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蕨类植物在自然景观中庭的分布与运用

2016-04-12杨西萌

南方农业·上旬 2016年9期

摘 要 中国野生蕨类资源丰富,在园林中有一定的运用,但很少在中庭里看见。从光照强度、植物群落分布、植物群落优势种3个方面对西南大学30号教学楼野生蕨类植物生长的中庭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庭的中部区域光照强度较强,东西两侧的角落光照强度较弱,光照强度较强的区域是相对喜光的蕨类植物,蕨为优势种的群落;光照强度较弱的区域,是相对喜阴的蕨类植物,翠云草为优势种的群落;光照强度居中的区域,是相对耐阴的蕨类植物,渐尖毛蕨为优势种的群落。该结果可以为野生蕨类植物在中庭的运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野生蕨类植物;中庭;光照强度;植物群落;优势种;园林应用;调查

中图分类号:S68;TU986.5+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5.014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1010.0946.00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10-10 9:46:00

中庭(Atrium)作为室内的公共空间,具有园林化的特征[1],植物在中庭内的作用十分重要。中庭的光环境不论是光照强度还是光照时长都比露天的要差,所以中庭园林绿化美化都选择应用较为耐阴的植物[2]。蕨类植物即具备耐阴的特点。我国尤其是西南地区蕨类资源丰富[3],但国内少有蕨类植物运用到中庭的造景。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30号教学楼的中庭。该中庭不同于人为景观设计的中庭[4],在2006年建成之后,为了保留中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庭内的植物任其自然演替而成。通过对该中庭的调查,分析中庭内的光照强度与野生蕨类植物分布情况,为野生蕨类植物在中庭的运用提供相应的依据。

1地点概况与调查方法

1.1地点概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30号教学楼的中庭,平面形式为核心式[5],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长38.0 m、42.8 m,面积1626.4 m2,由7层、每层高约4 m的建筑三面围合而成。为了保留物种多样性,中庭内的植物自然生长,少有人为干预。

1.2调查方法

1.2.1 光照强度调查方法

根据中庭的特征,连续设立4 m×6 m的标准样地(见图1)。于晴朗天气,使用照度计对各样地以及露天广场的光照度进行测量。

测量月份:夏秋两季中庭的光照强度具代表性,所以将测量的月份定在2015年11月初(秋季)及2016年7月中旬(夏季)。

测量时间段:10:00—10:30,12:30—13:00,16:30—17:00。算取3个时间段光照度的平均数,用于代表各月份的数据。

相对光照强度=样地光照强度/露天广场光照强度

1.2.2 群落调查方法

取样方式:根据中庭的特征,连续设立4 m×6 m,即24 m2的标准样地(见图1)。

样方调查内容:进行植物种类、群落及物种多样性的调查,记录灌木层、草本层植物的种类、高度和盖度。

物种多样性采用Gleason指数(Dg)测度[6]。

Dg=(S-1)/lnA

式中,S为物种数目,A为样地面积(m2)。

样方物种多样性:本文使用Gleason丰富度指数Dg,对中庭样方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度。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中庭的植物群落划分后,提取划分在同一类植物群落的样地物种丰富度,以平均值代表该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光照强度的分布

通过光照强度的测定,中庭内最强、最弱的光照强度分别占露天广场光照度的75%、25%,数据见表 1。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将相对光照强度分为5个等级,一级:25%~35%,二级:35%~45%,三级:45%~55%,四级:55%~65%,五级:65%~75%。绘制对应的光照强度平面分布图,见图1-A。由图可见,中庭的中部区域光照强度较强,东西两侧的角落光照强度较弱。

2.2群落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经过样方调查,中庭内主要的植物种类为蕨类植物,有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碗蕨(Dennstaedtia scabra)、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贯众(Cyrtomium fortunei)、蜈蚣草(Pteris vittata),以及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葎草(Humulus scandens)等其他植物。依据盖度、高度,判定各样地的优势种,采用样地分类法,对中庭的植物进行群落划分。

根据优势种、样地的垂直空间分布、植物组合等特点对中庭植物进行群落划分,查阅《中国植物志》等资料了解优势种的光照习性,结合各样地优势种的光照习性,将中庭内的植物群落划分成三大类:阴性喜光的蕨植物群,阴性耐阴的渐尖毛蕨植物群,喜阴的翠云草植物群。绘制植物群落分布图(见图1-B)。

划分群落后,结合光照强度以及物种丰富度对群落进行分析。植物群落的分布情况基本与光照强度的分布相对应,光照强度较强区域对应的植物群落是喜光的蕨植物群;两侧角落光照强度较弱对应的植物群落为喜阴的翠云草植物群;光照强度居中的区域是耐阴的渐尖毛蕨植物群落。

通过计算得到各个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并绘制出对应的平面分布图(见图1-C)。植物群落的特征见表2。

2.3蕨类植物的分布

依据样方调查的盖度,将几类蕨类植物进行统计概括,绘图表现其分布情况(见图2、图3)。蕨类植物的分布,结合光照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光照强度较强的区域,蕨等喜光的植物生长状况良好;耐阴植物如渐尖毛蕨等生长范围广,分布较为平均;翠云草等喜阴植物会生长在光照强度弱的区域或存活于高层植物之下。中庭内还有碗蕨、贯众、蜈蚣草3种蕨类植物,相对分布较少,在中庭内的生长分布没有明显规律。

3小结与讨论

3.1小结

本文采用样地分类法,从高度、盖度、植物组合等方面对西南大学30号教学楼中庭内的植物进行群落划分,再测定各群落的光照情况以及物种多样性,对中庭内蕨类植物的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庭的中部区域光照强度较强,东西两侧的角落光照强度较弱,对应光照强度较强区域的是相对喜光的蕨类植物,蕨为优势种的群落;光照强度较弱的区域,是相对喜阴的蕨类植物,翠云草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光照强度居中的区域,是相对耐阴的蕨类植物,渐尖毛蕨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

3.2讨论

中庭内的蕨类植物,通过此次调查的情况,可运用于其他中庭的造景当中。(1)蕨,高度通常在100 cm左右,喜欢光照较强的环境,可运用在中庭内光照强度较强的区域,作为地被层或是灌木层,与紫麻、接骨草、蜈蚣草、翠云草等植物组合成两层次的植物群落;(2)渐尖毛蕨,相对耐阴的蕨类植物,高度在70~80 cm,对光的适应性强,生长范围广,可成片种植在中庭内,作为背景植物,与皱叶狗尾草、碗蕨、贯众、酢酱草等组成三层次的植物群落;(3)翠云草,极为喜阴的蕨类植物,在光照强度弱的区域生长良好,适宜种植在树荫等阴暗处。翠云草在园林当中已有一定的运用[7]。

中庭内还有海金沙、葎草等藤本类植物,会干扰庭内其他植物的生长,需要人为进行处理,所以运用蕨类植物营造自然景观时,也需要注意清除不利于群落发展的杂草。

野生蕨类植物具有很高的园林价值,地域特色明显,生长力强,便于管理,同时养护等成本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高。本次的调查为野生蕨类植物的运用提供了相应的依据,对野生蕨类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与近期推行的生态建筑、生态城市相结合运用,实现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欢.中庭绿化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684.

[2]李莉,许芗斌.重庆地区乡土蕨类植物的园林造景应用[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6):87-93.

[3]廖嵘,潘远志.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中庭花园设计[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7(15):406-412.

[4]左冕,苏晶.中庭植物景观设计初探[J].环境艺术,2005(6):86-87.

[5]朱琳,徐峰.中庭作为气候缓冲区的生态设计初探[J].建筑设计研究,2007(9):108.

[6]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7]张旭乐,杨燕萍,黄建,等.蕨类植物翠云草栽培繁殖技术及园林应用价值[J].林木花卉,2009(6):201-202.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