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

2016-04-12平延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传统心理

◎平延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三门峡472000)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

◎平延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河南三门峡472000)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均主要来自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因此,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发现了这种“舶来品”的水土不服。通过研究,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心理健康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变成行动,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调整,保增长、稳增长成为新常态;新旧观念更迭,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了30多年,相关领域工作者经过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作上逐渐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

1990年,国家教委成立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近三年,教育部每年都把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列入年度工作要点。

(二)高校组织机构健全

高等学校普遍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为负责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帮助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建立起了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高等学校已经普遍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政治辅导员不仅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大多数学校甚至明确要求专业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工作形式丰富多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普遍成为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除此之外,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普遍通过互联网、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微信等宣传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朋辈心理互助作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专题讲座等,在校园大力营造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1]。

高等学校普遍成立了独立的或隶属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或辅导机构,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设立热线电话、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大一新生入学后,高等学校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测评,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了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的完善工作体系,力争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不仅受到学校(当然也包括基础教育)的影响,还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而且主要是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说到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社会文化的问题。

二、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3]。据此,笔者认为狭义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本文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文化。

(二)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每一种文化背景都会产生一种基本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并且这种结构可以在这个文化背景的每一成员身上得到体现,也可以称之为民族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具有“超稳定的”的特点,同时对社会个体潜移默化地产生教化、规范和塑造的作用。[4]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成员,其心理健康观念、思维方法、情感体验以及行为模式都会有很大不同。因此,文化与心理健康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表现在不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上,比如所谓的“灵魂附体”,在某些文化中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心理异常;其次还表现在不同文化对心理异常者的看法上,如西方人常常认为心理异常者是不稳定和有危险的,而中国人则常常认为有心理问题,丢了面子,往往对有心理疾病的人给予道德性的评价[5];第三,这种联系还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如我国畲族在20世纪50年代的精神分裂症多表现为乱唱山歌、手舞足蹈,而60年代以后的发病者却没有这种症状,主要是寡欢离群。研究者认为:“这与该民族的往昔爱好对歌,“文革”以后不再对歌的实际情况相符,说明精神病症状的内容随时代背景、社会文化而相应改变。”[6]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

当前,无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还是技术,均主要来自于西方的心理学流派,甚至言必称弗洛伊德、马斯洛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发现了这种“舶来品”的水土不服,同时更加欣喜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于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就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领域。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五千年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7]。一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文化。

(一)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黄老之学,黄帝、老子、庄子的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英国人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1.道法自然的思想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这里的“自然”,并非指我们现在常说的“大自然”,它强调的是事物的本性,王蒙认为应该相当于我们现在常说的“自然而然”[8]。“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是自然而然地起作用的,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

在心理健康界享有盛誉的“森田疗法”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思想。森田疗法的主要观点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认为消极情绪也是人的基本情绪,我们要顺其自然地接受它,不要把它当做异物去拼命地排除,否则,就会引发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和分裂。如果我们能够在接受痛苦、不安、烦恼等消极情绪的同时,坚持工作、学习、生活,就会逐渐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上转移到当前的活动上来,达到逐渐消除症状的效果。

2.节欲的思想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样一句话,大意是:缤纷的色彩、优美的音乐、鲜美的滋味、纵情声色的冶游、放荡不羁的生活、奇异的珍宝都能愉悦人的感官,不断刺激人的欲望膨胀,然而过度地放纵必然导致迷心乱性、丧失自我,到最后感官功能退化,再也享受不到自然生活的趣味。

当代大学生不少心理问题的根源就是欲望膨胀,不知节制。为了追求幸福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人们努力去创造物质,满足欲望,却不知如果没有节制,欲望会越来越多,永无满足之日。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却越来越不快乐,出现大量的心理问题。

3.致虚守静的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强调“虚静恬淡,抱神以静”,诸葛亮主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认为,人们有了虚静之心,才能体悟自我,发现初心,把握生命的根本,从而达到身心和谐。

这种致虚守静的精神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心理健康调试方法。我们现在流行的放松疗法、冥想以及瑜伽等,就是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的方法放松肌肉、消除杂念、平静心情,进而解决压抑、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健康。

(二)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南怀瑾先生把儒家文化形象地比喻为中国人的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9]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思想

儒家经典《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运行的法则就是刚健坚毅,不畏艰险者才能生存,故君子要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儒家文化认为,人作为万物之灵,生来就有社会责任,尤其是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无不反映着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价值观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仍处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变革,诸如失业、腐败、贫富分化、就业难等问题错综复杂,一些大学生由于责任意识缺乏,价值观错误,从而感到信仰缺失,前途迷茫,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思想,有着巨大的正能量,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摆脱消极,树立责任意识,建立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价值观。

2.中庸的思想

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被孔子认为是处理问题的最高法则[10]。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11]用现代语言来说,“中庸”就是“适度”、“恰如其分”。

这一思想也同样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待工作、学习、生活,自信是必要的,但过度自信就成了自负乃至狂妄,不自信就成了自卑。对待挫折,适度的痛苦反应是正常而且必要的,它可以让人奋发向上,战胜困难;相反,过度的痛苦就会让人丧失斗志,心灰意冷,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思想

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挫折,如果应对得当,挫折会成为成功的阶梯;如果应对不当,挫折就很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那么,儒家文化是如何应对挫折呢?

儒家文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责任,在完成自己责任的过程中,每个人尤其是对国家和社会负有重大责任的人,比如西伯、孔子等,一定是会遇到挫折的。因为正是由于挫折,才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增长一个人的才干。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2]因此,对于挫折,当代大学生应该坦然面对,明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看到挫折中蕴含的发展机会,积极进取,必将有所作为。

4.仁的思想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实施仁的方法就是“忠恕”。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13]忠就是尽己之力去帮助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忠的另一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部分当代大学生,习惯在互联网上购物、娱乐、交友,宁愿在虚拟世界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而不愿用忠恕之道与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正因为如此,不少大学生性格孤僻,缺乏友谊,常常感到孤独、郁闷,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儒家文化是人伦的文化,其中的仁爱精神更是鼓励人们以友爱、宽容的伦理原则与人交往,互帮互助,互谅互让,使人们和谐共处,幸福安康。

(三)佛家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思想

佛学最晚在汉代传入中国。因为与道家文化有相通之处,所以很快被中国人接受,与儒、道融合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自信的思想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并不是单指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我们每一个人。释迦牟尼通过这句话告诉人们,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完全在于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脚踏实地修养自己,积极进取,努力奋斗,都会取得自己的成功,成为自己的“佛”。

2.境由心造的思想

《坛经》记载,一日风吹旗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旗动,六祖慧能曰:不是风动,也非旗动,是人的心在动。毋庸讳言,这个故事里包含着唯心主义思想,但我们必须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影响人们心理的因素除了客观方面,也包括人的主观因素。佛家讲“境由心造,魔由心生”,认为如果心中有佛,观万事万物都有佛性。这也说明心灵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当代社会,物质化倾向严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认知,提升内心修养来应对外在的压力,便可使人心态平和,身心和谐。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尽管没有提出具体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但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却非常丰富。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一)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育人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两千年来,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劝学励志、催人奋进的环境能使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庸俗实用、轻薄温柔的环境能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因此,环境育人成为几乎所有学校的共识。大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更直接,其影响和作用力更大。让那些积极向上、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渗透至校园的每一个景点、每一处设施。让每座楼、每面墙、每个广场、每个雕塑、每个花园……乃至每张餐桌都能说话,时刻感染熏陶着大学生们,久而久之,必将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高等学校要以此为契机,不仅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而且在选修课、道德修养课、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文学课中加入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完善人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变成行动,促进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同时也有不少具体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技术,其中最有效的当属太极拳和书法艺术。太极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阴阳辩证思想为核心,通过对意、气、形、神的锻炼,既可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引导人们从浮躁回归宁静。太极拳“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14]。书法艺术被推崇为“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15]。书法家孙墨佛认为,书法与气功有共同之处,因为练习书法像练气功一样,要求呼吸平稳,凝神静气,排除杂念[16]。香港大学高尚仁教授尝试用练习书法来进行心理治疗,实践证明,书法的确具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功效。在高校推广普及这些技术,将会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09-1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363.

[3]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4]黄洁.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借鉴[J].社会心理科学,2013(11).

[5]景怀斌.中国人心理调节模式及其文化原因[J].社会心理研究,1998(4).

[6]夏镇夷.民族社会文化中的畲族和精神疾病[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5(2).

[7]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4.

[8]王蒙.老子十八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7.

[9]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2.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72.

[11]朱熹.中庸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

[1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98.

[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350.

[14]李英杰,陈晓琦.太极拳[M].北京:中国国家摄影出版社,2013.

[15]熊秉明.书法与中国文化[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0.

[16]纹琦.书法与气功[J].家庭医学,1997(3).

(责任编辑 倪玲玲)

The Eff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ing Yanxun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Sanmenxia Polytechnic,Sanmenxia 47200,China)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fter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has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Since both th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psychology,are mainly from the West so as to work gradually,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gradually discovered this"exotic".The climate does not suit one.through research,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profound thoughts of traditional culture,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mak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to enter the classroom,into action,so as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llege student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G448

A

1671-9123(2016)02-0079-06

2016-02-07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ZC—144)

平延勋(1970-),男,河南汝州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传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心理感受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