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的生态伦理研究

2016-04-12韩博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马克思

韩博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沈阳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一带一路”战略的生态伦理研究

韩博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沈阳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内涵的梳理与研究,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以及人的主体性作用,分析人类所具有的双重属性,辩证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深入思考“一带一路”战略的真正含义及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方向剖析出“一带一路”战略中所突显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问题,探寻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贯彻马克思的生态伦理理念,并在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极力推进如何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环境协调机构,推动生态环境创新,有效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让“一带一路”战略走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作用和生态作用,在现实中能够保持良性的绿色健康化发展。

马克思;生态伦理;“一带一路”;生态文明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研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可以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自然、人和社会三个视角展开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突显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人的主体性作用,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自然的内在价值和人的主体性作用

第一,马克思论述了人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对自然的依赖性,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创造历史的前提是生存和生活,自然界满足了人类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人必须与自然进行不断的交往,脱离自然界的人类就不能成为自然存在物,也不能成为人。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源于自然,这充分肯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体现出对自然界的尊重。

第二,马克思高度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作用。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存在物,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差别。首先,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动物的活动只是出于一种本能。马克思曾这样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其次,人类依靠劳动创造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也是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动物的生产是本能的简单生产,单纯的本能的、无计划的按照所属的种的尺度和需要来生产,而人类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人类既可以为自己生产也可以为他人生产,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类可以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类自身的价值。

(二)人的双重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即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这说明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第一,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存在物,依存于自然之中,即使人类可以通过智慧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人类也无法摆脱自身的自然属性,“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在兽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3],自然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人类也具有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人类在获取自身生存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人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更高层次,人只有作为社会存在物才能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实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这才是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实质。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床式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为低速运动,所以可以不考虑惯量项的作用,受机械机构限制只考虑关节角速度的偏移量,对上式作拉普拉斯变换,得到阻抗关系在频域上的表达式为: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关注,马克思认为人虽然是一种能动的有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同时也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4]。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的无机身体,而人类又具有主体性,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地位和价值,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必定造成对客体自然环境的破坏,那么,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马克思关注的问题。因此,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这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人类的生产活动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人的自然属性要求人类要平衡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即历史属性;第三,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依靠实践劳动,适当的实践劳动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关键。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反对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并且否定了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分离,“自然界虽然无法使用话语述说自己的状态,但是人类以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对待自然界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5]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实践为中心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的前提,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科学地理解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的伦理要求。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生态伦理意蕴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各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问题,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和借鉴古代“丝绸之路”成功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倡议应运而生。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内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2013年9月友好访问中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在这期间提出了要共同建立“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一带一路(One beltand one road)”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提倡合作发展的理念,“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5]

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统筹国内外局势的重要战略决策,遵行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旨在发展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发展世界经济,并促进经济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使资源高效配置与市场深度整合,协调沿线各国的经济,在更大的领域范围进行合作,目标是共同建立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发展合作体。“包容性发展,开放式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6]那么,我们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思考和研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沿线国家的生态伦理问题及环境安全问题,“一带一路”战略应该遵循马克思生态伦理理念和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的理念,这是保证“一带一路”良性有效发展的生态伦理理论根基。

(二)“一带一路”战略中突显的生态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了亚欧大陆,东连亚太经济圈,西进欧洲经济圈,“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7]。但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过程中,这一战略涉及区域的周边国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并急需解决,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体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陆地)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两个方面。

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陆地)体现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从陆地方面发起,途经中欧之间的欧亚大陆腹地,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并带有明显的地理特征。这一区域的地貌形态与中国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相似,多为草原和沙漠,气候又十分干燥,并且降水量极其稀少,导致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同时,这一地区生态脆弱,在发展上还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污染,具体为地震灾害、土地沙化和工业污染、生物污染、核污染等,还有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

第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体现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沿岸国家的海洋生态问题。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着长期的海洋生态破坏,周边国家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问题上都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困扰,如气候多变、陆地对海洋过量排放、海岸线的大量丧失、渔业资源枯竭和生态灾难频发等。沿线的东南亚地区多表现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地貌多为地震活跃区和高山溶岩,并分布着多条河流,现代社会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使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造成了水资源的破坏、空气的跨区域污染,热带雨林和生物数量锐减,随着人口数量的膨胀对资源的消耗也在不断的飙升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生态伦理思考

(一)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引领和推进了“一带一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战略体现出各国之间的和平与友谊,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也是东方与西方文化合作交流的表现。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可以引领“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地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掘自然的内在价值,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沿线国家充分体现“一带一路”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不仅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推进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在建设之中融入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新阶段,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进步。“一带一路”战略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这是关系民族未来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历史任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以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引领“一带一路”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推进在资源开发、产业投资、金融合作及互联互通、海上合作等新的模式和路径下全面融入生态伦理理念,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进程中有效发挥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始终贯彻生态伦理理念

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从本初的自然问题已经向社会问题转变,涉及面影响到人类共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分配结构和国际分工格局等,对生态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把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贯穿到实际建设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全面贯彻生态伦理理念,并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规划上、在建设的过程中全方位地把生态伦理理念考虑进去,还要在政策上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与评估,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在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效益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和资源的利用上及在土地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上,提前预防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避免出现得不偿失的举措。此外,在重大事项上,对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权益的情况要采取规范化的处理流程,如专家咨询、环境评价、集体决策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程序,还要建立健全对重要项目的公众参与机制,对重大生态环境决策失误应实行问题和责任的追究措施。

(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建立生态环境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这一构想一旦变成现实,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它所带来的利益将惠及几代人。要吸取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经验教训,一开始就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展生态环境的国际合作,携手共同解决环境发展的难题。”[8]此外,还要坚持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习近平说:“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9]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中要重点考虑如何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环境协调机构,这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国内外大局,从全球视角出发,建立生态环境的合作机制和国际间的交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综合国力的发展上要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国家的影响力和在国际上竞争的优势,并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弘扬合作共赢精神,学习和借鉴并引进对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增强自身实力。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众多,体现出多种族、多宗教和多文化的特点,那么,民心相通,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汇集民力也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内容,同时发挥在生态环境合作中民间力量的作用,使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任务。面向民间的生态环境合作是加强民众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也是对“一带一路”战略中生态环境合作的民众参与机制的完善,实现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新局面。

总之,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中思考生态伦理诉求,并通过实践去检验。其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遵循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普适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顾全大局,把握自然规律,操控经济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让“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发展更加绿色化,规范和引领“一带一路”的生态建设,共同实现新时期的绿色丝绸之路。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5]葛思坤.环境伦理学中的他者价值探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7-80.

[6]曾培炎.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新机遇[J].全球化,20015(2):5-7.

[7]习近平.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EB/OL].[2015-09-12].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6/c_1113146840. htm.

[8]叶琪.“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环境冲突与矛盾化解[J].现代经济研究,2015(5):30-34.

[9]习近平.“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EB/OL].[2015-09-11].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5-03/28/c_1114794830.htm.

An Analysis on the“One Belt and One Road”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Han Bo
(College of Marxism,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6;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henyang Liaoning110136)

The strategy of“one belt and one road”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study of connotation of Marx’s ecological ethics,the emphasis is put on both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rights of nature,and human subjectivity.With analysis of dual attributes of human beings,the harmonious and uni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re comprehended dialectically.The real meaning of“one belt and one road”and its inner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re deeply sought and the ecological ethic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re explor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s.The purpose is to find out how we can implement Marx’s thought of ecological ethics throughout strategic construction of“one belt and one road”.It also discussed how to establish cooperative mechanism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of sharing benefit,and of environmental coordination,to enhance innov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the effective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It is critical to keep“one belt and one road”strategy persisting in the cour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ying its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role,therefore,the strategy could realize its gree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throughout its implementation.

Marx;ecological ethics;“one belt and one road”;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113.2

A

1674-5450(2016)01-0052-04

【责任编辑 王凤娥】

2015-09-15

2014年度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LDQN201423)

韩博,男(蒙古族),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沈阳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马克思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