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文的轮回——大目标思维下的课堂
2016-04-12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下十围小学曾定辉
文/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下十围小学 曾定辉
人与文的轮回——大目标思维下的课堂
文/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下十围小学曾定辉
“大目标”有别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更高层次的“教育目的”。下面以笔者的教学案例《慈母情深》备课及课堂生成谈谈如何以“大目标”统领课堂。
一、备课:大量阅读,学生定位
备课前的大量阅读与对学生的定位思考是笔者大目标确定的来源。大目标来源之一,备课时阅读大量本文作者梁晓声的作品。大目标来源之二,读到梁晓声《关于<慈母情深>》中一句话:“我想用文字,为自己的,也是我这一代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可见作者本身的写作目的也是在于塑造一代母亲的形象。由此,笔者确立了这节课的大目标:由人及文,在品词赏句过程中不断建构“母亲”这一形象;由文及己,想到自己的母亲,“我”的成长转化成学生的成长,学会“长大”。简而言之是两个词:学文、长大!
二、课堂生成:让学生学习、长大
在语文课堂上,理解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是课堂形式,“学会长大”是终极目的。
(一)由人及文,建构形象
师:课件出示:“我想用文字,为自己也为我这一代多数的母亲画一幅画——梁晓声”。在老师看来,与其说这是文字描绘的话,不如说是用文字拍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慈母情深》,你还想欣赏吗?欣赏文字的电影你一定有别样的收获。想着你的妈妈,读课题。……
由看电影这一话题入手就是关照到“人”的品性,这时的“人”是本真的“我”,还没有入文。而梁晓声小说语言特点恰恰是画面感强,一如文字电影,由此找到了“人”与“文”的切合点,整个课堂都以欣赏电影片断的形式行进,由人及文就显得顺畅而轻松。
(二)文中沉浸,角色体验
师:这是一组慢镜头,为的是让我们看清楚人的脸,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你的心看这一组慢镜头,真真切切地看:(师配乐范读)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妈——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闭眼听范读,目的就是让学生沉浸在文本建构的想象的母亲工作的形象,自然地扮演“儿子”的角色与教师交流母亲“瘦弱疲惫”的形象,而更能体会母亲的艰辛。这种形象体验不是老师说教的,而是自我建构的。可能这个环节过程中,有些学生也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的艰辛,也是为后面意识觉醒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由文及己,意识觉醒
品读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这组快镜头,我们看到了为了儿女生活读书,拼了老命工作的母亲。当我手心攥着带着母亲体温的钱的时候,我读懂了母亲,这哪里是钱,这分明是——
生:母亲的心血。
生:是爱子之心。
师:这一刻我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作家梁晓声说:一个孩子开始体恤父母了,那就意思味着他开始长大。(齐读)因此他用钱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让我们把这一个个境头连接起来,共同演绎这动人的电影,让我们跟作者一起长大。
……
师:相信你们多多少少懂了一点。闭上你的眼睛,搜寻你生活的电影,看到了你的母亲了吗?惠特曼说过:“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你的妈妈可能辛劳、忙碌、慈爱,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用上“我爱你”三个字。课后写在爱心卡片上,回家送给母亲。
深入文本世界是必要的,但不能无限地深入下去,还要觉醒,还要迁移。在深入文本跟着“我”的脚步经历成长的基础上,以“长大”为话题,把“我”和长大移到自己身上,“搜寻自己生活的电影”回归“本我”,懂得感受到自己母亲的形象,也像作者一样把对母亲的情感转化成文字,成为一种自觉表达。
综观全课,在这由人及文再由文及人的一进一出的轮回过程中,变化了的是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习得语言;丰富了作为“人”的情感世界;从“本我”向“大我”、“善我”的转变,开始懂得体谅自己的父母。而所有这些变化就是在“习文”、“长大”这个大目标统领下,在教师的导演下完成的。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