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音乐:解析鲍勃·迪伦的民谣诗意表达
2016-04-12赵萍萍
赵萍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
诗化音乐:解析鲍勃·迪伦的民谣诗意表达
赵萍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1)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鲍勃·迪伦(Bob Dylan)已经成为影响美国文化社会的重要人物之一。2016年10月,瑞典学院公布鲍勃·迪伦成为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价其“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作了新的诗意表达”,一时间,“音乐与诗歌”、“音乐与文学”成为当下最为热议的话题。通过研究鲍勃·迪伦的歌曲意境及创作表达,探讨诗歌与音乐之间的渊源关系。
鲍勃·迪伦(Bob Dylan);音乐;诗歌;文化社会
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是一种基于简洁美感意义之上的文字表达,最早源于上古时代人类的宗教信仰、口述文学、神话传说、古典戏曲及古书经典等,是诗人对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等不同形态的情感反映。不少语言学研究表明,诗歌最早就是用吟唱的方式表达的,诗歌在久远之前便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被诺奖评审称之为堪比荷马的“最伟大的在世诗人”,[1]鲍勃·迪伦(Bob Dylan)成为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流行乐歌手,消息一经公布便引起世界一片哗然,有人质疑诺奖标准难以捉摸,有人却赞赏鲍勃·迪伦(Bob Dylan)实至名归,但无论如何,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美国“民谣教父”的迪伦对美国流行音乐乃至美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在鲍勃·迪伦(Bob Dylan)获奖背后,一方面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边界拓宽,诗歌与音乐的联接再次得到世界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诺奖评审对鲍勃·迪伦(Bob Dylan)的作词给予“诗意”的评价,肯定了其对美国社会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鲍勃·迪伦(Bob Dylan)的“由歌而诗”
“到底是音乐人还是诗人?”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鲍勃·迪伦(Bob Dylan)常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但他的答案却是很坚定:“我是诗人,我知道。”(“I am a poet, I know it.”),迪伦(Bob Dylan)自称更像是生活在60年代的游吟诗人。[2]
自1961年,迪伦(Bob Dylan)发布了他个人首张专辑《Bob Dylan》以来,五十余载的过往变迁中,他的词曲创作大多涵盖了政治、社会、民主、宗教、情感等诸多方面,表现方式也结合了美国传统民谣中的诸多原素,但相比之下,其最大的贡献还是在于他的作词创作。 不少“迪伦学”研究者表示,迪伦的作词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不论从文体表现形式还是语言内容,不仅具有诗意的美感,也体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如迪伦的代表作《风中飘扬》(Blowinginthewind)中写道“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见穹苍。”(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没有人是完全自由的,即使是鸟儿,也有天空的约束。”(No one is free, even the birds are chained to the sky.)[3]如此,在诸多创作中,迪伦所体现出的词意美感有着很强的文学表现力。可以说,歌词的创作是迪伦作品当中最为核心的元素。除了以诗意的方式表达和创作歌曲之外, 鲍勃·迪伦(Bob Dylan )也出版过几本书籍,如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出版了散文集《狼蛛》(Tarantula),此外,在2004年,迪伦出版了他的自传第一卷《编年体:第一卷》或《摇滚记》(Chronicles:VolumeOne)。此外还有一些以他的创作歌曲改编整理而成的六本书册。
事实上,鲍勃·迪伦(Bob Dylan)不仅是美国流行音乐的教父,他在文学界的地位也不容忽视。本届诺贝尔文学奖评审甚至将迪伦的创作与著名的古希腊游吟诗人荷马及莎孚相的作品相提并论。学术界和诗歌界对于迪伦作品的研究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不少学者认为鲍勃·迪伦(Bob Dylan)的作品有着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并推崇他为美国继华莱士和罗伯特之后最伟大的诗人。文学评论家、前任牛津大学教授里克斯在《迪伦的原罪观》(Dylan’sVisionsofSin)中称迪伦是:“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肯定迪伦词曲创作的诗歌表达形式,且将迪伦与济慈(Keats)、特尼苏(Tennyson)等人进行比较。 哈佛大学古典学教授理查德·托马斯(Richard F. Thomas)早在2004年就鲍勃·迪伦的创作开设了新生讨论课“Dylan”,“将艺术家不仅置于过去半个世纪的流行音乐情景中,也要将他置于古典派诗人维吉尔(Virgil)和 荷马(Homer)的传统里。”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大学教授威廉·阿克坦诺(William Arctander O’ Brien)也曾在2009年开设有关鲍勃·迪伦的作品研究课程,分析“鲍勃迪伦作品的历史、政治、经济、美学和文化意义”。[4]波士顿大学的凯文·伯伦特(Kevin·Barents)也对鲍勃·迪伦的作品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和分析诗歌结构以及韵律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前英国桂冕诗人安德鲁·默森(Andrew Motion)也曾经建议将鲍勃·迪伦的作品作为教程推广到各个学校。在诸多研究的推动之下,“迪伦学”已经成为学界的“新领域”,并且正在不断扩展。
二、曲词中的“诗意表达”
鲍勃·迪伦(Bob Dylan)的作品是将音乐与文学结合在一起,通过曲词表意的方式表达其对生活的哲学态度。鲍勃·迪伦(Bob Dylan)大多数作品仍来自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其中不少作品被称之为反叛民谣,他本人也是反叛文化的代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迪伦(Bob Dylan)就开始了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不停休”(Never Ending Tour)演唱会,以每年上百场的演出在全世界范围内歌唱。自60年代,鲍勃·迪伦(Bob Dylan)从传统的民谣音乐跨界到摇滚乐,他用诗意的曲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著名披头士就曾在公开场合表明,他们在歌曲创作上受到鲍勃·迪伦(Bob Dylan)极大的影响。有人曾经评价鲍勃·迪伦(Bob Dylan )的作品,他的歌中“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呼吸都有含义”,他的表达精炼,“表达中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甚至有不少流行音乐评论家戏称鲍勃·迪伦(Bob Dylan)是“三流的唱功,二流的作曲,一流的作词。”由此可见,在鲍勃·迪伦(Bob Dylan)的音乐创作中,他所著之词就是作品的灵魂。诺贝尔文学奖评价他的作品是“在美国民谣传统中创作了新的诗意表达”。[5]美国著名的《滚石》杂志也就他作品中的诗意表达做了极其深入的剖析。
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鲍勃·迪伦(Bob Dylan)的代表作品,来探究他在曲词表达中的诗意展现。
(一)风中飘扬(BlowingintheWind)
Blowinginthewind是鲍勃·迪伦的成名作之一,也被认为是美国民谣史上重要力作,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曲中文翻译为《风中飘扬》或《答案在随风飘荡》,也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Blowinginthewind在 1963年获得美国音乐排行榜的亚军,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正是越南战争期间的美国,1957年,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军队输送大量的战士前往前线,然而无论在人力和战资方面,均损失惨重,由此,美国社会掀起“反战”热潮,迪伦就在这一时期,写下了这首歌曲,歌曲就“真正的男子汉”、“战争与和平”、“自由”、“死亡”等主题,抒发作者的反战思想,抗议用暴力的方式解决争端,希望和平和自由,但是争取和平和自由的声音似乎无人可听,因此他说“答案在风中飘荡”(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这是迪伦“抗议民谣”中的经典之作,后来广为传唱,在电影《阿甘正传》中这首歌作为插曲,也被世人广为得知。歌曲娓娓道来,却表达着极深刻的主题——生命和战争。“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 (要有多少次子弹掠过/才能会终止战争/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二)每一粒沙子(EveryGrainofSand)
在《滚石》杂志推荐的有关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最伟大的经典歌曲中,这首歌名列其中,EveryGrainofSand出自专辑ShotofLove(1981年)。这首歌表达了鲍勃·迪伦的宗教情怀,他称这首歌是“自然而然”地来到他的身边,这首歌也是迪伦作为重生教徒之后,在所有敬拜歌曲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首。这首歌也是乔布斯生前最喜欢的歌曲,乔布斯在其自传中对迪伦音乐也有所描述,可见迪伦对他的影响。
(三)像一块滚石(LikeaRollingStone)
在《滚石》杂志推荐的曲目当中,像一块滚石(LikeaRollingStone)名列排行第一。事实上,不止是《滚石》,在诸多乐评当中,这首歌都是当之无愧的榜首。LikeaRollingStone发行于1965年,以反叛的形式出现,确定了鲍勃·迪伦在摇滚乐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三、小结
在鲍勃·迪伦(Bob Dylan )的创作生涯中,他用音乐诠释了对于生命的态度,在曲词表达中包涵这深刻的哲理和寓意。诗歌与音乐一体,将迪伦对生命和信仰的感悟以极致的美感表现出来。此次诺贝尔委员会将文学奖颁给迪伦,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义了诗歌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也让人们对于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和定位。
[1] 腾继萌.论鲍勃·迪伦的创作[J].外国文学,1996(2):36-46.
[2] 胡星灿.论鲍勃·迪伦的创作转向[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16.
[3] 杨丛梅,李 悦.对鲍勃·迪伦音乐文化符号的解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5):30-33.
[4] 刘小钰.音乐在风中飘荡——歌者鲍勃·迪伦[J].校园歌声,2011(6):26-28.
[5] 袁 越.鲍勃·迪伦的传奇人生[J].中国报道,2011(4):18-22.
[责任编辑 范 藻]
Poetic Music: Poetic Expression of Bob Dylan′s Ballads
ZHAO Pingping
(News Institute of Sichuan Social Sciences Academy, Chengdu Sichuan 610071, China)
From the 1960s to the present time, Bob Dylan has developed into one of celebrities who are influencing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In October, 2016, Nobel Committee in Sweden announced him the new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because he has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 in his musics. Swiftly, “music and poem” and “music and literature has become the hot topic. The study of his music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echniques can find the long relation between poem and music.
Bob Dylan;music; poem; culture and society
2016-08-24
赵萍萍(1982—),女,山东日照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学与新媒体研究。
I106.2
A
1674-5248(2016)06-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