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职农经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探讨
2016-04-12陈昌芬
◎陈昌芬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2560)
重庆高职农经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探讨
◎陈昌芬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2560)
基于重庆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现状,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可以从农业产业发展阶段、农业培训、新农村建设、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四个角度来寻求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切入点。提升其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路径有:重新审视生态定位,营造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与企业行业及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战略合作。
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农村;农业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地方经济,特别在高职生源普遍下降的严峻形势下,提高涉农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依托地方农业产业与城镇化道路,建设涉农专业内涵,是实现涉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1]。
近年来,重庆地区各类新型农业经济组织数量持续增加,农业产业化进城加快,新农村建设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因此实现农业经济组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发展,推进小城镇有序规范建设,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重庆地区推动“三农”发展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也为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带来机会和方向。基于此,本文试对重庆地区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机遇,以及具体实施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重庆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产学研情况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四川盆地东南缘,居长江上游。全市总面积8.24万km2,其中耕地2.24万km2。其农业产业以“135+X”体系进行布局设计,即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好耕地守住耕地红线的1个坚守,突出蔬菜、生猪和柑橘3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竹木、中药材、草食牲畜、花卉和蚕桑5大特色产业,同时推进“一县一品”地方特色产业[2]。近年来重庆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农产品品种丰富,供给稳定,农村经济总量增长迅速,由2005年到2010年增长了90.9%,2014年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4.5%[3]。农村实现由农业内部向第三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可以说,重庆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发展快速。
(一)农业发展现状
衡量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进程的重要标志是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经测算,2010年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实现程度达到37.2%,正朝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迈进。农业水利化达到25.5%,农业化学化达到98.4%,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只有4.0%,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0.9%[3]。
而从重庆现代农业发展现实来看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在规模,根基在设施[2]。
1.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来看
重庆人均耕地面积少,且农村农业生产用地分散,不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生产,主要以小型农业生产户主为主,因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2][4],制约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同时农业产业发展层次较低[4],科技含量低,且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不足。
2.从农业基础设施来看
重庆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丘陵为辅,平原面积不到3%。这样的地形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2010年,重庆地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26%,远低于52%的全国平均水平[5]。
3.从农业资金投入来看
资金投入情况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是主要资金来源。由于农业产业本身的市场风险性大以及产业本身的脆弱性,导致金融支农力度低。
4.从农村农业人才队伍情况来看
农村人才是直接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重庆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重庆市截止到2009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总人口的14%,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加之人才结构不合理,“重生产、轻管理”现象较突出,重庆市农村实用人才中生产能手占到40.6%,而经营类仅占7.8%,实用人才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直接影响现代农业产业深入推进。
(二)农业企业发展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各类经济组织数量上升趋势可喜,以第一产业法人单位数量来看,从2010年的13101个到2014年的55400,增长了322%(数据来自于重庆2015统计年鉴)。
但农业企业规模化程度较低,作坊式龙头企业占了较大比重。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来推动农业企业发展,不利于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且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基本处于农产品初级加工和销售阶段,竞争力低[6]。
(三)新农村建设情况
根据重庆统计公报,截止到2014年底,重庆全市城镇化率59.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63%。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重庆地区仍有大部分农村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且产业结构不合理,亟待调整。这也意味着重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升级转型阶段。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小城镇建设。
推进“城之尾,乡之首”的小城镇发展,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特点的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重庆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成效,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小城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从产业发展来看
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重庆,其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7]。但工业基本集中在区县,工业型小城镇反而比较少;且由于缺少前期系统的规划,产业布局零散,没有形成规模集聚效应,产业类型同质性问题严重;同时产业层次不高,功能定位不明确[8]。
2.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来看
由于建设资金的不足,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落后,限制了城镇的发展。加之重庆典型的山地地貌,阻碍了小城镇串联集群化发展。另外由于管理滞后、不科学,致使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浪费和滞后现象并存,从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落后,不仅不能更好地吸引企业和人口的集聚,同时也限制了当地居民的素质的提升,直接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3.从生态环境建设来看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谐发展的思路的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重庆市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目前重庆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中由于环保意识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镇企业污染治理不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四)产学研情况
随着近年来重庆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组织数量的持续增加,以及由于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小城镇建设的推进等原因,导致重庆地区面向农业农村一线的优质的从业人员非常匮乏。而这也从客观的角度推进了农业经济组织及农村基层管理部门与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教育机构建立产学合作关系。这个合作关系不仅仅旨在提供和培养面向三农一线的从业人员的需求层次,还应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让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更多层次和更多角度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要求。目前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教育机构已经与农业企业和农村基层单位有过简单的实习实训和培训的合作,但大多还是处于零散的、简单的、浅层的状态,没有形成深入、持久合作模式的合作关系。
同时,重庆地区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具备农村农业从业经验的并具备科研能力的师资比较匮乏。虽然目前已经开始实行教师行业企业实践制度,但短期内很难收到实效。这也是重庆地区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进行产学研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短板。
二、重庆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服务“三农”的切入点
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是面向农业微观经济领域的基层管理[9],可以从农业农村经济一线管理角度来寻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
(一)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阶段来看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可以划分为产前策划、产中管理与产后营销三个阶段。重庆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服务于地方农村农业发展可以从这三个阶段切入。产前设计开发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因而在产前策划阶段,可以通过对市场的充分调研和预测,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前沿的理念和设计,重构农业产业内涵和功能。在产中管理阶段,对实施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同时提供解决方案,以及构建系统的信息管理体系。在产后营销阶段,主要从市场开发和品牌宣传角度,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和促进方案。
(二)从农业培训角度来看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提升,农业品牌化建设的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由农业热催生的各种农业培训市场日渐扩大。但仍存在格局小、培训内容单一、偏重于单个要素的培训、信息滞后、形式落后等诸多问题。而当前重庆地区农村实用人才比例过低,尤其是农经管理人才极度紧缺,无论是农业经济组织,还是农村基层组织都急需对相关岗位上的人员进行培训,在满足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也实现员工自我提升的要求。同时在当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下农业微企不断涌现,对农业培训的需求也非常大。可见重庆农业培训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缺口,这为重庆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的农经管理职业技能的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从农村建设角度看
目前新农村建设已进入深入推进阶段。无论是产业结构的提升,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甚至是文化环境的构建,都需要系统规划,科学有序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小城镇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而目前存在的管理滞后、缺乏系统规划,不注重统筹协调等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可以以智力要素的形式参与进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咨询和技术等服务。
(四)从农业企业运营管理角度看
作为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既需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构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还需要兼顾农业企业本身的特殊性。用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来运营农业企业,是农业企业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生存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对于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庆地区很多农业企业而言,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因而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这些农业企业从运作角度注入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并提供咨询服务。
三、重庆高职农经管理类专业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路径
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有效路径就是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除了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符合行业社会发展的一线应用人才以外,还可以基于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服务地方经济。而提升其服务能力是关键。具体路径如下:
第一,重新审视专业定位,明确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兼顾利于产学研合作的专业生态定位。
第二,梳理内外部资源,营造利于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从外部环境而言,通过引入企业行业资源,共同建设专业,重构实训实验室,保证专业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领先地位,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的对接的同时,为进一步的校企合作打下基础。从内部环境而言,通过组建产学研团队、形成有效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机制,构建有利于提升专业产学研能力的环境。
第三,与行业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战略合作。首先构建高职农经管理专业教育机构、农业企业、农村基层单位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包括协会)战略合作框架,包括与具体的农业企业和农村基层单位的微观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宏观战略合作关系。其次以市场为导向与企业行业通过产学研模式形成合作关系,为企业行业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服务,同时也提升专业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条件。最后引入政府相关部门,如协会等,监督和规范校企合作,构建公平公正有序规范的合作环境,促进校企合作的良好发展。
第四,加大专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交流机会来展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成果,提升高职农经管理专业的知名度。且以自身拥有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获得合作关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而不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机会。
[1]孙红绪,陈文明,姚恩青,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社会模式创新——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5(21):72-73,79.
[2]夏祖相.发展具有重庆特色现代农业的四大关键[J].农家科技,2009(6):4-5.
[3]周蕊,李平,皮竟,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湖北农业科学,2013(3).
[4]田应华.重庆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3):32-34.
[5]谭崇静,杨仕.重庆地区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78-81.
[6]王行,王燕,孙德凤.重庆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路径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7-21.
[7]秦建成,杨爽.重庆都市圈小城镇发展的SWOT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5):66-70.
[8]扈万泰,王力国.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5(6):11-16.
[9]罗斌.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特色与教改原则分析——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3): 76-79.
(责任编辑 倪玲玲)
G718.5
A
1671-9123(2016)02-0052-05
2016-05-15
陈昌芬(1983-),女,浙江宁波人,重庆传媒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