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16-04-13辛宝忠

学术交流 2016年3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创新能力因子

辛宝忠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28)



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辛宝忠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 150028)

[摘要]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因子包括:人力资源因子;经费因子;技术成果因子。构建了包含科技创新基础资源、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价了黑龙江省39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其创新能力包括: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建设和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合理配置高校科技经费,提升投入产出效率。提出了提升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加强人力资源投入的力度;加强研究经费的投入;建设和完善政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合理配置高校科技经费,提升投入产出效率。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因子分析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日、韩等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推进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亟须从短期依靠资源与劳动力的消耗转变为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

技术进步依赖于科技创新,而高校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对黑龙江省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有利于加快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使黑龙江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为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大学科技创新进行研究。由于科学知识的生产成本较高,Nelson R.(1959)提出应有政府或在政府的干预下提供知识,故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高校的科研活动。[1]近年来,国外对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Sigurdson I., Reddy P.(1995)以瑞典喷墨技术的失败案例为研究对象,指出大学科研活动的失败可能是由于研发资金不足、工业企业基础不稳定与各大学之间合作的缺失所引起的。[2]Adams J.D.(2002)研究发现区域的高校研发活动溢出效应高于行业的溢出效应,强调了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重要性。[3]Lowe R.(1993)以英国大学为例,分析了不同的成果转化方式对大学研发活动的不同影响。[4]Shane S.(2002)通过麻省理工学院1980—1996年的专利转让情况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和效率。[5]

指标的构建与评价的流程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环节。戚湧等(2007)构建了58个评价指标,用主成分单体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30所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合理化建议。[6]刘书雷等(2009)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与组织流程。[7]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高校创新能力的评价侧重于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校。施星国等(2009)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过程,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各个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分3个层次评价了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8]刘伟等(2010)在分析了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包括64项参数层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为选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打分排序后,对中国高校各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发现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上,中部省市优于西部省市,但相对于东部省市还处于相对劣势。[9]姚林(2011)认为:以各项指标数值为依据进行排名的这种“规模性”评价缺乏合理性,应将科技创新效率作为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之一,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更加完善。[10]

国内学术界对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周汉清等(2013)以江西五所高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由12个关键变量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所需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综合评价值,对五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为江西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相应对策。[11]杜俊慧等(2013)根据山西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设计了14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19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12]安蓉等(2015)构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按主要因子分类进行了评价。[13]

也有对单一的学校进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隋秀芝等(2013)以2009—2011年浙江理工大学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浙江理工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进行评价研究,提出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来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14]

综上所述,国内很少有具体针对东北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尤其是对黑龙江地方高校的研究,而且已有文献构建的评价指标也不完全适用于黑龙江省地方高校。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因子包括:人力资源因子;经费因子;技术成果因子。

本文构建了包含科技创新基础资源、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评价了黑龙江省39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其创新能力包括: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建设和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合理配置高校科技经费,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因此,对黑龙江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加合理地分配科研资源,也有助于黑龙江高校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加快自身发展,推动科技与黑龙江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二、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涉及多要素投入产出的复杂系统。因此,设计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考虑创新资源投入、环境要素、成果转化等诸多环节,尽可能涵盖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方面。本文根据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结合科学技术部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相关研究数据指标,经过反复筛选、增删、修改、调整、整合和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了由3个评价模块(一级指标),即科技创新基础资源、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6个评价项目(二级指标)和17个评价指标(三级指标)构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黑龙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所考察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维度和指标较多,而因子分析可以起到降维、提炼公共因子的作用,因此,建立的数学模型如下:

其中x1,x2……xp为p个原有变量,F1,F2……Fm为m个因子变量,其矩阵形式为:

X=AF+aε (3-2)

其中F为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aij为因子载荷,ε为特殊因子,相当于多元回归分析中的残差部分。

(二)实证分析

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应用SPSS19.0软件对2014年黑龙江省39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所用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主编的《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具体学校见下文实证分析结果所列。

在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之前,需要利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KMO值为0.754,说明所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中,Sig.小于0.05也说明所选取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2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通过计算标准化处理后的原始数据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可以确定主成分。“合计”表示特征值,从表3可以看出,前三个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贡献率分别为65.346%、15.935%、10.075%,且由提取平方和载入可看到,前三个因子共同解释了所有变量总方差的91.356%,超过了85%。因此,取前三个因子就能解释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表3 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从未旋转的成分矩阵中可以得到利用主成分方法提取的三个主因子的载荷值,但各个因子没有比较明确的含义,无法对公共因子的意义做出合理解释。因此使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经过5次旋转后得到旋转成分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旋转成分矩阵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主因子F1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1(教学与科研人员数)、X2(教学与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数)、X3(R&D投入人员数)、X4(R&D投入高级职称人员数)、X5(R&D全时人员数)、X9(当年投入人数)、X17(成果授奖数),可以将F1概括为人力资源因子。

对于主因子F2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6(当年拨入科技经费)、X7(当年内部支出科技经费)、X8(科技课题总数)、X10(当年拨入经费)、X11(当年支出经费)、X12(科技专著部数)、X13(学术论文篇数),可以将F2概括为经费因子。

对于主成分F3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15(签订合同数)、X16(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可以将F3概括为技术成果因子。

进行综合评价需要计算综合得分,将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提取三个主因子的累积方差率的比重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可以得到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F,F=(0.39682×F1+0.38459×F2+0.13215×F3)/0.91356,经计算可得到黑龙江省39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3个主因子得分及综合排名。

从表5可以看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以绝对的优势排在全省第1位,这与其是“985院校”有着充足的经费和科研资源有关,并且其科技成果也能很好的转化。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分别位于第2位、第3位、第4位、第5位,东北林业大学位于第7位。

表5 黑龙江省高校主因子、综合得分及排名

四、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

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

(一)人力资源因子

人力资源因子旋转前的方差贡献率为65.346%,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39.682%,是权重最大的主因子。因此,有必要先对人力资源因子进行评价。

黑龙江省“985院校”和“211院校”在此因子上的得分排名分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第3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第4位)、东北农业大学(第16位)、东北林业大学(第6位),其他普通高校进入前4名的有哈尔滨医科大学(第4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2位)。

由于这两所高校以医学研究为主,拥有大量的科研人员,故人力资源因子得分排名较高。在人力资源因子中,权重最高的是教学与科研人员数、R&D投入人员数与科技课题当年投入人数这三个指标。由此可见,人力在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根据《汇编》资料显示,2014年在人力资源因子中排名前5位的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员数为17 002人,R&D投入人员数为11 132人,科技课题投入人数为7 820人,占黑龙江省地方高校相应指标的比例分别为47.59%、59.53%、57.54%。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不足是制约黑龙江省普通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需要强调的是,在第一个因子中,成果授奖数的权重也较高。根据《汇编》资料显示,在第一个主因子中排名前5位的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成果授奖总数为148个,占所有样本高校成果授奖数的56.49%,与人力资源占所有样本高校各项相应指标的比例基本持平。这说明,人力的投入与成果授奖数基本上是成正比的。

(二)经费因子

黑龙江省“985院校”和“211院校”在此因子上的得分排名分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第1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第2位)、东北农业大学(第10位)、东北林业大学(第7位),其他普通高校进入前4名的有东北石油大学(第3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第4位)。在经费因子中,权重最高的是当年拨入科技经费、当年内部支出科技经费、科技课题当年拨入经费、科技课题当年支出经费这四个指标。

由此可见,经费的投入也是推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经费投入的多少决定了科研成果的多少。根据《汇编》资料显示,2014年黑龙江地方高校当年拨入科技经费为456 881.7万元,当年内部支出科技经费为388 685.7万元,科技课题当年拨入经费为423 369.6万元,科技课题当年支出经费为358 529.1万元,其中,政府资金是绝大部分黑龙江省高校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

另外,科技课题总数、科技专著部数与学术论文篇数也是影响黑龙江省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根据《汇编》资料显示,2014年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共获得科技课题14 646个,出版科技专著203部,发表学术论文26 840篇。黑龙江省4所重点高校的科技课题总数占所有高校的48.59%,科技专著部数占所有高校的54.68%,学术论文篇数占所有高校的53.74%。可见,在39所黑龙江高校中,科技课题总数、科技专著部数与学术论文篇数产出水平并不均衡。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其他因子得分上很低,但在此因子上得分较高,分别排名第6名和第9名,其他进入前10名的高校还有哈尔滨理工大学(第5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8位)、东北农业大学(第10位)。

(三)技术成果因子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的转化是衡量技术创新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模型和实证分析结果,在技术成果因子上得分排名前5位的学校依次是: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在此因子上排名比较靠前(第7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此因子上排名较其他的重点院校较为落后(第8位)。两所隶属工信部的重点大学在这一指标中表现并不突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承担了较多的保密项目而不能纳入统计范畴之内。

《汇编》显示,2014年黑龙江省地方高校签订合同总数为281项,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为3 938.1万元,其中东北农业大学以179项合同与2 430.6万元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在39所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中遥遥领先,而有27所高校在签订合同方面、28所高校在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方面还是空白。

五、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

由于人力资源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中的权重最高,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制定吸引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各高校也应积极引入高质量的科研人才,以科研人员数量和水平的提升来推动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

经费的投入也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促使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表明,大部分高校的经费来源于政府投入,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经费比较少,因此各高校可以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以其投入的经费为依托,将科技创新的成果用于企事业单位,实现双方共赢。

(三)建设和完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

要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只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是不够的。地方政府应建设和完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进行政策引导和激励,鼓励运用市场手段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使研究成果能够很好的用于企业的发展,从而推进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发挥科技创新优势

每一个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黑龙江省各高校应该看到自身的长处,发挥自身科技创新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和办学特色。同时各高校应认清自身的不足,努力弥补自身的劣势,通过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从而不断增强本校科技创新能力。

(五)合理配置高校科技经费,提升投入产出效率

合理配置高校科技创新经费的来源结构,强化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人们通常会认为,国家或地方政府以及公共事业机构提供给高校的科技创新经费越多,就越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就越能发挥高校在国际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其实不然。政府是高校科技经费的一个主要来源,在强调加大政府对高校科技经费增加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科技经费的来源途径多种多样,包括企业的横向经费、各种收入中转入高校的科技经费等。要注重对科技经费投入的产出评估指导和引导,提升科技投入的最大效益。可以采用类似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坚持的“质重于量、分类导向、公开公正、科学严肃”的原则,逐步改变传统的定量评价方法,试行同行专家定性评价和基础指标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充分调动高校科技人才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Nelson R. The Simple Economics of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1959, 67(3): 297-306.

[2]Sigurdson I, Reddy P. National Appropriation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s: The Failure of Ink Jet Technologies in Sweden[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5, 7(1): 41-62.

[3]Adams J D. Comparative Localization of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Spillovers[J]. NB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 2002, 2(3): 253-278.

[4]Lowe R.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A Policy Perspective[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3, 5(1): 21-37.

[5]Shane S. Selling University Technology: Patterns from MIT[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 48(1): 122-137.

[6]戚湧, 李千目. 高校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测度研究[J]. 科研管理, 2007, S1: 1-6.

[7]刘书雷, 吕蔚, 韩琰.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及评价体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8, S2: 467-470.

[8]施星国, 张建华, 仲伟俊. 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4): 106-113.

[9]刘伟, 曹建国, 郑林昌,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0,(6): 121-127.

[10]姚林.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探析[J]. 中国高校科技, 2011,(9): 23-24.

[11]周汉清, 周小刚, 林瑶. 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江西五所高校为例[J]. 职教论坛, 2013,(23): 18-20.

[12]杜俊慧, 王文寅, 苏贵影.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 经济问题, 2013,(7): 111-114.

[13]安蓉, 马亮.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 科研管理, 2015, S1: 15-21.

[14]隋秀芝, 李炜. 高校科技创新力发展实证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3,(1): 29-32.

〔责任编辑:刘阳〕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123-07

[作者简介]辛宝忠(1963-),男,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博士,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融错配与技术进步研究”(14BJL032)

[收稿日期]2016-01-14

·创新发展专题·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创新能力因子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