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齐楚关系
2016-04-12魏龙
魏龙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3)
春秋时期的齐楚关系
魏龙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3)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各国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齐、楚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都曾为春秋五霸之一,深刻影响了春秋时期的局势,齐楚关系更是复杂多变,扑朔迷离,对于春秋时期的大国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齐楚关系进行一下探讨。
春秋;争霸;齐楚;关系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为动荡,同时也是精彩纷呈,社会激烈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及自身在争霸中能够取得有利的地位,不断进行着残酷而激烈的斗争。与此同时,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忽战忽和、明争暗斗、复杂多变,也是随着实力和利益的消长而不断变动。本文将循着春秋时期历史上的主要脉络探讨一下当时的齐楚关系。
第一、齐楚各自发展,皆成大国。在西周开国之初,周武王封开国功臣姜尚于东海之滨的齐国。当姜尚来到齐国时,齐国正处于“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1]的境地,姜太公采取“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2]的政策,发展经济,齐国方成大国,并且拥有了“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3]的特权。此后齐国在历代国君的经营下继续发展。到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通过内修国政,以发展鱼盐之利来发展经济,齐国逐渐强大起来。齐国先后灭掉郯、谭和遂,又征服了鲁国、宋国,最终在前679年的鄄地会盟上开始称霸。此后采用管仲的“尊王攘夷”的建议,借周天子的名义打击夷狄,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并以“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部可以无礼与燕”[4]为由,将燕庄公所入齐国之地划给燕国,齐国在诸侯中的威信于是大增。齐桓公联合宋曹两国,帮助邢国、卫国打败了狄人的南侵,替邢、卫两国重新修筑了城邑,可谓“邢迁如归,卫国忘亡”[5],这时齐国在中原诸侯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
就在齐桓公称霸时,南方的楚国也强盛起来。楚国王室芈姓之族,他们的始祖叫做祝融,曾做高辛氏的火正。祝融的后裔分为六支,“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6],最末的一支便是芈姓。芈姓的祖先叫做季连;季连的后裔有个叫做鬻熊的,做周文王的臣子,三传到熊绎,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7],熊绎是楚国的第一代国君。熊绎五传到熊渠,当周夷王时,兴兵伐庸和扬越,一直到鄂,“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楚国到熊渠的十一传孙武王熊通时,有了很大发展,楚武王灭权伐随,自称王号,开濮地,打败邓国、郧国、绞国,声势不可一世,成为“汉东霸主”。楚文王时,“凌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8],灭申国、邓国、息国,伐蔡。楚成王时,“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9],楚成为南方霸主。此时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中原。楚国在中原的发展必然触及齐国的霸主地位。
前678年,齐、宋、卫三国联合伐郑,楚国这时也来伐郑,一直打到栎的地方,这是齐楚两大国以郑国为冲突焦点的开始,此时齐楚两国才开始接触。可以说前678年以前,齐楚两国都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独自发展,互不干扰与联系,齐为东方大国,楚为南方大国。
第二、召陵之盟,开启齐楚关系大幕。前666年秋,楚令尹子元带兵伐郑,这时齐、鲁、宋等诸侯的兵来救郑国,楚兵看到此情形救连夜逃走了。在此次战役中,齐楚虽未直接接触,但实际上已处于对抗状态。这样楚国势力在中原的发展必然会损害齐国的利益,齐国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南方的楚国挑战自己的霸主地位,于是两者必会有冲突。为了维护齐国的霸主地位,同时也为了征服南方的楚国,齐桓公三十年春(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伐楚,楚成王派出使者来质问齐桓公,关于齐楚之间这次的对话,《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从上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齐国和楚国都不甘示弱,最后双方结盟。这说明此时齐楚两国的实力是相当的,这是春秋时期齐楚两大国唯一的一次直接交锋,也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又一次胜利,维护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和话语权,抑制了楚国向中原势力的发展。
此后在齐桓公时期,齐国与楚国又有过几次接触。齐桓公四十年(前646年),齐及诸侯起兵伐厉(楚的于国)以救徐,不得胜利,仍被楚国、徐国的兵在娄林的地方打败。前643年,齐国又与徐国征伐了楚的与国英氏。此时可以看出齐楚实际上处于对抗状态,齐国处于劣势。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齐桓公虽有“召陵之盟”,齐楚两国是处于对抗状态的。
第三、齐楚之间结盟与对抗并存。齐国在齐桓公以后,齐楚关系时战时和,这主要受齐鲁关系、晋楚争霸和吴楚争霸的影响。
1、齐楚受齐鲁关系影响处于对抗状态。
前633年,鲁国引楚兵伐齐,夺取了齐国的谷邑(在今山东东阿),“置齐桓公子雍焉”[10],叫易牙辅佐他,作鲁国的援助,有楚大夫申公叔带兵驻守。桓公七子奔楚,楚国全部给予他们上大夫的待遇。在这里齐楚是处于对抗状态的。前591年,晋卫联合攻齐,“至于阳谷,齐侯会晋侯盟于缯”[11],迫使齐与晋结盟。鲁国受齐国侵略,见晋齐结盟,报不成仇,“如楚乞师,欲以伐齐”[12]。此时恰巧楚庄王去世,楚兵不能出师,鲁国又与晋联结。齐国怀恨鲁国,反又与楚国相连,想用楚兵伐鲁抗晋。然而这却引起晋、鲁两国在赤棘的结盟。齐鲁因边界纠纷结成世仇。前593年,齐联合楚国进攻与晋结盟的鲁国,还打败了助鲁的卫国军队。晋齐鞌之战,齐战败,此时楚齐结成一党,楚见齐国大败,便起倾国之师联合了郑、蔡、许等国的兵,侵伐卫、鲁,替齐国报仇。鲁、卫敌不过他们,与楚讲和。楚国邀集齐、秦、鲁、宋、为、郑、陈、蔡、许、曹等诸国同盟于蜀,这是自春秋以来参加国数最多的一次大盟会。在鞌之战和蜀之盟会中,齐楚是属于一个阵营的,齐楚处于结盟的状态。从这里看出齐楚关系受齐鲁关系的影响。
2、齐楚关系在晋楚争霸中时战时和
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齐国也是积极参与其中,并间接的和楚国发生联系,也是偶尔有战争接触。前632年,晋齐两国在敛盂的地方结盟,晋楚城濮之战,“宋公、齐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13],晋楚城濮之战中,齐国是属于晋国阵营,齐楚处于对抗状态。前595年,楚庄王想联结齐国以抗晋,派大夫申舟到齐国去行聘,经过宋国,被宋人杀死。在这里楚国想与齐国结盟共同对抗晋国。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楚国战败。《左传·成公十八年》记载:“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元华、邾人会于沙随。”可见齐、鲁、卫都出来做晋国的援应,晋齐处于一个阵营,齐楚仍然处于对抗状态。前549年,齐侯(齐庄公)因为曾讨伐晋国,害怕晋国的报复,所以“将欲见楚子,楚子使薳启彊如齐聘,且请期”[14]。两国互派使臣来往,齐国向楚乞兵抗晋。在这里齐楚也是处于一个阵营,齐楚共同联合抗晋。506年,晋国邀合齐、鲁、宋、卫、郑、陈、蔡、许、曹、莒、邾、腾、薛、杞、顿、胡、小邾等十七国会于召陵,打算讨楚,后由于晋臣荀寅向蔡侯索取贿赂不得,向范献子进言作罢。这次召陵之会,晋齐属于同一个阵营,齐国对楚国表现出了对抗的态度。
从以上可以看出晋楚争霸的过程中,齐国时而与楚国联合,对抗晋国;时而联合晋国,与楚国对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3、齐楚关系在吴楚争霸中处于对抗状态
在春秋后期的吴楚争霸中,齐国是支持吴国的。前568年,吴国想与晋联合,共同对抗楚国,派使者聘,请与诸侯结好。晋国先派鲁、卫两国和吴会合,即“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15]。后晋国又邀合齐、鲁、宋、卫、郑、陈、曹、莒、邾、腾、薛等国与吴会盟于戚地,即戚地会盟。戚地会盟中,齐楚间接上处于对抗状态。
齐楚关系演变的原因,从齐楚关系演变过程来看,齐楚关系主要受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及齐楚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1、国家利益是齐楚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各个各诸侯国都在为了争得土地和人口而不断发生战争,齐楚两国也不例外。早在召陵之盟之前,齐楚两国都在为了争得土地和人口而不断对外进行战争,已经分别发展为东方和南方的大国。无论是召陵之盟时的齐楚结盟还是齐桓公以后齐楚的时战时和无不受国家利益的影响。例如召陵之盟后,齐桓公四十年(前646年),齐及诸侯起兵伐厉(楚的于国)以救徐,不得胜利,仍被楚国、徐国的兵在娄林的地方打败。前643年,齐国又与徐国征伐了楚的与国英氏。此时可以看出齐楚虽有“召陵之盟”,但由于具体的国家利益关系,齐楚两国也存在着对抗状态。在晋楚争霸中,齐楚两国时战时和也是和当时齐国在诸侯争霸中具体的利益关系息息相关。
2、华夏民族的意识是影响齐楚关系的重要因素
齐国是周王朝的首封之国,周王室与齐国姜氏长期联姻,齐国把自己视为华夏民族的重要一员。无论齐桓公打击狄人时采纳管仲的“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的政策《左传·闵公元年》[16],还是齐桓公带领诸侯国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与楚进行“召陵之盟”,齐国都把自己视为华夏民族的重要一员,把北方的狄人和南方的楚人视为蛮夷之人。后来晋楚争霸、吴楚争霸中齐国依附晋国,这也和晋国同周王室同属姬姓有关,把自己与晋国、周王室同属于华夏民族阵营。对于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历史上有着诸多评价。《春秋公羊传》中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孔子称赞管子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7],朱熹亦称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18],顾炎武更称其“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19]。”童书业在《春秋史》中对齐桓公的霸业有这样的论述“倘使没有齐桓公的创霸,那时晋国未强,中原没有大国支撑,周室固然不能免于灭亡,就是中原地区,也一定被夷族践踏了。所以后来的孔夫子便说:“管仲辅佐齐桓公,做了诸侯的霸主,一匡(正)天下。要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头散发,衣襟开向左边,成为蛮族统治下的人民了!’即此可见齐桓公与管仲对于保存中原种族和文化的伟大功绩。”所以齐国与楚国之间的对抗有着团结诸夏,对抗夷狄的作用。
3、齐、楚关系与齐、楚改革
春秋时期,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地相互争战,争夺土地和人口,实力取代了血缘亲戚关系,成为决定各诸侯国地位和制约各诸侯国关系的基础。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已是必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展开剧烈的兼并战争,共同供卫王室的局面被大国间互相争霸所取代。争霸是各诸侯国实力的较量,谁能抓住有利时机,依据本国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自己实力,谁就拥有号令群雄的资本。郑庄公凭借“狭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采用了“远交(交齐、鲁)近攻(攻宋、卫)”的政策,精心经营,其国际地位蒸蒸日上,庄公末年,几乎成为春秋初期的伯主,史称小霸,最终因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就草草收场。[20]晋、楚、秦都在忙于加快发展自己的实力,无暇加入中原诸国争霸战争,鲁、宋、卫等过又故步自封,不思改革,周初分封形成的诸侯林立的局面尚没打破。周天子虽然有一定地位,但已是名存实亡,已无力控制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内部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是独自发展自身实力的大好机遇,齐桓公抓住了这个机遇,并一举取得了成功。
齐桓公改革,打破了西周以来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度,采用任人唯贤的政策,任用管仲等一大批贤能之士作为改革的助手。内政上,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叁其国而伍其鄙”《国语·齐语》,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建立了完整齐全的统治机构,加强了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军事上,“作内政而寄军令”《国语·齐语》,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建立起强大的军队。财政上,赋税实行“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为促进商业的发展,“关市几而不征”《国语·齐语》。外交上,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赢得了绝大多数中原诸侯的支持。
齐桓公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并国三十,启地千里”《韩非子·有度》,“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齐太公世家》,成为春秋时期最早也是成就最大的霸主。齐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征战,获得大量的财富和资源,实力急剧膨胀,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齐国的霸业虽然随着齐桓公的死去而衰落,但其实力和影响依然还存在。整个春秋时期,齐国在诸国争霸中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大国争霸相互争取的对象,很少受到别国的奴役和掠夺,能够相对稳定的继续发展,在齐、楚关系中,既有对抗又有合作,这与齐桓公改革成功形成的强大国力是分不开的。
春秋初年,楚国处于南方蛮夷之地,实力并不强,弱于齐国,同时楚国在南方忙于自身的发展,无暇顾及中原诸国的争霸战争。就在齐桓公改革时,楚成王也在楚国进行了响应的改革。楚成王任用令尹子文为相进行改革,子文三任令尹,“自毁其家,以纾国难”,孔子誉为“忠”,不徇私情,对楚国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贡献,以至楚成王时期,楚国成为南方霸主,能够北上与齐国争锋,并且后来居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是与楚成王、令尹子文的改革分不开的。特别是后来楚庄王时期,任用孙叔敖为相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孙叔敖主张“施教导民”《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取得了“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的效果。社会经济上,采用“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于是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治水方面,针对当时淮河以南多洪涝灾害的情况,孙叔敖亲自带领人员勘测水源,征集民力,疏沟开渠,修建了后来闻名于世的芍陂,为繁荣楚国经济和屯田积谷济军,起到了重要作用。军事上,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的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正是孙叔敖改革的一些列措施,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继齐桓公之后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齐、楚关系中,楚国与齐国能够争锋对抗及合作,与楚成王改革、楚庄王改革分不开的。
综观整个春秋时期,齐、楚关系并不固定,时而对抗,时而合作。在前678年以前,齐楚两国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独自发展,互不干扰。在齐桓公时期,齐楚两国基本上处于对抗状态。在齐桓公以后,齐楚两国的关系时而对抗,时而联合,齐楚两国之间的这种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并不固定的关系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齐楚文化的交融及华夏文化的扩大,影响了当时的诸侯争霸的形势,对后来战国时期的齐楚关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3][4](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2013.07.01.
[5](东周)左丘明著.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左传·闵公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4.07.
[6][7][8][9](汉)司马迁著.《史记·楚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2013.07.01.
[10](汉)司马迁著.《史记·齐太公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2013.07.01.
[11][12](东周)左丘明著.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左传·宣公十八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4.07.
[13](汉)司马迁著.《史记·晋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2013.07.01.
[14](东周)左丘明著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4.07.
[15](东周)左丘明著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左传·襄公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4.07.
[16](东周)左丘明著 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左传·闵公元年》[M].北京:中华书局,2014.07.
[1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
[18](明)邱睿撰.金毓黼著.《大学衍义补·卷一四四——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4.07.
[19](明)顾炎武著.《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6.
[20]童书业著.《春秋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01.
Neat and smart relation shipduring ehe spring and aulumn Period
WEI Long
(Shan dong noron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3)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vassal states were contending for hegemony. While they were going on struggle,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ies is perplexing. Qi, Chu was important vassal stat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have on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five bully , they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ituat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Qi and Chu relationship is complex and changeable,whose relation is complicated and confusing,have significant important on the relations among big powers and the societ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into this relation between Qi and Chu .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craft neat and smart
K0
A
2095-7327(2016)-03-0135-05
魏龙(1988-),男,山东平邑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中国史硕士研究生。
冯惟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