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英语学习的负面趋势及对策
——兼论英语思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作用

2016-04-12马爽

关键词:辩论英语课堂

马爽

(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中国式英语学习的负面趋势及对策
——兼论英语思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作用

马爽

(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从事英语教学多年的一线中外教师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大多数英语教学都存在着共同的负面趋势,这是直接导致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耗时多、收效低的主要原因。要消解典型的中国式聋哑英语、沉默课堂以及低质写作等负面趋势,培养真正能懂英语、用英语的国际化人才,就必须找到真正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让以英语辩论为主的思辨教育走进大学英语课堂是克服文化过滤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负面影响、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其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人才培养中的创新举措。

负面趋势;聋哑英语;课堂沉默;文化过滤;思辨教育;英语辩论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明显提高,但这种提高基本上停留在应试层面。背单词、做习题、答高分成了中国式英语学习趋势。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堪称世界之最。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大多数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之后依然是“张不开口、写不出手”,英语输出技能欠缺成了制约学生英语应用的瓶颈。

一、中国式英语学习负面趋势的主要表现

调查表明,内地高校学生对大学英语普遍感到不满,而学生要求提高英语能力的愿望却非常强烈[1]。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总体来讲,优秀学生主要依靠自我激励来学习,他们通过看美剧、读原文小说、浏览国外网站等方式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这些学生对教师没有依赖性。但对于普通学生来讲,教师如果不想办法改善课堂效果,学生就没有学习动力,甚至产生挫败感。

研究表明,造成学生挫败感的中国式英语学习的负面趋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聋哑英语

“聋哑英语”是一种形象比喻,指的是非英语国家懂英语的人们,虽然有相对较好的阅读能力[2],或在英语笔试中能取得好成绩,却听不懂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说的英语,无法用英语与其交流。这样的只能阅读、不能听说的人被指“聋哑”。聋哑英语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中国学生英语“高分低能”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沉默课堂

课堂沉默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关心、不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3]。一个班级活跃的学生较少,一般学生只有在老师点名时才作答,并且回答较为简单,很少能深入展开话题,学生的沉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英语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教授的是语言,应用是主要目的,这类课会令人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期待。口语和听说课就更应该成为一种“动感地带”。然而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呈现的是一种“静态”,即沉默的状态,他们对老师的讲解及提问参与较少或不参与,根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再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但是绝大多数还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三)低质写作

写作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普遍低下,主要表现在:不少学生想要完成120左右的字数要求,并达到切题和无明显语法错误的标准都不轻松,就更不用说做到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语法无误、词句运用自如了。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中国学生在参加雅思考试时,面对250字的大作文会显得局促不安,只好凑字数或背模板。试想,在占1/3以上篇幅的填空式模板上,怎能写得出有思想、有见地、与众不同的好文章?阅卷的外籍考官对大量如同从流水线上“批量制造”的中国学生的作文感到厌倦,低分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中国式英语学习负面趋势的成因

(一)聋哑英语与应试教育

中国学生学英语主要为了应试。英语在各个阶段都是一门主科,拿到成绩是关键。而由于各项条件所限——听力设备不足或效果不佳,很多中学都没有将听力列为必考内容。而口语考试需要师资多、耗时大,且主观因素多、标准不好界定,更是难以实施。这也是以选择题为主,阅卷效率极高的阅读理解、词汇、语法等考试题型大行其道的原因,结果是学生拼命学语法、做阅读,听说训练被束之高阁。到了大学“突然”增加听力考试,很多学生才慌忙开始训练,因此口语方面鲜有提高。

(二)沉默课堂与中国传统文化

课堂沉默成因很多,比如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对教师提问、教学方法、教授内容不满意,以沉默表达“无声的抗议”;传统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学生性格内向或缺乏信心;课堂气氛压抑紧张,学生不敢发言[4]。然而这些并不足以解释课堂沉默现象。很多情况下,即便不存在上述任一条件,课堂主体仍旧是沉默的。为什么?实际上,中国式课堂沉默有一个被大家忽视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学习中的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一词,常用来描述读者对外国文学的接受情况或者翻译中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不对等状况。“所谓文化过滤,指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外来文化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分析、借鉴与重组。接受与影响中的最重要因素,有时候不一定是影响本身,而恰恰是被影响者所处的环境及其时代的要求”[5]。这里需要借用文化过滤的概念,因为在英语学习者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不过两种文化过滤有所区别——文学和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无所谓好坏,它就是一种批判吸收的过程,毕竟任何一种外来文学都不可能被另一种文化全盘接受。而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过滤,却表现为一种排斥症,它是根据自身文化或传统而采取的选择性学习行为,会阻止学习者改变或修正当前事倍功半的低效学习方式[6],是对英语学习不利的行为。

那么,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过滤到底指什么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学生从小就被灌输“尊师”理念——老师讲、学生听天经地义;老师是权威,不能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养成被动听课的习惯。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低调内敛、谦虚谨慎的要求,使学生认为课堂发言是“不谦虚”的表现。再次,应对高考就是做题,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堂讨论、自由发言等。最后,学生自尊心或虚荣心过强。许多学生担心回答错问题或语音、语调不标准会丢面子、留笑柄。有了这么多文化滤层的“围堵”,英语教学再特殊,改革设想再到位,到了学生那,还是把要求他们配合的部分给滤掉了,课堂仍旧一片沉默。

(三)低质写作与中西方思维差异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低下原因主要有:对写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写作策略与技巧、受英汉差异影响较大、缺乏良好的习惯,以及母语(负)迁移[7]现象。我们对英语输出技能(说、写)远没有输入技能(读、听)重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写作锻炼的机会就是考试卷中百十来字的作文。

提到受英汉两语的差异影响,不得不说这还是学习中的文化过滤问题——中西思维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无论说还是写,中国人的思路是点到为止,想当然地认为读的人应该领会,所以在文章中观点较多,但只提要点,不去展开;而西方的思维模式是:观点不多,但每一点要展开论证,有理有据。实际上,尽管中国学生读了很多西方作品,但是由于自身的文化滤层作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东西不易消除,往往把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写作时头脑中自动出现的还是中国式思维模式。

关于母语负迁移产生的问题,主要指学生对稍难的句型结构干脆躲避不用的“生产不足”,专门挑自己会用的简单句之类的“生产过剩”,求助于母语而造成替代、借用及结构改变方面的“生产错误”,以及由于母语文化背景、习惯表达方式或词序结构等影响造成对目的语的“误解”等[8]。

三、中国式英语学习负面趋势的对策

针对中国学生的三个主要负面学习趋势——聋哑英语、沉默课堂和低质写作,虽然其成因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症结:重视不够、方法不对、文化滤层作祟。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多听多说多写、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量之外,还有几项重要对策:

(一)打破文化滤层,避免语言迁移

打破文化滤层,避免语言迁移是英语学习者真正解决英语学习负面趋势、提高学习效果的根本保证。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始终被包围在母语文化和语言的强大影响中,其外语的进步一定缓慢、有限。学生必须知道,课堂上他们以“矜持”和“谦虚”带来的沉默,已经不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更不是尊师的表现,相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属于被动型攻击行为(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在西方文化中,这是不尊重老师的粗鲁行为。学生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沉默和不配合才有可能加以改正。此外,还要消除学生认为“说得不标准就不敢开口”的顾虑。换位思考一下:中国人如何看待使用汉语的外国人?他们讲汉语时的语音语调重要么?我们会嘲笑他们么?答案不言自明。我们只会鼓励他们、宽容他们。我们的目的是交流,不是表演,所以学生应放下包袱。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要采取“鼓励疗法”,多表扬、少批评、不打断,让学生努力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教师一味纠错,学生的挫败感加重,表达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反之,一旦学生觉得自己也能用英语表达,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有成就感,也自然更想说。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的进步会带动另一些更为腼腆、文化滤层更深的学生,这样沉默课堂和聋哑英语的问题有望同时得到解决。

语言负迁移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写作中,它也会影响口语表达。在语言输出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的母语,将语法、结构、句式等用于英语表达中。克服负迁移的最佳方法是增大阅读量,研究英文文章的表述模式,并在写作和口语中效仿使用。为了避免过大的批阅量,教师可以每次收取几个学生的作文,指出其有共性的结构框架和思想表述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至于语法、词汇等问题,可以让学生使用成熟的写作软件帮助批改,这种教师和软件结合的批改方式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二)培养辩证思维,树立辩论氛围

辩论式教学在西方的语言教学中极为盛行,经过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从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不管是高水平班还是低水平班,英语辩论都不失为大学英语课堂上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教师找机会给学生讲解基本辩论策略和规则,并且把课上的互动环节安排为小规模的辩论。出于合理性和流行程度的考虑,建议采用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①英国议会制辩论(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e)是世界大专辩论赛通用的辩论模式,中国的大学英语辩论赛自2010年开始采用此模式。这是四队制比赛,每场比赛有八人参与,分为正反方和上下院。正方代表政府,上院由首相、副首相组成,下院由内阁阁员和内阁党鞭组成;反方代表反对党,上院由反对党领袖和反对党副领袖组成,下院由反对党成员和反对党党鞭组成。每个角色有不同要求,大家各司其职。所有四队之间都是竞争关系。。若时间不允许,就可以灵活调整为上院(或下院)辩论,抑或是一对一(如首相与反对党领袖)的方式,让大家保存记录,下次上课继续……可以按学生水平寻找难度适中的辩题。例如,辩题可以简单到“本院认为去山里旅游比去海边好(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it is better to travel to the mountains than the sea)”,也可以难到“本院认为西方应该在非洲派常驻军与博科圣地组织战斗(This house believes that the West should station troops in Africa to combat Boko Haram)”。辩论中有对手、有竞争,于是每位学生内在的、不轻易认输的本性得到充分调动,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辩论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的作用如下:

1.阅读量和词汇量。辩论的话题五花八门,可以结合大学英语教材,也可以抛开教材,涉及到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操作时可以提前布置话题,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并大量阅读,因而他们的词汇量大增。这种办法记单词有别于老师要求学生背单词,前者是主动、热情、自觉的,后者是被动、冷漠、压抑的。因此学习效果大不一样——阅读和词汇不再只为了应试,而是为了真正的应用,所以记得更扎实、用得更灵活。

2.听力和口语。辩论中看、听的不再是视频和音频,而是面对面的“真人秀”。在辩论环境下,学生的语言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因为在对手的刺激下,他们的脑筋转得飞快,一旦有了思路,大脑就会给发声器官传达信号,因此学生的口语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整个学习状态都是积极的、良性的。

3.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源自英语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实际上是人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的统一体。认知能力包括分析、推理、评价三项技能,情感特质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五种性格特征[9]。思辨能力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它能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解释现象,对研究对象做出多维度的分析和判断,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10]。课堂的辩论活动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最好方式,这种能力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为辩论话题可以与时俱进,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深入探讨热点问题、国家大事、国际问题等,使得大学英语课堂以焕然一新的方式与中学的教学方式截然分开,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

4.写作。由于思辨能力的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维度更宽,知识面有所扩展,写作的思路已经不是问题,观点、框架也会变得清晰。而且由于辩论中学会了论证过程——如何使用论据和证据链来支撑论点,学生的写作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或想当然的观点,而是有理有据的推理过程。此外,由于辩论带来的词汇量、阅读量的增加,写作中的词汇、句型也不再单一。

5.其他方面。辩论准备及辩论过程中除了听说读写技能得到全面提升之外,还会附带加强学生记笔记的能力,因为只听不记是没有办法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对对方提出的观点进行反驳或针对对方的攻击做出回应的。此外,辩论对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公共演说能力、了解中西思维差异、培养团队精神、烘托课堂氛围、提升思辨与创新能力、强化整体参与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语

英语课堂的辩论带来的益处极多。它不仅全方位地克服了聋哑英语、沉默课堂、低质写作等中国式英语学习的负面趋势,而且辩论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达到最大限度,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活动的覆盖面达到最大限度,让学生的交际真实性达到最大限度,让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达到最大限度,是一举多得的很好的创新实践办法,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09-617.

[2]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6):33-40.

[3]滕明兰.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46-148.

[4]郭坤,田成泉.英语课堂会话中师生沉默的认知语用解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4):32-74.

[5]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2.

[6]Sokul,E&Ma,S.English Learning Tendencies in China[EB/OL].[2015-08-01].http://www.ex press-journal. com/pdf/May 14Issue5/EngLearn Tendencies_Edmond.pdf.

[7]吴丁娥.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119-123.

[8]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1-9.

[9]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10]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5):59-66.

A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s’Negative Learning Tendencies——A lso on the Innovative Effect of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 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Ma Shuang
(Asia-Australia Business College,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done by both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teachers who have been engaged in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for many years,there are common tendencies in most English teaching and English learning,and some of the tendencies are negative,which,in part,contribute directly to Chinese students’time-consuming and less effective learning of English.Some practical,feasible and effective solutions have to be found to get rid of the negative tendencies:the typical“deaf and dumb”English,reticence in class,low-quality writing,etc.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talents able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allowing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 via English debate to enter College English clas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ulture filtering on Chinese learners. Meanwhile,it will help to stimulate students’interest,motivate them to work hard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skills,including speaking,listening,reading and writing.English debate is also a new initiative for English talent cultivation.

negative tendencies;“deaf and dumb”English;reticence in class;culture filter;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English debate

G642.0

A

1674-5450(2016)01-0038-04

【责任编辑 赵颖】

2015-10-30

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ZGWYJYJJ2014A74);辽宁大学第五批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G20132D0014)

马爽,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副教授,文艺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辩论英语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