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教育生态化的思考
——基于专业与非专业艺术教育的视角

2016-04-13王莉娜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化学科艺术

王莉娜

艺术教育生态化的思考
——基于专业与非专业艺术教育的视角

王莉娜

科技、理工学科属于以逻辑思辨为主的一种认识方法,而用艺术理解世界的方式总是与感性的、顿悟的形态联系在一起,二者之间鲜有交叉与碰撞。而艺术教育恰恰是联系各种学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基本构成也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也必须遵从自然规律。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一切为人服务的功利化视角扩展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承认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专业艺术院校在相关技能的培训和传授中应当注重生态化,作为素质培养的艺术教育课程在不同学科交叉上应注重生态化。

艺术教育 生态 学科交叉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从前所理解的那样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其融合与碰撞往往是创新与发展的源动力。二者之间的相互割裂极大地破坏了学生人格培养和成长的完整性,一种符合自然规律并且能持续地为其提供营养的精神层面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而艺术教育恰恰是联系各种学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艺术 (包括戏剧、音乐、图画、舞蹈等)要在其中发挥一种核心辐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因为艺术的辐射,变得更有趣味,老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因为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已经不是死的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点燃,是使整个教学成为一个充满奇妙的感觉、想象、思考和解决问题(顿悟)的过程[1]”。

随着专业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大学对艺术专业的不断扩招,艺术教育仿佛迎来了“黄金时期”,毕业的艺术生越来越多,在社会上从事艺术事业的青年人越来越多。然而这一切均是以教育产业化为其根本诉求,在校内的教育质量和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大背景下,众多始料未及问题开始出现。因此,怎样以一种生态观的视点审视当下的艺术教育是目前更为急迫的问题。

专业艺术院校在相关技能的培训和传授中应当注重生态化

我们知道,艺术的最终目的绝非功利性的,如果否认这一点,艺术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它是人类理解自然、表达自身之存在的一种重要的途径。这一基本的前提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无论是学习艺术的学生还是传授艺术的教师,在艺术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均将艺术与技能画上等号,并将其作为获取利益的工具。

究竟是“以技入道”还是“以理入道”,争论由来已久,但艺术创作是如此之复杂,一门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并融合了创作者感情,以创新为根本目的的学科并不能简单地以现有规则和标准来衡量,因为“技”与“道”在不断变化之中,否则就会陷入从一种限制走入另一种限制的尴尬境地。因此,尽管术有专攻,但是以工具理性的观点理解并实践艺术教育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潜力和对美的把握能力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深藏于地下的矿藏,是确定的。只要使用某种正确的方法就能将它发掘出来,从而成为成功的教育和教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学生就是一张白纸,灌输什么就会出产什么,灌输的知识越多就越成功。但是在现实的艺术教育中,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原因在于艺术创造不是简单复制,它必须包含不断的、内省式的再创造。

在专业院校的培训和传授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符合自然规律的手段,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他们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生态观念,学生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聆听不同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兴趣点进而提出问题,形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自我心中的投射,以一种纯真的方式感悟、理解,并将自己的认知通过特定的技法表现出来。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我们对学生在艺术专业的学习上的帮助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多了,对他们的艺术技能的传授不是教的太少,而是教的太多了。道理很简单:错误的观念认为学生就像庄稼,而教师就像农民,辛勤的劳动加上所谓的充分的营养就能收获丰硕的果实。事实远不是这样,在没有获得生态化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艺术创作能力之前,越多的帮助反而更容易出现“拔苗助长”、“温室里的花朵”等令人失望的结果。

作为素质培养的艺术教育课程在不同学科交叉上的生态化

艺术作为人类理解自然的一种特定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并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无关痛痒的,它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激发其创造力等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谈,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整体性、整合性、系统性和生态化的世界观。不具备这样的一种品质,任何一个专业都将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这只能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工具理性的表达。

虽然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同层次的艺术实践和欣赏课程均有开设,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多年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将艺术课程游离于应试课程以外,而不同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渐行渐远,知识以一种分散的形式存在,缺乏碰撞和对话。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一定层次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都是相同的,甚至于不同学科的认知方式也有很多共同的、相似的因素,这种特点正是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碰撞、对话的基础,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生态式的艺术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就力图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知道,在原始艺术的萌芽时期,并没有诸如音乐、美术、舞蹈等专门科目的划分,就像原始的舞蹈中就包含了音乐、诗歌、美术等要素,它以一种相互联系、有机共生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幼儿的成长时期,随着他们不断成长,理性的、制度化的分类模式强加给他们,从此世界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变得支离破碎,不再那么吸引人,这一过程令人感到遗憾,却又无能为力。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在解决此问题上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综合艺术教育成功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综合艺术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在不断得到印证和确定。如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和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等,都很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2]”。

作为素质培养的艺术教育究竟是否需要在课堂上完成,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到何种程度,这个问题对于当下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实际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许不同于专业学科的建设,艺术修养的提高往往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它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单纯从教学效果的诉求出发,就会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适得其反。“现行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学大纲和据此编写的多种版本的音乐、美术教材,无论在内容、体例上,还是在要求上,受专业艺术院校的相关影响比较深。内容和要求追求全面、系统、高难度,既超出中小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学生在艺术方面发展的需要。”[3]因此,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艺术素质教育在整体教育大背景下的作用与地位。笔者认为,有一些和艺术相关的事件和活动,不必强求在课堂上完成,而更应该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素材,在课外完成。这当然需要校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并且需要教育决策部门和个人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下去,还必须承担成果滞后的风险。但是其好处则不言而明,它会使我们的下一代受益终身,使我们的民族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是艺术的基础与源泉,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应该反映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生活密切联系,让儿童感受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4]唯有如此,艺术教育才能在素质教育的宏观目标下发挥作用。

结论

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学生无论是在艺术专业还是非艺术专业领域获得长久和显著的进步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热情、关心和呵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本身也是自然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每一个人类发展阶段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符合自然规律、生态化的进步与发展是解决此问题的正确途径。

[1]滕守尧:《论生态式艺术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边霞、林兰:《走向生态:儿童艺术教育之必须》,《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6期。

[3]郭声健:《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和艺术课程改革的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12期。

[4]王任梅:《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生态化学科艺术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纸的艺术
“超学科”来啦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