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儒家的经济分配思想及其启示

2016-04-12周科宇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荀子儒家分配

周科宇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联合国际学院工商学部,广东 珠海 519085)

谈儒家的经济分配思想及其启示

周科宇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联合国际学院工商学部,广东 珠海 519085)

儒家的经济分配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达两千年之久,并对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有所启示。儒家经济分配思想主要包括三点:“民富而国富”,“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不患贫而患不均”。儒家经济分配思想对当今的启示主要有:经济分配制度的根本是注重民生,藏富于民;经济分配最公平有效的手段是均衡化;注重社会政治伦理建设。

儒家;经济分配;启示

经济分配关涉不同社会阶层或个体的切身利益,分配合不合理往往成为社会矛盾大小,或矛盾激化与否的关键所在。经济分配思想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价值取向。由于经济分配思想在相当程度上能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甚至社会的稳定性,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济分配思想,由此也产生出了不同的经济分配制度,以维系社会正常的秩序。千百年前,诸子百家也针对分配问题开展了许多探讨与争鸣。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提出的经济分配思想最具代表性,影响更深远,对当今的启示更大。

一、儒家经济分配思想要点

(一)“藏富于民”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虽 “罕言利”,但却对社会经济的分配思想颇有建树,他的经济分配思想不仅仅对先秦时候的统治者产生了一定影响,更是影响了整个儒家的经济分配思想,从而影响到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稳固。

如何分割政府与社会的利益?这是经济分配必须涉及的一个重要甚至是首要的问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民富而国富”。也就是说,只要国民都富裕起来,国家自然而然也会富足强大起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简单地说,就是要“藏富于民”。《论语·颜渊》中有这样的记载:“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①。这段记载大致说的是,鲁国的哀公征收十分之二的地税仍然不能够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于是来问孔子的弟子有若如何缓解国家财政紧张的状况,而有若将鲁国的税收政策与周朝时期的“彻法”(十分之一的税收)相比较并且提出对策——如果实行低税收的政策并大力发展经济,使国民安康富足,国家的财务便不会紧张,国家会日益强大富足。这也就是儒家民富而国富的经济分配思想的直接体现。儒家也不是一味地要求统治者降低税收,而是提倡“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也就是主张社会分配要符合礼(“度于礼”),不能胡乱收税,毫无制度约束。这一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经济分配中的利益分割问题,也就是注意到政府与民众的利益调整。

(二)“人载其事而各得所宜”

经济分配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调节社会阶层或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儒家经济思想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也就是说儒家强调的经济分配思想跟儒家所提倡的社会等级的划分息息相关。在这点上,荀子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的代表人物。荀子的分层政治伦理造就了他强烈的社会等级观念,并且荀子认为只有等级差异化的分配制度才是更为合理的分配保障。

《荀子·荣辱》②指出:“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意思是,贵贱、长幼、知愚、能与不能,都根据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做得好坏来进行相应的分配,这是“群居和一”之道。群居就是团体。“和一”就是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分配有差别,才能和谐共处[1]18。并且在《荀子·荣辱》中也有“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的论述,以此也可以看出荀子的等级经济分配思想:不齐反而是齐的,不直的反是顺的,不同才是合理统一的。所以说,荀子的经济分配思想又从孔子时期提出的“富民”提升到了一个“何以富民”的层次,并且提出了等级分配的思想——有等级的分配才能造就“一”的和谐社会。

(三)“不患贫而患不均”

有利益必然有矛盾。由于受复杂的条件制约,社会阶层、个体之间的发展必然是不平均的,有时候会造成贫富两极分化,贫富两极分化必定会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进一步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就直接造成了平均分配思想的提出。但是平均分配会严重打击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让民众产生“懒汉”的心理,造成社会生产水平降低,使得整个社会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绝对平均的分配显然不是正确的分配方法,在这种情况之下,合理的均衡调配显得尤为重要。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度制》③中有所论述:“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这里所说的有两层意思,其中一层是确立完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而另外一层就是要实施“调均”。只有通过合理均衡的调配把社会贫富差距缩小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让人们在既不激化社会矛盾的情况下,又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社会向前发展。

二、儒家经济分配思想的政治意蕴

在孔子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忙于称霸争雄,并不重视儒家的经济分配思想与分配制度的设计。但是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儒家的经济分配思想的意义逐渐被统治者们所发掘,特别是董仲舒时期,他提出的“调均”的思想几乎影响了之后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分配思想和制度建立与维护。儒家的经济分配思想与儒家的政治思想是分不开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儒家的经济分配思想具有深刻的政治意蕴。

缓和贫富分化产生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进而达到“大同”的和谐社会,这可以说是儒家经济分配最主要的政治意图。儒家经济分配思想中的“富民”思想就是直接有益于人民的。孔子时期儒家提倡“富民”从而要求降低税收来直接减少人民的生活负担;荀子时期儒家提出的等级分配制提倡“多劳多得”更是可以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董仲舒时期儒家提倡“调均”来调节贫富差距,目的也就在于把矛盾限制在一定的度的范围之内,最终获得“天地之美”[2]29-30。此处所指的“天地之美”也就是指社会等级秩序得到巩固。社会等级秩序得到巩固,社会各阶层就能和谐共处,就能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等级分配,合理调均。对于民众来说,合情合理,生活富足,家庭和睦;对于统治者来说,收获民心,社会安定,民富国盛。通过降低税收、提高生产积极性、缓和社会矛盾这三个方法,达到“富民而富国”。当达到“民富而国富”之时,社会必然也会和睦、安定,也就顺其自然达到了儒家最终的政治追求——“大同”的和谐社会。

三、儒家经济分配思想的当代启示

当今的中国,由于处于转型时期,相关制度并不完善,社会利益冲突有时候比较激烈。如何从社会经济分配的角度缓解社会矛盾呢?儒家的经济分配思想很值得我们借鉴,以下为笔者所总结的三点:

第一,合理化的经济分配制度的根本是注重民生,藏富于民。孔子曾说:“苛政猛于虎”。这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反对暴政高税收,支持低税收的思想。这也符合“民富而国富”的主张,通过降低税收来减低民众的生活工作压力,让更多的财富在人民手中,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经济的持续发展来促进政治的稳定,这也符合儒家“仁政”的思想。

第二,经济分配最公平有效的手段是均衡化。平等与公平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渴望的理念,但很多人错误地以为平均主义即是最正确的公平。其实不然,绝对的公平只能存在于空想的完美的社会之中。平均分配的理念是好的,但在现实世界之中并不可能实现。为了达到相对的公平,均衡化的调节便成了最佳的调整手段。从目前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差距在扩大,突出表现在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为0.479,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2016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实现自2008年以来的“七连降”,达到了近15年来的最低点[3]16-18。尽管如此,基尼系数仍然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准,接近0.5,而世界上超过0.5的国家只有10%左右。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并且在短时间之内这种局面难以扭转,对此如何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保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便成了当前最要紧的问题。对此,董仲舒在千百年前就提出了“调均”思想,也正是当今世界所谓的“社会再分配”,通过个人所得的多少来进行税务调均,这一点很值得借鉴。

第三,注重社会政治伦理的建设。儒家经济分配思想也恰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主张。孔子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他对于建立等级制社会的主张。孔子试图构建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这要求民众必须讲求社会秩序。那么怎么讲社会秩序呢?这就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义利原则,也就是要注意分配的问题。儒家主张,人际中不能“怀利以相接”。这句话既可以用于个体交往,也同样适合不同阶层。“怀利以相接”者,往往以占有为目的,这样会扰乱整个分配体制,扰乱社会。那儒家是如何处理这种利益分配的呢?答曰:以义制利。“义”是儒家伦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义”对统治者来说即是“仁政”。“仁政”的实施,必须做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欲善,则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这就是说,领导必须率先垂范,从自己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才能规范下属,取信于民[4]17。而“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则更加要求统治阶层以身作则,才能使民众服从统治。只要统治阶级以身作则,民众遵循社会秩序,就可以顺其自然地达到相对理想化的“大同”的和谐社会。

注 释:

① 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文中关于《论语》中的引文均引自杨伯峻著作的《论语译注》相关章节。

② 荀子:《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版。文中关于《荀子》中的引文均引自《荀子》相关章节。

③ 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文中关于《春秋繁露》中的引文均引自《春秋繁露》相关章节。

[1] 周桂钿.儒家等级观与当代社会[J].湖南社会科学,2008(1).

[2] 李煌明.论董仲舒“调均”政治哲学思想[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

[3] 陈羿男. 试论“共享”理念下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J].大科技,2016(11).

[4] 周树华,张登国.先秦儒家社会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兰州学刊,2007(5).

[责任编辑 乐 知]

The Economic Distribution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Inspirations

ZHOU Keyu

(TheDivisionofBusinessandManagement,theUntiedInternationalCollege,BeijingNormalUniversity-HongKongBaptistUniversity,Zhuhai519085,China)

The economic distribution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has influenced Chinese society for two thousand years, and now it still contributes to modern China. There are three main ideas of the thought, including that the citizens get wealth and then the country can be powerful,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s decided by different jobs and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that the worst situation is not poverty but unfairness to citizens. The inspirations of the distribution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includes that the basic of the thought is focusing on citizens and making citizens get wealth,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social fairness is dynamic equalization, and that building the ethics of politic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Confucianism; economic distribution; inspiration

2016-01-16

周科宇(1996- ),男,湖南湘潭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工商管理学部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F272;D9222.291.91

1671-8127(2016)06-0048-03

猜你喜欢

荀子儒家分配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和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