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英语新词语构词特点对比分析
2016-04-12李雯艳
李雯艳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汉语和英语新词语构词特点对比分析
李雯艳
(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词汇是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许多新词语也大量涌现。新词语就是一定时期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的反映。汉语和英语产生的来源和新词的构词法都有共性,这充分反映了当今世界语言融合不断加强的趋势。
汉语;英语新词语;构词特点
语言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发展也最为迅速,新词数量不断增加,旧词也不断延伸出新含义。新词是语言的“刀锋”,一方面展示了词汇的构词规律意义特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语言发展变化的趋势,是词汇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的接面[1]。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分析汉语和英语新词语产生的来源,对汉语和英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进行比较,并由此找出汉语和英语新词语发展的共性与差异。
一、汉语和英语新词语产生来源
(一)社会现象中的新词
社会现象包含着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等诸多因素,汉语和英语新词语也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折射出它们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反映这些因素的新词语大量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就不足为奇了,这是当代汉语和英语新词产生的主要来源。变革期间的社会局势、世界性的经济活动,以及各国之间频繁的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都是两种语言中心词产生和赖以生存的土壤。
(二)科技领域中的新词
当今,由于实现了科技的共享,科技也更加高效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新科学、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大量的汉语和英语的新词语,如:soft landing(软着陆)、互联网(Internet)、hacker(黑客)、变性手术(transsexual operation)、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cyberaddiction(上网成瘾)online shopping(网上购物),等等[2]。这些新名词术语的出现正是计算机和通讯产业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结果。
(三)日常生活中的新词
语言对日常生活方面的变化最为敏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的同时,大批新词语也应运而生,以满足人们对不断出现的新名词表述的需要。如:fast food(快餐食品)、给力(gelivable)、communication gap(通信障碍)、走红(be well-liked)、大款儿(the less deprived)、大哥大(mobile phone)、打工仔(jobber boy),等等[3]。再如网络最近流行一句“图样图森破”这是英文的“Too young Too simple”的直接音译词,意思是:太年轻,很傻很天真。汉英新词语的创造和产生符合社会语言文化发展的规律:变则常新、有容乃大。
二、汉语和英语新词语构词特点的共性
21世纪以来,中国以积极的姿态融入整个世界之中,与各国之间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汉英词汇不仅相互频繁将各国的科技文化内容以词化形式大量借入,而且互相影响变化。
汉语和英语虽原本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但通过分析两种语言的产生来源,笔者认为它们在新词语的构成特点上存在明显的共性。
(一)缩略词增加
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要求语言准确、省力、精炼地传递信息。因此,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会使用线形排列短、语言符号少、信息容量大,又完全符合交际功能的词语。久而久之,汉语和英语新词语中缩略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汉语缩略语有两种形式:一是用原词或词组的关键词来组成新词,如:电邮(电子邮箱)、科技(科学技术)、减排(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海归或海龟(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单独(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双独(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另一种方式是数字概括式,如:三资企业、“三个代表”、两个文明、一国两制、一穷二白,等等[4]。这些将词语长长的全称采用缩略语表达出来,显得十分精炼简洁,同时又能准确表达谈话者的用意。
英语中的缩略构词方式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原有完整的词语进行改造加工,缩略其中一些字母,以构成新词,如:e-banks(electronic banks,电子银行),metrosexusal(metropolis+sexual,都市美男),Chinglish(Chinese-English,中国式英语),ad.(advertisement,广告);另一种是首字母缩略法,就是将词组中每个词的首个字母连成一个新词,这样构成的新词一般要求每个母都要大写,如: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执行官)、EU(European Union,欧盟),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非典即非典型性肺炎),等等[5]。网上缩略用语层出不穷,如:FWIW(For what it’s worth)、BTW(By the way)、FYI(For your information)、OIC(Oh,I see)等[6]。
汉英缩略语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原来的全称和缩略词并存于语言之中,通过非正式的场合使用缩略形式,在非常正式场合及避免歧义的情况下使用全称。如:汉语口语中的“华师”就存在歧义,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不知道是指“华中师范大学”,还是“华东师范大学”或“华南师范大学”。遇到这种情况就得使用全称才能避免歧义。
(二)类比构词活跃
类比构词意味着通过比照模仿现有词语,造出一类近似的词语。当今,新闻媒体等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往往采取这种方式创造出一些新词语。这些新词既反映变化,又着上鲜明的“流行色”,一经出现就会风靡一时,成为时尚一族特别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所以导致汉英两种语言中类比词比比皆是。
传统的汉语类比词是以词缀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般常用的词缀如:初~、第~、~子、老~、~儿等。但是现在,类比构词法的风靡直接导致一大批新词缀的产生,使汉语某些词不达意的词义逐渐虚化,汉语构词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新的词缀化倾向[7]。体现出“构词能力强,构词数量多”的特点,如:由“空姐”类比产生了“军嫂”“保安嫂”“月嫂”等,由“红眼病”类比创造出“手机病”“嫉妒病”“空调病”等。
与汉语一样,英语中类比词也层出不穷。如,较早出现的blue-collar(蓝领阶层的)和white-collar(白领阶层的)分别指“体力工作者和脑力工作者”,稍后产生的pink-collar(粉色阶层的)和gray-collar(灰领阶层的),则分别指典型女性职业工作者的和维护保养行业工作者。近年来,又有几个新的类比词问世,即gold-collar(金领阶层的)和bright-collar(亮领阶层的)分别表示高级专业人士的和电脑及通讯专业人士的[8]。
(三)词汇结构短语化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越来越多的语言单位尽管语义单一、结构凝固、本来是一个词,但从形态或直觉上看却像一个短语,这一构词结构短语化的现象已成为当代汉英新词构词的一大共同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当中,这种特性促使汉语词汇向多音节词发展,新出现的汉语新词与以往双音节新词为主的情况有所不同,而以三、四音节为主的新词占据主流,如:跳楼价、立交桥、透明度、搬家公司。比三、四音节更长的五音节以上的超长型词汇也为数不少[9],如:笔记本电脑、资产阶级自由化、保健减肥会所、人类无性生殖等。多音节词语在现代汉语词语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很多已经是以“复合词组合”的形式来出现。这种短语化合成新词方法已经体现出其特有的生命力。
英语的复合词,尤其是其中的复合名词日益增多,出现了不少用3个或3个以上独立的词合成的复合词,如:distributed shortest path algorithm(分布式最短路径算法)、open heart surgery(开心手术)、joe six chip(网民)、Marily Monroe cocktail(一种含镇痛药物的鸡尾酒)。同时,英语复合词的形态标记弱化,越来越多的复合词既不连写,也不使用连字符,而是如同自由词组一样分开写[7]。这些新特点使英语中复合词从外观上越来越与短词相似。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也日趋精细,汉语和英语的词语的内部结构也日趋短语化。
(四)旧词新意化
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变化和语言变化等都有可能导致词意的演变,主要演变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从原来表达外延比较狭窄的概念扩大到表达外延比较宽泛的概念。汉语中如:小三、大红大紫、醉了、充电等;英语中也有不少词由专变泛的词。如:mouse(老鼠—鼠标)、scene(帐篷—景色)等。
2.词义的升格
词义升格指原先表示贬义或中性意义的词转化为褒义的词。在汉语中尤其以一些与社会历史背景相关的词较为明显,如:土豪,海外关系,跳槽,策划等。英语中词义的升格词如:terrific(可怕的、恐怖的—极好的、极大的),fertility(肥沃的—植物丰产或人多产)。
3.借鉴外来词
在与其他民族语言文化频繁接触中,汉语从其他语言借入了不少外来词语,如:榻榻米,新干线,卡布奇诺,AA制,拷贝,料理等;与汉语相比,英语吸收外来词语的面更加很广阔,主要通过意译和音译从其他各种语言中借入,如:fashion(时装)源自法语,ciao(再见)来自意大利语,kalaoke(卡拉ok)音译自日语,Gongfu(功夫)则是汉语的音译词[10]。
三、汉语和英语新词语构词特点的差异对比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它们在新词构成特点上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有几方面。
(一)吸收同化功能有别
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同化功能远不如英语。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往往用意译,力图用汉语的习惯和构词形式对外来词加以同化,确较少用音译。
而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对外来词的吸收同化功能很强。外来词进入英语不久,在语音和形式上就被其同化。正因如此,英语中外来词占全部词汇的80%左右就不足为奇了。
(二)构词体系不同
汉语重意合,新词的出现也基本是以语义统驭语法,音、义、形三位一体[11]。组合后的汉字有相当的稳定性,书写发音和意思都不会因为组合的不同而随意改变。另外,汉语缩略词的还原能力很强,往往可以根据每个汉字的含义可以推断出其词组中的涵义。
英语则重形合,以语法统摄语义,以表意为主。其新词语以字母或单词为基本成分,任意性很大,很难还原成原有的形式,如英语的缩略词则完全依靠音值来刺激大脑,以唤起使用者对该音值所代表的事物的认识。
四、结语
汉语和英语新词语产生手段的趋同性是两国社会生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当今世界语言融合不断加强的趋势。通过分析汉语和英语构词特点的异同,找出各自构词规律,有利于指导我们从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理解和运用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杨彬.英语新词语的认知阐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
[2]徐昌和.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的英语新词汇产生因素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1(8):42-44.
[3]蒋磊.浅析英汉新词语产生的特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5):75-77.
[4]沈孟璎.新词新语词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8):188.
[5]黎昌抱.英汉新词语构词特点对比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3):99-103.
[6]王骁炜.实用网络流行语[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330-331.
[7]周启强.当代英汉构词手段的共性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5):17-19.
[8]徐昌和.英汉新词新语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89-90.
[9]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11-212.
[10]John Algeo.Fifty Years Among The New Words[M]. Long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340.
[11]陈淑莹,黎昌抱.汉英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与构词特点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5):124-128.
A Contrastive Study of Formation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
Li Wenyan
(College of Dramatic Art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Vocabulary is the most positive and active element in language.Many neologisms have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olitics and economical culture.Neologisms are the mirror of people’sway of thinking and living in some time.This study attempts to point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formation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 by explaining the source of neologisms and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word formation.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contrastive analysis;source of neologisms formation;formation features of neologisms
H136.1
A
1674-5450(2016)01-0146-03
【责任编辑 杨抱朴】
2015-08-03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L14CYY027)
李雯艳,女,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