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庆炳对古代文论命题的研究与应用

2016-04-12戴梦军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论命题

戴梦军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文学研究

童庆炳对古代文论命题的研究与应用

戴梦军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注重研究并大量使用古代文论命题进行思想观点的表达和理论建构,是童庆炳先生学术研究的一个主要特色。他不仅在著作中详尽阐释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的涵义和价值,而且使用古代文论命题建构理论系统、撰写大量论文对古代文论的某个命题进行专门论述。童庆炳对古代文论命题的研究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为古代文论的研究更为当代文论的发展指出一条明亮的道路。

童庆炳; 古代文论; 命题

所谓命题,“逻辑名词,表达判断的句子……一说凡陈述句所表达的意义为命题,被断定了的命题为判断。也有对判断和命题不作区别,把判断叫做命题的。”(《辞海》)古代文论的“命题”又具有独特的内涵:既体现古代文学某方面的规律,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古代文论中有大量的经典性命题,如“诗言志”、“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神用象通”、“文以载道”等,这些命题凝聚着古代文论家的思想精华,意义深刻、内容丰富,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童庆炳先生作为当代文学理论大家,极具发现的眼光,他很早就意识到了古代文论命题的价值,不仅在著作和论文中大量使用命题表达观点,而且对许多经典性文论命题进行专题阐释和研究,发表相关论文三十余篇。他的研究及运用对当下的古代文论研究及现代文论建构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童庆炳的研究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童庆炳对古代文论命题的研究

注重研究并大量使用古代文论命题进行思想观点的表述和理论建构,是童庆炳先生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一方面他写了三十多篇古代文论命题的专题论文,系统地阐释古代文论命题的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他在文论著作中大量运用古代文论命题表述思想观点、建构理论纲目。童先生对古代文论命题的研究及应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命题作为古代文论精髓的凝聚具有极高的价值,童庆炳先生对此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从很早开始就展开自觉而深入的研究,并据此发表多篇文章、完成多部著述,成果丰硕。从九十年代初为《文史知识》专栏写作十二篇“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的文章开始,童庆炳先生已经自发走上了对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研究的道路(《童庆炳谈古典诗学》小引)。到1998年第一篇《文心雕龙》专题论文(《<文心雕龙>“感物吟志”说》的发表,他对古代文论命题的重视乃至运用一步步臻于成熟。童庆炳不仅提炼出古代文论之代表性命题进行专题论述,并以此撰文著书,而且在他后期出版的各类著作中也常常运用古代文论命题表述思想、阐释理论观点。童庆炳非常重视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研究,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将古代文论的内容提炼为主要观点,其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文学理论新编》以及《新编文学理论》等几本文艺理论教材中,中国古代文论的观点常常被用来和现代文论及西方文论共同佐证相关理论,甚至有的书中中国古代文论占据了半壁江山(《新编文学理论》共分五编,每编都分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两个章节,分别叙述文学理论的各个方面。)而在中国古代文论部分,运用命题进行阐发是童庆炳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在《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一书中,童庆炳研究“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古代文论命题始终贯穿于各个章节。

二、童庆炳对古代文论命题的应用

纵观童庆炳近年来的学术道路,古代文论命题的应用始终穿插在他的各种研究当中。童庆炳常常运用命题来表达思想观点,建构理论系统。

(一)童庆炳运用古代文论命题表述思想观点

命题因其以简明的语言表达精辟深刻的理论之特点而深受文论家的欢迎,当代文论家在其文论著作中经常运用古代文论命题表述自己的理论观点,童庆炳先生的文论著述最为典型。童庆炳对古代文论命题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思想观点的表达上,尤以其主编的几本文学理论教材最具代表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运用古代文论命题有一百多个,涉及到文学本质论、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审美论、文学风格等各个层面,童庆炳在每个层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古代文论命题。如在创作论中,童先生使用刘勰《文心雕龙》“情动辞发”的命题,论述了情与辞之关系,解释了创作的发生是由“物—情—辞”的过程,“情以物迁,物以情发”,作家以情观物,获得创作灵感,才能付诸纸上,写出动人的辞篇。又有“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强调了“物”为情感生成之本源,感情生成在于诗人对于外物之感应,从而解决了审美感情的产生这一诗歌创作的关键问题。

《文学理论新编》是童庆炳主编的另一本文学理论教材,从这本教材中更能直观感受童庆炳对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的研究吸收,在文学的各个层面古代文论命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探讨“文学与文学理论”的问题时用“诗言志”、“文心本道”等命题解释了文学之本是什么;论述文学语言时用“言不尽意”、“得意忘象”、“味外之旨”等命题阐述了语言蕴藉之美,不仅解释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审美意蕴,也验证了这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作品同样适用的理论。“诗贵入神”、“诗有别材”、“诗有别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诗缘情”、“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物有尽,情有余”等命题解释文学审美之要素;“诗情缘境发”、“思与境谐”、“思致微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词以境界为上”、“以自然之眼观物”、“以物观物”论述文学抒情;“以情自得”、“诗无达诂”、“观诗各随所得”、“各以情自得”等命题阐释文学接受;“点到即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批评方法;“体式雅郑”、“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循体成势”、“因内符外”、“表里必符”、“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情动辞发”命题阐述文学风格的各个方面。

《新编文学理论》是童庆炳主编的第三本文学理论教材,在这本书中,童庆炳打破以前中西融合的做法,“按照建构的五个专题,将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分开来叙述”(《新编文学理论》绪论),换言之,每个专题都有中国古代文论的专章,童庆炳意在用中国古代文论独立阐释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由于命题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古代文论家深刻的思想观点,对于古代文论的理论表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借助古代文论命题对文学理论问题进行论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方法。在这本教材中,分为五个专题,每个专题阐释一个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在阐释五个专题的过程中,古代文论和古代文论命题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三本文学理论教材之外,在其他著作中,童庆炳也不遗余力使用古代文论命题阐释文学的基本问题。在《文学审美论的自觉——文学特征问题新探索》中,童庆炳围绕着文学审美特征的提出、展开以及审美心理与文学创作三个宏观角度展开探讨,在每一层面都借用古代文论之命题来阐释文学审美特征,以求更加形象、完整得揭示文学审美的内涵和价值。如在“文学的结构原理及审美心理学的根据”一节,他借用刘勰《文心雕龙·附会》篇中提出的命题“杂而不越”为基本论点,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立刻“气韵生动”起来。他用“不可言传”、“言不尽意”、“文外重旨”、“义主文外”、“言征实而难巧”等命题印证审美体验的语言痛苦,使原本难以充分理解的理论问题和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联系起来,既符合学术研究中西结合之特点,又拉近了读者与理论之间的距离。

童庆炳所著的《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原名《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更能说明问题。这本书是他“用纯中国古代文论观点和术语写作的《文学概论》”(后记),是用中国古代文论的观点构建的文学理论体系,实际上就是一本用中国文论话语书写的文学理论之书。童庆炳先生阐述文学理论之基本问题时除了使用古代文论范畴外,更多的是利用古代文论命题阐释文学之本、创作之论、作品之论、读者之论、审美之论、叙事之论、审美理想之论以及文学发展之论。每一章每一节都运用了大量的命题阐释基本原理,可以说有着深厚的古代文论学养的童庆炳先生,对古代文论“命题”之眼光、之重视渗透在他的手中笔下。

除上述几本著作之外,童庆炳先生著述的《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经验、困局与出路》各章各节中零散分布着他对古代文论命题的运用,尤其是在《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中童庆炳先生谈到审美形态、审美场、题材、内容与形式、文学文体、风格论方面,不仅用中西结合的手法阐释文学之论,且注重命题之用,这种学养和眼光值得借鉴。

(二)童庆炳运用古代文论命题作为文论建构的提纲

当代文论著作中经常以古代文论命题作为立论纲目,因为命题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在古代文论理论建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文学理论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研究古代文论也就避不开对古代文论命题的探索。“命题”可以说构成了古代文论各个理论层面的半壁江山:有“感物吟志”、“神用象通”、“情志合一”等创作理论;有“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推陈出新”等文学发展论;有“文以气为主”、“因内符外”、“不主一格”等风格理论;有“知人论世”、“主文谲谏”、“诗缘情而绮靡”等批评理论。实际上,古代文论的各个理论层面都有大量的命题,这些命题揭示了文学理论的各种基本原理。

童庆炳近年来的著作很多篇章将古代文论命题作为立论标题,很明显表达了他对古代文论命题价值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命题理论建构功能的认同。他主编的《新编文学理论》中接近半数的章节以古代文论命题为标题。如关于文学与世界一编中,在“物感”说和“原道”说为章节大标题的框架下,将“应物斯感,感物吟志”、“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皆是从道中流出”直接作为理论标题,构成了他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文学与世界之关系的理论基点。同样在“文学与作者”一编中,“诗言志”、“钟鼓道志”、“反情和志”、“发愤著书”、“为时为事”、“文以气为主”、“学慎始习”、“必先雅制”、“摹体以定习”、“睹物兴情”、“神与物游”、“胸有成竹”作为理论提纲揭示了童庆炳对创作目的、作者修养和创作过程的基本阐释,反映出文学理论的这三个层面在古代文论发展历程中的体现。其他三编同样如此,涉及到文学作品、文学与读者、文学的价值层面,命题作为立论基础在童庆炳的理论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扛鼎之用。

无独有偶,《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同样显示出他对命题价值之重视和理论涵盖性之认同。全书共分十章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十个方面的问题,只翻目录就能看出童庆炳对命题的重视,五个章节都以古代文论之“命题”作为理论建构的纲目(其余章节书面化语言与“范畴”共分天下)。试举一例,在第六章中他用“文情难鉴”概括读者的意义,用“虚静无己”概括读者襟怀与心境,“以意逆志”论述读者接受过程的对话性质,“含蓄无垠”探讨对读者发出的意义邀请,用“品味涵泳”概括诗意的整体把握。不难看出在这一章中,童庆炳是在阐释文学读者论,每一节他都用古代文论“命题”作为纲目概括全节大意,他对命题理论涵盖性之推崇可见一斑。在其他章目如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抒情论、文学叙事论、文学审美理想论等理论层面,命题作为纲目标题使用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童庆炳将古代文论命题作为专题研究

当代文论家不但常在文章中运用古代文论命题,而且对古代文论命题进行专题研究,童庆炳先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此,发表古代文论命题研究的专题论文有三十多篇。

童先生对命题的研究一是集中于对《文心雕龙》一书透彻剖析,他选取《文心雕龙》中具有价值性和代表性的文论命题,详尽阐释。近十几年来,每一年都会发表与此相关的论文。主要涉及到文学本质论(《<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新探》)、创作论(《<文心雕龙>“感物吟志”说》、《<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文心雕龙>“披文入情”说》、《<文心雕龙>“神与物游”说》、《刘勰<文心雕龙>“阴阳惨舒”说与中国“绿色”文论的起点》、《<文心雕龙>“奇正华实”说》)、文学风格论(《<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文心雕龙>“因内符外”说》、《<文心雕龙>“文外重旨”说新探》)、文学发展论(《<文心雕龙>“会通适变”说新解》、《<文心雕龙>“质文代变”说及其启示》)、作品论(《<文心雕龙>“情经辞纬”说》、《<文心雕龙>“杂而不越”说》、《<文心雕龙>“丽辞雅义”说》、《<文心雕龙>“循体成势”说》、《<文心雕龙>“声得盐”说》))、文学审美论(《<文心雕龙>“文外重旨”说新探》)、方法论(《<文心雕龙>“比显兴隐”说》、《论<文心雕龙>中的“章明句局”说》、《<文心雕龙>“体有六义”说》)等几个方面。每篇论文集中阐释一个文论命题,并以其为切入点,引经据典,深入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

二是与“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相关联的文章,以童庆炳九十年代在《文史知识》专栏发表的文章为主(后集结成《童庆炳谈古典诗学》一书)。在此类文章中,童先生详尽剖析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不尽意”、“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即景会心”、“穷而后工”、“无意于佳乃佳”、“语不惊人死不休”、“情景交融”、“味外之旨”等古代文论经典性命题以及“气”、“神”、“韵”、“境”、“味”和“才、胆、识、力”等古代文论范畴(两篇文章虽然以范畴为论述中心,但所论述之详细内容实为古代文论命题之分身,试举简例,在文章中,详细论述譬如“文以气为主”、“神贵于形”、“气韵生动”、“境生象外”、“味在酸咸之外”、“才为盟主,学以辅佐”、“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等命题,以命题为基本论述内容来阐释范畴)。这样的研究虽然看似零散,但整体来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些专题实际上就是在论述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如“言不尽意”、“味外之旨”等命题就是在论述“文外之重旨”式的文学作品论,“即景会心”、“出语惊人”等命题是在论述“胸有成竹”式的文学创作论,“情景交融”等命题是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论。

这种专题式的研究体现出童庆炳作为当代文学理论大家的学术眼光,传达出他对古代文论“命题”之重视,对古代文论命题价值意义的判断,对其理论活性和理论涵盖性的认同,充分反映出古代文论命题对当代文论建构的重要性。

三、童庆炳对古代文论命题研究及应用的启迪意义

(一)对古代文论研究有启迪意义

虽然“命题”是古代文论之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之一,但与早已被深入透彻研究的“范畴”想比,其重要性与受重视程度显然不能在研究的天平上保持平衡。“范畴”一直是古代文论研究的热点,对“气”、“神”、“境”、“味”等范畴的研究可谓细入微尘,趋于毫末,但在很难探索出新观点的现实面前,其研究境地实则有些尴尬。而“命题”作为构成理论观点的基本因素之一,以明晰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古代文论家的思想观点,且具有相当高的价值意义,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实际上,在古代文论基本思想原理的海洋中,“命题”在理论观点阐释之功能和理论建构功能上,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替代的作用。童庆炳先生作为当代文论研究大家,首先关注到古代文论命题的价值,并为此做出非常多的贡献,或许可以为古代文论的研究指出出一条新的路径,开拓出新的研究思路。正如童庆炳先生自己所说:“我们寄希望于这一代,希望他们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1]

(二)对当代文论发展有启迪意义

“命题”不仅只是古代文论观点表达的最佳形式,在当代文论建构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出版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当代文论著作,都大量运用了古代文论命题,不仅仅是童庆炳先生的著作,很多其他文学理论著作中,古代文论命题的运用也比比皆是。在王一川著《文学理论》中建构理论系统、阐释理论观点的命题不计重复达到六十余个;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中古代文论命题更是达到近两百个;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主编的《文学理论》使用古代文论命题近五十个;南帆、刘小新、练暑生著《文学理论》阐述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引用二十多个古代文论命题;姚文放著《文学理论(第四版)》同样使用五十多个古代文论命题。不管是运用古代文论命题对当代文论问题进行阐释,还是以古代文论命题为纲领进行理论建构,都表明了古代文论命题之价值和重要性。其生命力和理论活性,其与当代文论的“融合”都对当代文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实际上近年学界热议的古代文论的当代转化问题,在古代文论命题的运用上或可见一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当代文论建设三个重要的传统与资源之一”[2]“命题”是古代文论的一块瑰宝,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不是简单的古为今用,而应该是古今学理的沟通。童庆炳先生对古代文论命题的关注打开了研究古代文论乃至当代文论的一扇新的大门,而更进一步的探索还需要同仁继续努力。

[1]童庆炳, 黄春燕. 诗意人生,诗性守望——童庆炳先生访谈录[J]. 中文自学指导,2005(5):2—6+2.

[2]陈良运. 找到打开中国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从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说[J]. 东疆学刊,2002(3):10—17.

[3]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童庆炳, 钱翰. 新编文学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童庆炳, 赵勇. 文学理论新编[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童庆炳. 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童庆炳. 童庆炳谈古典诗学[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8]童庆炳. 文学审美论的自觉——文学特征问题新探索[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童庆炳.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童庆炳. 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童庆炳, 陶东风.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经验、困局与出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王一川. 文学理论[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3]陶东风.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鲁枢元, 刘锋杰, 姚鹤鸣. 文学理论[M]. 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南帆, 刘小新, 练暑生. 文学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6]姚文放. 文学理论(第四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Tong Qingbing’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bout proposi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DAI Meng-Ju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 China)

It is a major feature for Mr. Tong Qingbing’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nd use of the proposition about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to express his ideas and construct theory. He not only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proposition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in detail,but also uses the theory to Constructing theoretical system and write a large number of papers for discussing the proposi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Tong Qingbing’s research on the proposi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has double meanings and values.He’s research pointed out a bright road for not only the study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Tong Qingbing;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proposition

2016-09-05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校级一般项目“古代文论命题的当代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YYB115)。

戴梦军(1991— ),女,江苏南京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诗学研究。

I206.2

A

2095-7408(2016)06-0028-05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论命题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下一站命题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从文论医评《内经》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