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温饲育对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生产性能的影响

2016-04-13廖鹏飞陈安利李琼艳罗顺高陈世良董占鹏

贵州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产茧量结茧茧丝

廖鹏飞,陈安利,李琼艳,罗顺高,陈世良,董占鹏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

变温饲育对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生产性能的影响

廖鹏飞,陈安利,李琼艳,罗顺高,陈世良,董占鹏*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

为探明在云南早春和晚秋昼夜温差大,且平均气温较低的自然温度条件下饲养家蚕的可行性,以现行家蚕品种菁松×皓月正反交为材料,参照自然气象数据设置变温(13~28℃)饲养条件,以家蚕恒温(26~27℃)饲养为对照,研究变温条件下家蚕幼虫的发育情况及健康性、产茧量、茧丝质量等生产性能表现。结果表明:变温处理家蚕幼虫行为随温度变化表现不一,在较低温度时不活泼、食桑缓慢或停止活动,偶尔有个体出现轻微吐液现象;随温度升高,家蚕幼虫逐渐恢复活跃性和取食速度,吐液现象消失,能完成蜕皮、老熟结茧等生命活动。变温处理各个龄期较恒温处理长1~2d,全龄经过时间延长约10d;13~28℃变温处理对家蚕健康性、产茧量、茧丝质量等均有不良影响。

自然温度;变温;家蚕;生产性能

养蚕历史上采用的天温法即是最初的变温饲养,即不进行人工干预的自然温度养蚕。20世纪30—60年代,日本、前苏联及我国的蚕业工作者研究认为,家蚕变温饲育在提高幼虫生命率、产茧量和茧质等方面优于恒温饲育[1-4],并在农村进行生产鉴定,可以节约燃料和劳动力[5],但后续的研究报道较少。云南属低纬度高海拔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养蚕天堂之美誉,然而云南早春季和晚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夜间温度大多在13~20℃,白天18~28℃,尤其是夜间温度偏离家蚕生理适温(20~30℃)较大,与有关研究设置的温度变化[1-4]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解温度变化是否会影响家蚕的生产性状,笔者以云南早春季和晚秋季的气温变化数据为参考,设置家蚕全龄变温饲育,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温度变化对家蚕生产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云南利用早春和晚秋的自然温度养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家蚕

供试家蚕品种为云南蚕区现行饲养的菁松×皓月正反交一代杂交种,由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方法

在云南省蒙自市草坝镇于2014年9月23日、2015年3月26日和10月12日,参考2013年早春季和晚秋季自然温度按昼高夜低的渐变趋势设置变温处理,全龄湿度为75%~80%;恒温处理区依据养蚕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温湿度范围,设置小蚕高温多湿、大蚕低温干燥相对恒定的温湿度(表1),每个处理菁松×皓月和皓月×菁松各收蚁1g,在同一间蚕室随机排列,每日上下左右调箔3次,全龄采用二回育,至4龄饷食第2天,依据处理和交配形式的不同分别取3个重复区,400头/区,淘汰剩余家蚕。1~2龄全防干育,3龄起至5龄起蚕第2天半防干育,防干材料均为打孔塑料薄膜,5龄第2天至上蔟采用普通育。蔟具选用塑料折蔟上蔟营茧,上蔟后覆盖纱布覆蔟网,上蔟第10天后采茧,茧质调查完成后,相同处理正反交各3个重复区的蚕茧合并均匀后取样茧2kg烘干,然后进行丝质检测。

表1 不同处理家蚕的温湿度范围设置Table 1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ang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1.3 指标调查

试验期间观察家蚕行为性状,调查反映家蚕发育快慢的每龄经过时间和全龄经过时间,体现健康性的幼虫发病率、结茧率、簇中发病率和虫蛹统一生命率,体现产量的双宫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率,以及体现茧丝成绩的出丝率、茧丝长、解舒丝长、解舒率、出丝率、纤度、干茧光折、洁净和清洁。

1.4 统计分析

用软件Excel 2013进行整理,用软件Spss 10.0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家蚕的行为性状

变温区家蚕的活跃性、食桑和吐丝速度等行为性状在温度变化过程中表现不同。当气温较低时爬行距离较短,食桑和吐丝结茧的速度慢,尤其是夜间温度降至13℃左右时,家蚕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头胸部稍有伸出,手触绵软,偶尔有个体出现轻微吐液现象;随蚕室温度回升,家蚕的活跃能力增强,尤其是食桑和吐丝速度明显加快,发生轻微吐液的个体逐渐恢复正常,能完成蜕皮、老熟及吐丝结茧等生命活动。

2.2 家蚕的发育经过

表2 不同处理家蚕幼虫的发育经过Table 2 Development duration of silkworm larvae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从表2看出,变温处理的各个龄期较恒温处理延长1~2d,全龄经过时间延长约10d,而正反交间的发育经过时间相近。表明,家蚕幼虫发育经过时间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变温处理区夜间温度较低,有效积温偏低,家蚕的生理活动变弱,导致其发育经过时间延长。

2.3 家蚕的健康性

从表3可知,变温区的幼虫发病率高于恒温区,而结茧率、虫蛹统一生命率低于恒温区。与恒温区相比,变温区菁松×皓月、皓月×菁松的幼虫发病率分别增加1.79百分点和2.52百分点,虫蛹统一生命率分别降低3.47百分点和2.76百分点;结茧率分别降低1.71百分点和2.34百分点;簇中发病率差异不大。经方差分析,变温对簇中发病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幼虫发病率、结茧率和虫蛹统一生命率影响显著(P<0.05),菁松×皓月正反交间的健康性无显著差异(P>0.05)。

2.4 产茧性状

从表4看出,与恒温区相比,变温区菁松×皓月的双宫率在2014年晚秋季稍高,2015年早春和晚秋低;皓月×菁松的双宫率在2015年早春低,2014年和2015年晚秋增加的幅度相对较大,分别增加2.93百分点和3.08百分点。变温区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和万蚕茧层量等在不同季节均呈降低趋势。经方差分析,变温和恒温处理间双宫率、茧层率、全茧量、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和茧层量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2.5 茧丝质量

从表5看出,与恒温区相比,变温区的茧丝长、解舒丝长、洁净和出丝率成绩均下降,分别降低4.81%、9.89%、2.74%和1.4百分点;洁净成绩在2014年晚秋相近,2015年早春和晚秋的降幅较大,分别降低2.19%和5.67%;解舒率2014年晚秋和2015年早春分别降低4.5百分点和6.1百分点,2015年晚秋降低0.7百分点;干茧光折增加,2014年晚秋最高,增加13.27%;出丝率2014年晚秋下降3百分点;纤度2014年晚秋、2015年早春、晚秋分别增加2.08%、1.98%和1.61%;清洁成绩差异较小,均在1分以内。由此表明,变温处理对茧丝质量有不利影响。

表3 不同处理家蚕的健康性Table 3 Health performance of silkworm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

表4 不同处理家蚕的产茧性状Table 4 Cocoon producti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5 不同处理家蚕的茧丝质量Table 5 Silk quality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3 结论与讨论

变温饲育在接触较低温度时家蚕的行为性状受到抑制,表现为不活泼,食桑慢,甚至静止不动,个别会出现轻微吐液现象。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家蚕幼虫逐渐恢复活跃性和取食速度,吐液现象消失,能完成蜕皮、老熟和结茧等生命活动;在低温作用下,家蚕的生命活动减弱,生长发育经过延长,感染病害的几率增大,幼虫发病率略有增加,对产茧量等生产性状不利。变温饲育不需升温或降温处理,能节省一定的能源费用;变温饲育接触低温的时间较长,桑叶的萎凋速度相对较慢,能在较长时间保持新鲜,可减少给桑次数而节省用工,但龄期经过延长约10d,变相增加了劳动力投入,对其他农事安排也会有一定影响。

家蚕营茧期间,温度变化影响到家蚕的活跃程度、吐丝速度以及丝胶干燥等,从而导致蚕丝纤度增粗且粗细不均、解舒不好、纇节增多而直接影响茧丝质量。统计发现,变温区茧丝纤度均方差较恒温区小,可能是在丝质检测时,对蚕茧大小进行一定的筛选和配比,减小了茧丝粗细不匀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昼高夜低变温饲育符合家蚕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特征,在健康性、茧质、产量和丝质等方面表现突出[1-4],但本试验结果变温区的性状低于恒温区。究其原因:可能是前人设置的变温条件偏离家蚕生理室温范围较少(18~35℃),而本试验与外界环境基本一致,所设置的变温偏离适温范围过大,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影响较为明显,从而导致经济性状下降。蒋猷龙[4]认为,家蚕在室外饲育,虽然经历的温度变化很大,但饲育成绩比室内恒温饲育更好。在云南气候条件下是否会表现这种现象,有待于进一步试验验证。云南早春和晚秋是否适宜采用自然温度养蚕,应结合当地的气温条件进行,如果气温变化与家蚕生理适温偏离较小时可以采用,反之不宜采用。

[1]蒋猷龙,杨品华,吴淑娇,等.家蚕变温饲育研究(初报)[J].蚕业科学,1963,2(1):82-87.

[2]卢蕴良,卢铿明,黄自然.变温育对蚕儿生理病理的影响[J].广东蚕丝通讯,1964(4):29-35.

[3]蒋猷龙,杨品华,吴淑娇,等.家蚕变温饲育的技术和生理基础[J].浙江农业科学,1965(4):255-261.

[4]蒋猷龙.家蚕变温饲育研究的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1963(3):132-136.

[5]蒋猷龙,杨品华,吴淑娇,等.家蚕变温饲育研究(第二报)变温条件下营养生理初探及变温饲育法农村生产鉴定[J].蚕业科学,1964,2(2):129-136.

(责任编辑:冯 卫)

Effect of Variable Temperature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Silkworm Jingsong×Haoyue

LIAO Pengfei,CHEN Anli,LI Qiongyan,LUO Shungao,CHEN Shiliang,DONG Zhanpeng*
(TheSericultural&ApiculturalResearchInstitute,Yunn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Mengzi,Yunnan661101,China)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rearing silkworm in Yunnan under the lar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and the natural condition with lower average temperature in early spring and late autumn,the reciprocal cross of current silkworm varieties Jingsong Haoyu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development and health of silkworm larvae,cocoon production,and silk quality under the variable temperature condition.The variable temperature feeding conditions was set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meteorological data(13~28℃),and the silkworm feeding under constant temperature were used as contro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rval behavior in variable temperature condition showed different reactions with the temperature changed.In the lower temperature,the silkworm larvae less lively,eating mulberry slowly or stop eating,and the occasional individual slight vomiting liquid occurred.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the silkworm larvae recovered active and feeding speed gradually,the vomiting liquid phenomenon disappeared,and could complete the life activities such as molting,cocooning,and so on.Variable temperature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constant temperature treatment,the larval duration of instar extended 1~2days and duration of all instars extended about 10days.The variable temperature had harmful effects to larvae health,cocoon production and quality in different extent.

natural temperature;variable temperature;silkworm;production performance

S883.9

A

2016-04-07;2016-07-15修回

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强健性多丝量家蚕优良新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2013BB007);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

术体系建设项目(2015KJTX00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22SYZ27)

廖鹏飞(1973-),男,副研究员,从事家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研究。E-mail:liaolpf@163.com

*通讯作者:董占鹏(1970-),男,研究员,从事家蚕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E-mail:scsdong@163.com

1001-3601(2016)09-0392-0097-04

猜你喜欢

产茧量结茧茧丝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蚕宝宝的魔法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趣味问答
单张蚕种产茧量提高措施
鲜茧丝与干茧丝性状对比研究
基于纳米TiO2开发的家蚕饲料添加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日记一则
淳安县蚕桑产业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