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长征精神内涵及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

2016-04-12郑丽天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中华民族

郑丽天

(达州市党史研究室编研科,四川达州635000)



试论长征精神内涵及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

郑丽天

(达州市党史研究室编研科,四川达州635000)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长征精神的形成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它传承着“爱国”的民族情怀,秉承着民族的“人文”精神,彰显着“自强”的民族性格,延续着“和合”的民族理念,崇尚着“正义”的价值追求。探究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有助于彰现长征精神所具有的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从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

长征精神;内涵;中华文化基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被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关乎着现代中国光明与黑暗前途的生死搏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低潮和挫折走向高潮和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雄浑悲壮的英雄史诗。八十年来,为什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及其长征精神能在世界上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圣火,答案是:长征精神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理想信念,展示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革命风范,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解读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从不同的革命根据地出发,纵横全国15个省,跨越千山万水,历经自然环境、顽强意志、摆脱绝境、战略战术等各种考验,最终实现红军主力大会师的伟大胜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罕见的”。[1]这次伟大的长征是有别于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远征安息、拿破仑远征埃及等西方国家和民族所进行的掠夺性、破坏性、失败的远征,它是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正义的远征。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23日军团以上领导干部大会上对长征的论述:“我们完成了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他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可以说,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民军队不竭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典范。其精神内涵是丰富而广博的,概括起来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国爱党、忠诚忠贞的坚定信念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广大红军将士在恶劣自然环境下既展示出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在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展现出摆脱困境、转危为安的战略智慧,在与党内的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中及时拨正革命前进的航向。广大红军将士之所以勇往直前、英勇奋战,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千难险阻,取得空前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对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充满信心,对中华民族的崛起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并将这份信念转化成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和英勇顽强的革命行动。

(二)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使命担当

20世纪30年代,正值中华民族面临亡国亡种的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民族和历史使命,“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1]率先高举抗日救国大旗,以长征的胜利推动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广大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牢记劳苦大众的疾苦和诉求,把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勇行动,展现出他们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使命和历史责任的担当。

(三)百折不挠、勇于挑战的顽强意志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曾经的苦难辉煌。三个方面军加上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先后跨越了中国15个省,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超过了许多欧洲国家国土面积的总和,征服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数座山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面积几乎与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3]长征途中,将士们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正是在这种忍饥挨饿、出生入死的千锤百炼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严明纪律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自然界的无数艰险,使红军长征成为人类记录史上的第一次。

(四)实事求是、排难创新的开拓精神

长征的胜利从理论上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长征途中,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洞察中国革命和国际形势的实际,正确研判中国社会和国际局势各种复杂矛盾,就红军的政治使命和军事任务,以及加强红军建设、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而又切实可行的见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长征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应有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红军长征途中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如果一味地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是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革命成功的,只有从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挽救红军、挽救党,挽救中国革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五)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的豁达品格

一、二、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十五军在内的主力红军长征出发时,总人数有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人,长征结束时仅剩5.7万人。2.5万里仅仅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各路红军长征总路程约6.5万里。“红军将士时常处在数倍于己的敌军追击堵截中,平均3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战斗,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3]尽管红军将士每天面对饥饿、伤病、寒冷和死亡的威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和围追堵截,但仍然表现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无畏态度和豁达品格,使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成为人类历史上不畏艰险远征之典范。

(六)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

工农红军虽来自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却是他们殊途同归的追求,无论他们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无文化的农民,他们把推翻旧中国的剥削和压迫、建立无产阶级的新政权作为共同的社会理想。领导工农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以无比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从事着中国历史前所未有的伟大革命,即使身处绝境,牺牲巨大,依然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中,无论是革命领袖,还是各级指挥员,乃至广大的普通红军士兵,官兵上下一心,言行一致,拥有这为伟大理想献身万丈豪情,并付诸于为革命理想赴汤蹈火的果敢行为,他们愿意为正义事业奉献鲜血和生命。

(七)纪律严明、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

纪律是行动的保障。广大红军将士自觉视遵守纪律为生命,令行禁止,不侵占民宅民财,不强拉民夫,买卖公平、救死扶伤,沿途帮助人民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用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劳苦大众的信任和爱戴。在经过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真心交朋友,留下了“彝海结盟”的动人佳话。虽然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和面临的危机不同,但都自觉服从党中央大局,相互配合,无私奉献,使各路红军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即使在张国焘公然与党中央对抗、妄图分裂党和红军的危急关头,红军将士特别是四方面军广大官兵,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正确路线,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展开了坚决斗争,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正是红军将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帮互助,把战友当做亲人,把部队当做自己的家,凝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集体,使革命最终走向胜利。

(八)自强不息、不胜不休的民族自信

红军长征使战士们经历和承受了罕见的艰难险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的那样“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开动每人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2]在没有立脚之地和喘息之机的敌占区和雪山草地穿梭转移,时常缺衣少食、弹药匮乏、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红军献出生命。在物资供应和生命安全毫无保证的环境下,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座座高山,跨过条条江河,穿越茫茫沼泽,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堵,直到战斗的最后胜利。经过长征,红军将士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越战越勇;红军队伍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更加壮大、更有凝聚力;战士们意志不但没有消磨,反而得到了磨砺和锻炼。

二、长征精神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

长征精神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红军将士艰苦卓绝的斗争和顽强不屈的毅力磨砺而成的精神品质。伟大的长征精神的特质厚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它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升华。

(一)长征精神传承着“爱国”的民族情怀

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表现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和自尊自信的民族气节。[4]447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从来就有对祖国壮丽河山、对祖国悠久历史、对劳苦大众的热爱之情,对社会、对国家、对天下大事的忧患之心。他们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激发起执着的效国之行,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民族的生存意识和生活智慧。孟子自信地说“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咏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历代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激励着亿万华夏子孙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精神,使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在广大红军将士的思想认识和斗争实践中得到了最大体现。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卓越领导人,把民族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转化为刚健乐观的精神和胸怀天下的大志,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红军拨正了中国革命航向,取得长征最后胜利。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由一群有志的中国青年完成的,他们当中红军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到40%。[3]这支年轻的红军队伍,在困难和利益面前威武不屈、利害不移,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其英勇顽强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堪称举世无双。这支有志的革命队伍,为国家、为民族、为民生而立命,让中国革命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向世界证明了独立自主的决心和实力,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铁骨铮铮的红军形象。

(二)长征精神秉承着民族的“人文”精神

人为天下贵的价值观和民为邦本的主体民力观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核心。在人的地位上,古人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 (《论衡·别通》),强调天地间所有的生命中人类是最宝贵的。孔子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与人尊严的关怀。老子认为,道“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老子·六十四章》),启示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掌握自然法则,能动地利用天地自然改造世界万物。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旬子·王制》),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民众的力量。明代王廷相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承认人在宇宙中能够顺应自然、依靠人自身力量去战胜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最终归结到保民、爱民、重民、富民等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在推动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传统的人文思想,强调自己所有的奋斗都是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对此,毛泽东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5]他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15]2他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党的宗旨、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方针政策无不体现着“民为邦本”的深厚的民本思想。艰苦卓绝的长征本质,就是追求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追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的翻身和解放。正是因为共产党的理想宗旨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实践、不断深入人心,红军将士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不胜不休,中国劳苦大众才铁了心地跟着共产党走。

(三)长征精神彰显着“自强”的民族性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自强不息,强调自我奋发、勇敢顽强、不断进取,这其中包含着弃旧图新、穷则思变、奋发开拓、不甘受困、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力求转败为胜等含义。[4]192古代智者认为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日月星辰轮换出落、永不停息,有理想的人应该效法“天”的刚健,自我奋发、努力向上、不断进取、永不懈怠,因此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认为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担得起大任,因此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中华民族正是不畏艰难、奋发向上、自立自强,以“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决心开发了广袤的国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仁人志士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永不停顿的人生态度,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为改变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无数热血男儿寻求救国图强的出路,魏源提出“薪胆生涯剧苦辛,莫忧孱弱莫忧贫”(魏源《无尽庵遗集·感事》),邹容在《革命军》中大呼“天下事不兴则亡,不进则退,不自立则自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清楚地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国运衰弱现实,认识到必须自立自强才能改变落后的道理,在革命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和最危急的关头从不低头屈服,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在长征途中,我们党虽然也犯过“左”和“右”的错误,给革命带来了严重的挫折,但顽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纠错的勇气和自觉,使我们党领导的红军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题,闯过一道又一道险关,及时挽救了革命的危亡、民族的危亡和国家的危亡。

(四)长征精神延续着“和合”的民族理念

中华民族一贯重视“和合”的价值,大力倡导和推进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国人中养成了和平、和谐、有序的民族性格。先秦思想家主张“泛爱众”,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和”的精神里,强调的是和平、和谐、有序和不紊乱,倡导“大一统”思想,主张“和而不同”,追求“天下为公”的贤人政治,形成“博施济众”的仁爱社会,建立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王国。“天下为公”、大同社会成为中华民族有志之士的理想追求,成为引领英雄豪杰不断追求的目标。

长征途中,战士们总是把生存的希望留给战友,把获得的食物、衣被留给伤病员和年长以及年幼的战友,在牺牲之前也不忘把身上的衣服和食物留给后边的战友,这种在极端条件下为他人着想、互助友爱的精神,是世界任何军队中少有的。长征沿途,老百姓被红军战士的言行所感染,自觉将物资、甚至种粮无私奉献出来,为红军站岗放哨、传递信息,积极参军参战、建立革命根据地,这种军民共建的团结与和谐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在领导集体中,我们党自觉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作风,纠正道路与战略决策中的失误,妥善处理内部分裂,及时确定了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长征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仁政”追求,展示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党内团结的“和合”力量,同时表明中国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切实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坚定决心,使传统的“和合”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培育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自信

当代中国的富强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革命成果的受益者,我们应该用革命精神激发起爱国情怀、承担起民族兴盛的责任。当前,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越是困难时期我们越要胸怀国家和民族、越要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越要发扬革命精神。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长期封锁、打压、孤立和围堵,我们坚信“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8]我们可以像毛泽东同志一样,浩气凛然地说:“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6]496我们应该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掷地铿锵地说“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9]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对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充满自信,要有克服千难万阻的决心,要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能力,拿出中国人应有的志气、士气和骨气,独立自主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二)弘扬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成功。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弘扬民族的人文精神十分必要。首先,要在全民族中形成尊重人的价值,特别要尊重人才的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科学技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资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但我们精神文明建设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更加迷茫。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使全体大众在人的内在素养得到提炼和升华,从而铸就更加高尚的灵魂,提升全民族精神文明的整体水平。

(三)培育进取意识,增强创业本领

改革开放增强了我们的国力,也壮大了国威,离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越来越近。越是接近梦想,我们越要树立进取意识,越不能沾沾自喜、停止不前。我们要积极培育全民的奋斗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的品格。我们要培育大众创业的精神,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理念,要弘扬自立精神,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品质。只有依靠自己、奋发进取,才能克服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只有练就过硬的自身本领,才能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不会受制于人,真正实现改革的全面开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四)继承“和合”思想,凝聚民族力量

几千年来,“和合”思想深深烙在中华民族子孙的思想意识中,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当前,在国际矛盾激烈斗争、国际秩序动荡的新形势下,如何既捍卫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又避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仍然需要“和”的大智慧。在国内,当改革已不可逆转、而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赢得百姓持久信任、获得长久执政的合法性,也需要“和”的价值支撑。同样,在党内,如何做到既发扬民主又集中统一,还团结一致、心情舒畅,仍然需要运用“和”的理念。因此,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继承“和合”思想,使全民族形成强大凝聚力,把中国人民牢固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长征精神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是广博而无尽的,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和军民的团结永远是中华民族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更加牢记红军长征的苦难辉煌,读懂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明白信念和理想的强大力量,感知生命在历经苦难与艰险后的坚韧和自信,懂得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命运、国家兴衰的人生价值。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始终占领精神高地,让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焕发光彩,让中华民族顽强、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顾长征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纪念长征胜利、弘扬长征精神,是为了以“不忘初心”的明镜映照“继续前进”的道路,以“不忘初心”的古事指明“继续前进”的目标。为民族兴盛、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事业就是正义的事业,为正义事业而激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从长征中,我们找到中国的发展根基,从古事中,我们寻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红军长征展示了正义的力量,孕育了革命的胜利,传递了希望的火光。长征精神催人奋进,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1]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06-10-23].http://www.gov.cn/ldhd/2006-10/23/content_420266.htm.

[2] 石仲泉.长征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405.

[3] 戴 旭.一个民族的心灵圣火——关于长征精神的解读[EB/OL].[2015-09-17].http://www.haijiangzx.com/2015/0917/255734.shtml.

[4] 任 民.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9.

[责任编辑 范 藻]

On the Connat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Gene of Long March Spirit

ZHENG Tianli

(CPC′s History Study Office of Dazhou City,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The great Long March spirit is a best embodiment of Chinese spirit and the result of CPC’s wisdom and power. The Long March spirit is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good genes, namesly, patriotism, humanism, self-improvement, harmony and justice. The researches on its rich connotation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Genes embodied in it help to find out its significances and values at the present time and to consolidate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Long March spirit; connotation; Chinese culture gene

2016-05-20

郑丽天(1975—),女,四川达州人。主要从事中共达州史研究。

K264.4

A

1674-5248(2016)06-0019-06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中华民族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