程高校中,开设创业相关课程的高校仅有41所。创业创新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属于“课外选修”之列,普遍实行统一的学分制模式,大学生在创业动机与意愿上,80%的大学生认同创业,且认为创业可行的人数达到45%。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创业目的这一选项上,有30%的大学生选择了财富的积累,而锻炼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远落后于财富积累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没有养成积极主动完成任务的习惯,其主动性和自主性非常差,更不用提创新,致使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相当薄弱。造成这些情况的背后原因是“学而优则仕”思想根深蒂固,政府经费少且保障有限,我国高校没有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形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操作方向不够明确,高效孵化人力资源的成本占不到绝对优势。高校创办的孵化器由于受体制、资金等内外围环境因素影响,功效甚微。大学生在社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缺乏法律常识、市场常识、产品设计相关经验,致使面对市场时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致使创业无法进行。[2]
政策之窗引领大学创业教育体系模式新领域
当前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政府要依法制定相关的“能行之有效的、能接地气的”配套扶持优惠政策,以政策为导向鼓励并且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对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作出相关政策指引。在“十三五”(2016-2020)中解决了现在大学教育跟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面对高培养、低回报的大学毕业生入市问题,政府作为推动创业教育的主体职责,通过培育创业型企业,发展社会非盈利性组织,加大、扩大创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整合现有政府部门培训资金,落实各高校师资力量后盾建设,实施高校孵化器捆绑政府教育资金等措施,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供给,更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以储备创业知识、技能为重点,孵化市场项目激发为动力,天使投资为牵引点的孵化创业到社会创业教育模式,即“高校孵化+天使投资”是以大学的孵化器触角教育体系为平台,以市场投资为依托,以中心孵化器增值服务、保险风险管理为内核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在充分发挥外围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强化内核优势,实现创新创业人才输出培养的目标、途径和任务路径,是落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系列讲话精神的实践探索。
孵化器和创业企业用资本纽带加以连接,不仅能促进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而且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最佳,并能解决学生创业与学习的矛盾。然而,评价反馈机制却与学校传统的考核产生差异。笔者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考试考查机构,采取灵活、多元的评价反馈机制考核考评,将创业计划书、调查报告、解决方案、专利等纳入考核评价范畴。学校不仅要重视笔试,而且也看重口试和实践操作,只有这样,对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才能作出综合的、科学的、准确的、全面的评价,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创业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充满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中,自主、宽松地进取和成长。
总结
我国尽管各方面政策措施很多,然而大学生创业教育建设因缺乏“完善的体系”“合力机制”,造成大学生“不敢”创业;高校因理论多实践少而造成大学生“不会”创业;社会因“包容性”不够而造成大学生“不愿”创业。为了打通高校创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真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高校应以实践为重点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学校要开设包括“创业系列课程+创新培养课程”的人才培养计划,要建立“理论教学+创业实训”的教学环境,要提供包括教学大纲、作业、试题库、视频资料、微课程、教学课件等智慧教学资源包,要设立“创业创新教育”奖励基金,合作企业要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创业实训环境的建设、课程资源包的研发、奖励基金的设立等,学生要能够参与师生科研成果的孵化过程,甚至享有孵化企业的原始股权。其次,建立多元结构的科研师资队伍。要求教师要具有公司运营的实际经验,科研项目以实践应用项目为主,以实践科研项目推动理论教学水平,最终教师实践科研项目成果要应用于企业,实现科研成果向应用转化。
[1]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期,第10页。
[2]黎昕:《大学生创业现状的问题分析与建议》,《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8期,第21页。
[3]叶土山、籍洪亮:《微创业: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新视角》,《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11期,第16-19页。
[4]陈航:《高职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构建途径》,《职教论坛》2012年第8期,第6-7页。
[5]向诚:《高校创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海教育》2013年(11-12),第17-18页。
[6]任嵩:《对高校创业实践教育的思考》,《医学信息》2010年第10期,第4-6页。
[7]王本贤:《高校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6期,第3-5页。
[8]周富彦、郭瑞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及实践教育》,《出国与就业》2011年第7期,第9页。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