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田野调研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2016-04-12张西昌
张西昌
民艺田野调研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张西昌
田野调研属于实践性教学,它是理论学习的良好补充。尤其对于文献载录荒疏的民间艺术而言,通过田野调研的方式对其进行认知和研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以及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传承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的是艺术院校民间艺术田野调研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问题。
民间艺术 田野调研 教学设计 学科建设
田野调研是民间艺术教学和研究的重要路径,它不仅是搜集学科内容的一种必要手段,更是塑造研究者和受教者研究方法和情怀的有效方式。美国人类学家保罗·拉比诺在他的名作《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中开篇即说:“田野作业曾经是、现在仍然是界定人类学这一学科的标志。或者更准确地说,做田野作业在21世纪仍然是成为一个人类学家的必要条件。”①人类学作为极重田野调研的现代学科,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教学和研究提供了科学求实的方法论支撑。
田野调研属于经验学科,虽然离不开理论教学的指导,但实践性更为重要。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民间美术、工艺美术、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间艺术学科的交互与发展,田野调研的重要性愈发凸现出来,但是作为民间艺术认知的关键环节——田野调研教学却一直未能有效展开。由于笔者多年来从事本科生论文写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下乡调研等课程,故而依据教学实践的心得,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陋见。
田野调研教学的功能指向
对于本科生而言,田野调研教学自然也有双重目的,一是搜集资料,二是加深认知,提升研究方法。而且后者的指向更为鲜明。因为对于长期处在封闭教学环境和文本阅读的学生而言,可能会导致其远离生活实际的固化思维及行为习惯,这对于民间文化的研究而言是极具负面要素的。“只有眼皮贴近地面,才能看得见草根”。要理解民间艺术的内质,就要以了解民众生活的真实为基础,而调研则是获取此类知识的理性途径。
田野调研与生活体验存在某些关联,两者都是以体认和认知非文本性的知识经验为目的,但前者的学术理性更强,后者却不一定以学术研究为指向。田野调研常常介于体验者和观察者的角色之间,但后者的色彩更浓,也就是说,作为调研者虽然试图了解调研对象的知识经验,但必须保持自己思维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对方相结合,并产生有价值的认知结果或研究成果。另外,田野调研中,势必与人打交道,这是与文本阅读的最大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个考验,同时也能使他们直接感受到知识的活体来源,以及人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作用,从而激发自身的文化责任与情怀,这比获取方法可能更重要。
田野调研教学设计的要点
1.考察提纲
对于一个调研者而言,考察提纲可能大多以腹稿的形式出现,但是作为教学,提纲则显得很有必要,尽管这种提纲也是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笔者认为,调研大纲一般包括这几方面:一是调研地情况,二是联络人,三是路线图,四是时间安排,五是调研的基本内容,六是教学要点,七是作业设置,八是后续工作。对于这些环节,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有些甚至要比较准确和完善。虽然调研过程也有不少意料之外的客观变化,但列出提纲,集思广益,非常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考察方法
田野考察的基本方法通常有:直接观察、深度访谈、实物测量、资料采集、历史溯源、科技整合等。②直接观察是与受访者的一种间接交流,尤其对于器物、现象、事件等而言,观察法的实地现场感非常重要。深度访谈一方面对于采访者的专业思路有所要求,与人的交往相处技巧也很关键。深度访谈大多需要多系进行,当然,深度访谈可以选择面聊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电话采访的手段。面聊的好处是人的情绪感触比较直接,交流节奏容易把握,电话访谈则具有跨时空特点,代价较小,同时也利于采访时间的安排。实物测量时,学生要带好不同的测量工具,必要时还要搭建架子,寻找参照物,注重测量的科学性。资料采集的手法比较多,视频、录音、速记、问卷都可以。问卷法要视对象及话题的情况来设定。科技整合则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支持调研工作,或对调研资料进行保存和呈现。
3.教师的分工与组合
田野调研是个协作性工作,尤其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而且,田野调研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比如对于某项手工艺调研而言,可能涉及民俗学、设计学、摄影摄像、纪录片制作、文案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科的优势组合很重要。各位教师通过协商,达成较为一致的调研目标,是调研活动的前提保证。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负责不同阶段和环节的教学,但要做到合力协作,因为,田野调研教学目前已经不是单一的教学环节,而是与研究、展览、写作、创作、宣传等相联系,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教学链条了。
田野调研实践的重点问题
1.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辅导者
在田野教学中,学生同样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虽然实施起来比较有难度,但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在田野调研中,一次性放开是很难做到的,在教学中,通常需要教师的先期带领和示范。比如带领学生到采访地,在此过程中,可让学生部分参与,比如商议路线、确定采访人、购买车票、预订房间、筹划时间等,在专业教学方面,教师要对采访对象的背景知识和调研设想予以讲解,并在学生进行采访和观察的过程中适时建议和提示。在完成一次完整的调研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并为其大致设定调研路线,协助解决联络人和受访者,让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相对独立地进行田野调研。
最后桩身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固定钢筋笼,而钢筋笼的制作和安装以及主筋接头需要错开50%,每隔1.5 m需要用点焊来固定螺旋箍筋和主筋。同时以2 m为间隔增设加劲箍。如果钢筋笼的长度在15 m以上,则需要分段制作。钢筋笼吊装就位后要及时焊接,将钢筋笼固定在正确的位置和标高处。
2.调研工作中要凸显“人”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在艺术学科的演进中,对“人”的价值的认同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行,将人作为了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核心和主体。在田野调研中,很多研究者这样认为:“我们研究的不是器物,或者是一首曲子,或者是一个舞蹈,我们最要紧的是研究制作这个器物,形成这个曲子,表演这个舞蹈的艺术家、艺人,同时也要研究接受这些,使用这些,观看这些,听这些的听众、观众、使用者的意见,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才能全面掌握这些东西的意义。”③因此,田野调研视域中的人,不是某个个体的受访者,而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时是明显有关联的,而有时这种关联性需要研究者去发现。因此,发现“人”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价值,以及不同“人”之间的联系性,也是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
3.如何作好口述采访
口述记录是进行民间艺术研究和资料整理的重要渠道。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口述工作可能只需要带上录音笔、笔记本,找到采访者聊天,然后将录音整理成文字就可以了。实际上,口述工作中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如何发问,如何思索,如何调动采访者的积极性,如何获取更有价值的史料,都是相当具有专业性的环节,尤其作为社会阅历较少的本科生而言,要做好具有价值的口述工作,则需要在对于人的认知上提高社会技巧和能力。因为个人的认同具有高度的情境性与变迁性,认同发生变化时,记忆或遗忘的社会机制,就对个人结构构成决定性的影响。④故而造成资料获取对社会生活技能的依赖。
在采访之前,教师要协助学生做好大体的采访思路,设定基本问题,以便学生在发问过程中不被受访者或其他客观因素所左右,因为在田野调研中,由于受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体性情等因素,会对采访工作的预设性产生折扣,这就需要采访者不断予以调整,在前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对细节问题予以叮嘱,并和学生进行合作采访,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判断和工作技能。
4.田野笔记和报告的撰写
这里所指的笔记和报告是书面作业。通常,研究者在用心观察田野工作中不断发生着的场景、事件、物品以及行为的同时,自然而然会在头脑中对其产生印象。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印象只是“头脑笔记”,这种笔记自然会在时间的推移中淡忘,因此,更为可靠的方式则是书面笔记,这种速记需要方法,并不是书写速度快就能解决的。笔者的体会是,一要对受访者所述的宏观背景和大体思路有所把握,这样才不会导致自己的思路局部,从而连颠带跑地处于被动状态。二是要能够抓住话题的关键词,熟知的,不很关键的内容可以不记,尤其是在发音不清,发言者混乱或重叠,信息比较重要的时候,速记就显得非常必要。作为田野调研者,要尽量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太慢的速度没法应对采访时的实际情况。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录音,笔记不仅可以加深印象,同时也方便检索。
调研报告的撰写自然有一定的格式。该作业的撰写最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方面可以使得材料更为完善,同时也可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能力。调研报告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前期资料数据的收集,比如文字、数字、问卷、提纲、样表格等,这些资料尽量客观真实,并以科学有效的视觉方式呈现出来。调研报告的撰写可以是一次调研活动的综述,也可以是专题性调研,也可以是个案式调研,报告切记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来写,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路和文字进行把关指导,力求条理清晰,富于逻辑,突出重点。报告撰写好之后,可以让学生排版设计,印刷成册,同时还可以以网络媒体的形式进行发布。这对学生是个锻炼,同时也是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养。
结语
田野调研是实践性教学,要符合实践性教学的自身特点,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展开教学。田野教学应该形成自身的教学方式,但它绝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服务于其他教学环节,并与之紧密契合。田野调研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求知观念,它对于塑造学生的文化责任和精神结构具有重大作用。就艺术院校而言,加强创作的研究性,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田野调研课程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作用。
注释:
①[美]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商务印书馆,2008,1,第1页。
②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2,第258页。
③乔健:《从实求美——艺术人类学的田野实践》,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第3页。
④黄克武:《语言、记忆与认同:口述记录与历史生产》,载《口述史读本》,定宜生、汪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第30页。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