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制度实践

2016-04-12戚文闯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俾斯麦社会保障工人

戚文闯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社会学研究

试论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制度实践

戚文闯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有着“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不仅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而且也很早就萌发了社会保障思想。其后德国通过颁布多项社保相关法律,逐步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作为帝国首相的俾斯麦无疑发挥着巨大作用,而其社会保障思想又是逐步形成的,不是一蹰而就的。社保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的这种社会保障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俾斯麦; 德国; 社会保障; 思想

近代最早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始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关于这一时期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以及俾斯麦个人在其中的作用,国内外学术界皆有所论及。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唐庆则从城市社会问题、社会各种思潮、经济基础及宗教传统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俾斯麦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成因,并且现代学术界已经公认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时期制定并实施的社会保险有关政策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鉴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我国社会现实生活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本文试图对俾斯麦社会保障思想产生的背景、社会保障政策的内容与实践,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意义等内容做一简要的论述,以期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俾斯麦社会保障思想产生的背景

任何一项社会政策的酝酿与出台都是由一定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政策也不例外。综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俾斯麦的个人因素,其社会保障思想的酝酿与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俾斯麦个人阅历的影响

首先,俾斯麦出生于一个容克地主世家,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183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并采取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与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因此以自己的亲身劳动获得报酬成为他认识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此后俾斯麦或多或少地维护劳动者个人利益的积极因素。

其次,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此后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71年俾斯麦带领德国实现统一并成为帝国首任首相,此后的20年里,他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铁腕人物,被公认为德意志帝国真正的开国元勋。也正因为如此,他被认为是“自黎塞留以来,还没有一个臣子能如此迅速地提高自己君主的愿望,而又能如此卓有成效地扩大自身的权势”[1]194,德意志帝国宪法赋予了俾斯麦崇高的政治地位:不仅有权在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发言、发起辩论与提出议案,而且若表决失败也不能迫使他辞职。在威廉街首相府下设置了帝国许多其它分支机构,从1871年1月1日起,全德外交均由以俾斯麦为首的外交部统一领导。俾斯麦因领导国家统一所获得的崇高威望以及他获得了巨大的不可剥夺的权力,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诸如工人养老金、健康医疗保险及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后,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思想源于他对当时德国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的处理上,所表现出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曾多次谈到社会贫富分化的问题,认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对立。32岁时他就认为下层阶级的贫困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他曾讲到“当我想到一个塔勒可以帮助一个贫困家庭捱过一个星期,就觉得自己像穷人家的窃贼。当我能花30马克去旅行时,我当然可以拿出一些钱施舍给穷人,然后继续旅行,但是这能改变什么呢?双倍或十倍的钱也只能满足一部分穷人的需要。”[2]35从这里可以看出,俾斯麦试图寻找一条能保障救济所有人的长期性社会措施,而不是暂时地一种救济性措施。这也是影响俾斯麦社会保障思想出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德国工业界的内部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分出更多的资金到社会保障上面。在1870年普法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德国获得了法国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以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等地丰富的铁矿资源;1871年德国的统一使国内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也使得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当然,这也有赖于德国企业内部改革所奠定的基础。

首先是在技术方面的变革。19世纪后期德意志采矿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用这种新技术可以进行深井采矿。富格尔家族,霍克泰特尔家族和其他矿主控制下的德意志、波希米亚和蒂罗尔各银矿开始向欧洲输出大量贵金属,其数量之大,以前在欧洲从未见过。[3]599其次,此时期德国工业内部开始了“福利国家式”的改革。其中一类企业主不可动摇地维持工人与雇主的关系,但愿意采取多种多样的福利措施来缓和劳资矛盾冲突。另外一种企业主则是在企业中采取温和式的管理措施,希望通过对工人群众的关怀来获得比雇佣合同所规定的工作效率的更多的回报。据有关资料记载,“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则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为员工建造房屋、住房、娱乐和休闲场所,另外设立成人教育学校、星期日学校和夜校,甚至建立工资和养老金制度”[4],卡尔·斯图姆曾经在议会中提出了出现的工人问题及有关解决措施,并在他的萨尔兰铁厂中推行广泛的福利政策。

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使得新技术推广较为容易,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这种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而企业界内部为缓和劳资冲突所采取的一些社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保障内容的雏形。它们不仅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状态,也为俾斯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现实物质基础。

(三)19世纪末德国社会各阶层的推动

一种新的社会政策的出台往往会打上现实政治思想的烙印,德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理论渊源于当时的新历史学派和传统的天主教信仰理论。19世纪下半叶德国知识界极力推广“社会国家”思想理论,即著名的“讲坛社会主义”学派,该派认为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密切相关,国家必须引导道德规范。同时,流行的历史学派则提倡“国家干预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法、孤寡救济法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工人的生活境况,诚然,这些倡导与以俾斯麦为首的专制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另外,德国有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优良传统,据有关研究显示,普鲁士在德国统一之前就已经采取了许多社会政策措施,如“1838年普鲁士采取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规定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5]19-20

此时,工人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导致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这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直接催化剂。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进程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工人激烈的抵抗,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于是工人运动频繁发生,一些工人政党在议会中的席位数也大为增加。“1871年国会第一次选举中,社会主义工人党仅有代表两人,1887年上升到12人,选票从1247万张上升到4933万张,1880年该党获得14273万张选票,在国会中占35个席位”[5]22。这种政治现实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恐慌,起初国会通过制定《反对社会主义民主党企图危害社会治安法令》来压制工人运动,结果却适得其反。但俾斯麦却认为要粉碎社会主义仅仅采取镇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采取温和的措施以保证社会秩序工作正常进行,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福利举措。

综上所述,俾斯麦社会保障思想的产生是上述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动中含有很大的被动成分。但俾斯麦也意识到工人们不会一直这么康健,总有一天他们都会老得无法工作,假如到时候身患重病不能动弹,那么这将会是怎样凄惨的状况。具有了这样清晰的思想与意识,一部部符合实际的社会保障方案便应运而生。

二、俾斯麦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其实施

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完善的过程,它开始于俾斯麦时代,而后经过不断完善成为一个体系,具体包括社会保险(医疗、失业、工伤事故、养老、护理和老年类),社会补助(住宅、子女类),社会救济等内容,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项目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社会成员。此外,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制定与完善,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补偿法和社会救济法,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保险法,那么这些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及具体实践是怎样的呢?为了更清晰地阐述这一过程,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一)俾斯麦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阶段

建立阶段大约是在19世纪80年代的十年间,德国社会保障政策在此期间拉开了序幕。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颁布了一则“皇帝谕告”,明确提出:工人因工伤事故、伤残和年老而出现经济困难时应得到生活保障,有权得到政府的救济,工人保障应由工人自行管理。后于1883年颁布了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疾病保险法》,又于1884年实行《医疗保险法》和《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继续出台了《养老和伤残保险法》,由此可见,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又是社会保障开始的标志。

在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中,“曾企图利用一切形式的可以吸引任何一类保险人的现有组织-共济会、行会的疾病互助组。新创造的类型主要是地方疾病保险协会和公共疾病保险基金会”[6]375-376,它们最后都成为实施社会保险政策的主要机构。1885年又对《工伤事故保险法》进行了修订与补充,保险范围扩大到邮政、电报、铁路及海陆军行政服务系统。如果工人因发生了工伤事故而丧失工作能力,则在十三个星期后正式启动事故保险赔偿,可以赔偿给工人造成的所有损害。但也有些例外的情况,“在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情况下,伤者一般可以从离开工作岗位的第14周起,领取日常工资的2/3,由邮局支付,在部分伤残的情况下领取日常工资的一部分其数额取决于他所余的挣钱能力”[4]1889年通过的《疾病和老年人保险法》则将保险比例按工资等级分成四类,一般从71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工作投保后5年间可以领取一部分残疾补助津贴。

(二)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以社会保险政策为例)

社会保险方案是俾斯麦最倾心的社会保障政策之一。工伤事故保险最先引起讨论,得到了工业界的热心支持,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在议会获得通过。1886年3月5日保险范围延及海陆军内务官员和士兵,5月5日又扩展到农业工人和林业工人。文件规定,受伤者如果死亡,其亲属或经济上依赖于他者继续接受赔偿。丧葬费为每日收入的20倍,最低为30马克,并每月向其未亡人支付同样数额的津贴直至后者死亡,如其再嫁则给予其前夫1/5的收入。子女15岁之前享受其父15%的收入,如果子女没有母亲,则给予子女相当于其父1/5收入的津贴。

需要指出的是,疾病贫困保险费用是由工资劳动者和雇佣者双方负担的,向基金与协会缴纳资金且有权管理机构,而老年保险费用则由雇主与工人各担一半,方法为“由雇主在卡片上面盖章,并由他扣除相应的工资额。老年恤金在70岁时支付,恤金数额大小不等,每周从将近二先令到四先令稍多,依其缴纳款额的多少而定”[6]376

(三)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阶段

俾斯麦辞职(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前的一年时间里,社会保险法政策也在不断补充,《残疾和老年人保险法》于1889年6月通过,俾斯麦认识到建立一个庞大的养老金群体将有助于国家和工人之间达成和解。保险金额由雇主和工人平分,但国家在每份津贴中每年补贴50马克。养老金从75岁开始领取,但残疾津贴开始于工人投保5年后的任何时间内。因此可以看出,社会保障的范围在扩大,措施在完善,社会保障支出占据着德国国民收入的很大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联邦德国社会保障支出从建国初期的不足20%,增加到1990年的30%,两德统一后的德国则达到34%”[7]91-95。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事实是俾斯麦时代的社会保障实践是一个伟大开端,为后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一种模式。可以说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俾斯麦时代社会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现在我们研究德国社会保障史决不能不谈俾斯麦。那么这一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具体意义如何呢?

三、俾斯麦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有其自身的特征,它以保障积极的人权为价值目标,以社会互助为基本方式,以社会化原则为责任主体,以现收现付制为收支模式,贯彻全面保障、自主管理、社会化管理和保障为基本原则,在德国社会保障史上由重要意义。就医疗保障体制来说,至2007年德国法定医保体系覆盖了7 030万人,这更突出了俾斯麦时代这一社会政策的意义,可以说,1883年以俾斯麦为首的政府颁布的《疾病保险法》成为德国乃至世界社会保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标志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而且也代表着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向。

(一)维护了工人利益,缓解了劳资冲突,使德国经济平稳发展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动机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一系列保险法政策的实施保证了这一效果的实现,它使社会保障制度“从零星的一些社会救济措施发展成为社会常规政策;从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从统治集团的‘安民术’发展成为国家的社会责任”[8]49社会保险法的通过得到了部分工人与职员的积极响应,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与日俱增,人数从1883年的300万人增至1886年的700万人,至1913年的1 450万人。同时,这使得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了世界一流强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铁路系统,于一战前达到58 570km且其可靠性及设备的完整性在欧洲首屈一指,工业成品在运输中的比重从1872年的1/3增至1913年的2/3”[9]107可以看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本质上是对德国工业化进程中社会关系的调整,化解了社会风险,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工人阶级觉得运用合法的政治议会斗争同样能够取得政治利益的诉求,因此工人运动的次数在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1870年罢工次数仅为226次,参加人数为38 536人,比之前减少了1/3,然而当时的斗争并不是很激烈,且大多是通过合法的手段进行的。在经济领域,德国在化学、科技,交通及采矿等领域都发展较快。1861年至1907年间,德国化学工业的职工人数从2.36万人猛增至17.2万人,1913年又增至27万人。电气工业、光学工业等新型工业的发展同样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完成了从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变。

(二)注入了社会主义因素,影响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俾斯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缓和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淡化,也整合了社会各阶级间的关系,最终使社会民主党成为国会众的最大党团。社会保障制度这种举措不仅让工人阶级看到了希望,而且也使容克资产阶级领导人找到一种麻痹工人运功的举措,于是合法议会斗争的开展便有了合理的条件。“在1890年的国会选举中,德国社会民主党获得19.7%的选票,成为得票最多的第一大党。1898年它的得票数为200万张,1972年又增到425万张,占总票数的34.8%”[10]俾斯麦社会保障政策满足了德国资本主义转型时期的发展需要,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由自由主义向垄断主义过渡,生产社会化趋势也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与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这一做法为欧洲其它正遇困难的国家找到了一条新道路,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欧洲其它国家领导人派人到德国考察,英国、挪威、丹麦,意大利等国纷纷着手于社会保险立法。这种现象说明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社会矛盾的一种普遍而有效的机制,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为其它国家社会保障建设提供了经验

德国社会保障建设不仅合理地划分了个人、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责任与义务,而且较好的处理了国民基本生活保障与个人生活自负之间的关系。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中起主导作用,个人与企业分别承担着缴纳社会保障费用额的义务,占据总费的2/3之多,其余则由国家负担。公众的社会福利是保障政策的诉求,它实行全员保障原则,覆盖面极广,包含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的全部内容,政府尤其重视事前预防机制,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民众因各种因素陷入依赖社会保障的不利境地。另外,需提到的是,德国的社会保障政策是由设立的专门的社会保险机构来推行和管理的,政府部门只起间接引导作用而不是直接参与。此种社会保险机构是独立的法人单位,有自己的董事会与代表大会,因此这有利于政策实施中的专门化与规范化,政策的连续性与不断完善也得到了保证,客观上起到了缩小德国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不但做到使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与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相协调,而且将社会保障纳入法制轨道,建立了一种完备的社保法律体系,这些经验举措都应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

诚然,俾斯麦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是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它的建立,使得工人阶级不用为疾病、工伤和养老这样的问题担忧,相对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工人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还应该看到,俾斯麦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制度管理方面也出现了混乱。首先: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与容克资产阶级间的关系在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间出现暂时的缓和之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又迅速紧张起来。1880至1890年间,德国的工人政党成功地运用各种领导策略,领导广大工人进行了英勇斗争;其次:一定意义上说,德国社会保障的实效是暂时的,它不能掩盖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尖锐冲突,事实上工人的生活水在不断下降。“1894至1902年间生活维持费增高到24马克40分尼,而工人的平均收入只有21马克10分尼,1909至1914年间生活维持费则增高到31马克10分尼,而工人的平均收入只增到28马克”[11]151再次:俾斯麦实行社会保障政策具有被迫性,它只是为缓和一定时期社会的矛盾而实行,是一种被迫性的、无奈的行为,有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一问题,“1890年,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主张改进工厂企业的劳动条件,特别要求在选举前公布一项谕旨,告诫他的臣民,君主十分关心工人的福利,愿意帮助他们而仅要求他们奉公守 法,接着向御前会议宣读了一个改革纲领,要求限制星期日劳动、女工及童工劳动”[1]289这样看来,给予工人福利只是保障容克阶级选举成功的一个砝码,如此恰能反映出保障政策实施的动机;最后,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不透明,德国养老保险制度从问世时起就是一个拥有众多自主权的独立实体,但是政府却有权规定其缴费标准和养老金发放标准。这样,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造成角色混乱,致使养老保险的管理和运作效率低下。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俾斯麦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它的缘由,有它的被迫性与无奈性,却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为其它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特别是它产生于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现代意义。首先,德国公共养老保险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满足低收入工人的社会福利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工人的后顾之忧,从而有利于劳动的供给;其次,它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避免了参与者在年老时陷入极端贫困之中;再次:俾斯麦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保证了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它遵循特殊性原则,强调个人的责任,从而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具有较强的社会互助性。

但是应该看出,它的出台带有很大的被动性,并没有使广大工人阶层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满意。它的缺陷与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其制度覆盖面狭小,“俾斯麦型”养老保险是一套架空工人运动的福利政策,仅仅是面向产业工人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正式职业的公民没有资格享受公共养老金计划;第二,其制度体系不完善,责任模糊。俾斯麦首先设计的是一个不需要个人缴费的养老金计划,即要争取每人50马克的国家缴费,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让工人觉得养老金是国家慷慨赐予的礼物。事实上,当时俾斯麦时期的政府并没有承担起养老保障的全部责任,而是把相当一部分责任分给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第三,其制度内容设计不合理。“俾斯麦型”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有些内容也不太合理,比如,它明确规定,凡年满71岁,且缴纳保险费在30年以上者,方可享受到退休养老保险待遇,且保障对象仅限于工人和低职官员,这是不利于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

[1]艾伦·帕麦尔. 俾斯麦传[M]. 高年生, 张连根,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卢毅刚, 张举国. 舆论与社会保障研究[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詹姆斯·汤普逊.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M]. 徐家玲, 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徐健. “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J]. 安徽史学,2007,(4):5—13.

[5]魏新武. 社会保障世纪回眸[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约翰·哈罗德·克拉藩. 1815—1914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M]. 傅梦弼,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7]和春雷. 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8]覃有士. 樊启荣. 社会保障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9]欣斯利.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M](第11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译.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0]唐庆. 论俾斯麦时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建[J]. 江汉大学学报,2011,(5):41—45.

[11]维纳·洛赫. 德国史(中册)[M]. 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研室,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Try to talk about bismarck’s social security thought

QI Wen-Chu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iron chancellor”Bismarck, not only for the German reunification, but also the germination early social security thought. Followed by Germany promulgated a number of social security law,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world’s firs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empire of bismarck certainly plays a huge role, and its social security idea is gradually formed, and then not a Chu.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m in Germany, his this kind of thought of social security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lso has a very goo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Bismarck; Germany; Social security; thought

2015-11-01

戚文闯(1989— ),男,河南开封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K516.4

A

2095-7408(2016)02-0084-06

猜你喜欢

俾斯麦社会保障工人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调配工人
智慧的选择
基层关工人的梦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