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016-04-12博罗县园洲中学李建国
文博罗县园洲中学 李建国
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文博罗县园洲中学李建国
在化学实验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生本”的理念?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破坏性”小实验,可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活动与探究,其中之一,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其中之二,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把少量高锰酸钾加入一支小试管,套上戴导管的单孔活塞,试管口向上,加热一会儿,试管底破裂了(有些固体试剂受热时,往往产生水蒸气,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接着,我用加热高锰酸钾收集氧气后,先熄灭酒精灯,后把导管移出水面。很快,试管就炸裂了(如先熄灭酒精灯,后把导管移出水面,水槽的水倒吸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这样的“破坏性”小实验,让学生产生好奇,提高兴趣。同时提醒学生,如果不按实验要求去做,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如浪费药品、破坏仪器等。
二、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我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分组实验。台上提供的仪器:锥形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单孔活塞、双孔活塞、水槽、酒精灯、铁架台、导管等。台上提供的药品: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等。实验前,教师讲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步骤,避免同学们盲目性。有些组按课本上的装置图约5分钟完成了实验。接着教师要求:按随时随用、随关随停,或易控制反应速率,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学生先讨论,再分工合作,尝试了多种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有些组成功了,学生们露出了高兴的笑容。有些组失败了,学生们露出不服气的样子,誓言一定要成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体验,得到了感悟,极大地激发对实验的兴趣。
三、趣味性实验,可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如做中和反应的实验,我在黑板上固定一张4A纸,先用清水(酚酞溶液)画一条鱼,接着喷另一种清水(澄清石灰水),纸上立刻显示一条红色的鱼,再接着喷另一种清水(稀醋酸),红色的鱼很快消失。同学们看完实验,觉得像一场“魔术”表演。同学们都想试试这个“魔术”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做化学实验的兴趣。
再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做一个“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议论纷纷,很想弄明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呢?”从而引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四、家庭小实验,可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如当我第一次向学生布置绪言课的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与课本第16页习题3(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合作为家庭作业时,学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第27页演示实验2-1的改进),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
五、多媒体演示实验,可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我在讲述分子和原子概念之前,先把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动画播放出来,然后逐步分解。当屏幕上氢分子和氯分子分裂后,各出现了两个更小的粒子,接着又有许多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分裂成许多的更小的粒子。这时我提出问题:“分裂成的微粒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引导学生思索:在化学变化中,一个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可以分裂成两个更小的粒子。而这两个粒子却不能再分下去。那么也就是说这些粒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从而得出结论:化学上把这种粒子叫做原子。紧接着继续播放动画:那些分裂的氢原子和氯原子又结合出新的氯化氢分子。我又提出问题:“在这一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了变化吗?氯化氢分子还有没有氢分子和氯分子的化学性质呢?”由此得出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理解分子和原子概念后,我再次重新回放动画,学生便能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轻而易举得出结论。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