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变化

2016-04-12刘静静刘衍鹏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现实社交交流

◎刘静静刘衍鹏

(1.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郑州大学 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郑州 450000)

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变化

◎刘静静1刘衍鹏2

(1.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郑州大学 软件与应用科技学院,郑州 450000)

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微社交”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型社交模式,并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对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产生了冲击,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变革。探析微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提出实际有效的建设性意见。

微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新变化

微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之上,通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向用户传播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的新型媒体形态。伴随着微媒体的出现,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逐渐转变为现在方便快捷的“互动传播”方式,用户也从“单向”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现在的“双向”的信息传播者。以微信、微博、微视频为主要代表的微媒体交流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新兴的交流沟通渠道,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这些新兴的信息沟通渠道时,除了可以与已添加的社交个体或群体进行交流,与陌生的、未添加的社交个体或群体的交流也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人们对于人际交往方式的观念和拓展了人际交往的维度。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一切媒介都要重新塑造他们所触及的一切生活形态。”新兴社交模式的不断发展,促使微媒体以其独特的方便快捷和即时互动的优势推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知识形态、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相应的变革。根据中国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截止至2015年6月我国已有网民6.68亿,其中大学生网民占总体网民的24.6%。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互联网时代新兴社交模式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微媒体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挑战。

一、微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微媒体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机遇

1.打造人际交往新工具,开启人际交往新模式

目前,高速发展的微媒体传播技术已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纵观高校校园中,微媒体的使用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语音视频聊天、即时通讯、公共号平台等大学生日常广泛使用的工具,以其“打破空间、打破时间、打破距离”的优势和“即时、快捷、开放、互动”的特点,在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主动交际的兴趣,改变了传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实现了“一个人对所有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交际,逐渐取代传统的人际交往工具的同时,形成了全新的受到大学生普遍欢迎的人际交往模式。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媒体所提供的社交平台,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使用虚拟的身份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学习资料,浏览网页信息、了解兴趣所需,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开启了人际交往的新模式。

2.拓展人际交往圈,促进人际交往广泛性

微媒体的普遍运用使得大学生交际突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局限性,在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改善。目前,由于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步入大学之后渴望交到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相较于传统的人际交往形式,微媒体能够更好地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实现这一诉求。现在大学生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微媒体社交平台,使用不同的社交方式随时随地地进行交往,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了解对方的动态,共享彼此拥有的学术、社交资源,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在进一步实现大学生交流互动的平等性和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促进了其人际交往的广泛性。

3.缓解人际交往压力,塑造人际交往自信

在微媒体社交平台上,使用者可以拥有多重身份,随意使用自己喜欢的任何身份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隐匿自身的真实情况。然而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不能隐瞒个人情况,有些学生因为自身长相、性格、学习、家庭等因素缺乏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在沟通交往中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往往感到自卑。并且有些学生因生长环境、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不尽相同,在实际交往中难免产生冲突和隔阂,导致意见想法不合,不愿与他人交流,封闭自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微媒体作为新型的人际交往工具,使用者在不提供真实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可以自主选择交往对象、展示自我、自由表达生活心情、释放现实生活压力、满足情感诉求,降低现实人际交往阻力,缓解人际交往压力,增强人际交往自信,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

(二)微媒体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挑战

1.忽略现实人际交往,弱化现实人际关系

微媒体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社交工具,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延伸。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了人类的交往和行动的规模与形态……人类自身器官的任何一种延伸,即任何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都会导致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微媒体为大学生开启人际交往新模式,缓解人际交往压力,增强人际交往自信的同时,微媒体也消耗了大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和课余时间。在高校课堂上和校园中,随处可见低头玩微信、QQ、刷微博的学生,有部分学生甚至于在同学聚会或者参加互动活动中,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仍然使用微媒体进行交流,比如进入对方朋友圈点赞,浏览对方微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忽略了现实人际交往,弱化了现实人际关系。

2.削弱人际交往能力,影响人际交往欲望

高频率使用微媒体的大学生,不管是在课间时间或是业余时间,拿出手机或者IPAD刷微博、浏览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长时间地使用微媒体进行交流沟通,大大减少了现实生活人际交往的时间,使用者将自己封闭在自己建立的社交空间中,自顾自地沉溺在自己的社交空间中,不主动地参与到人际交往中,由此降低了现实交往的欲望,失去了现实人际沟通的兴趣。长此以往,导致部分大学生身陷微媒体所虚构的网络社会人际互动中,停留在麻木的点赞、转发之中,慢慢变得与其他同学不合群,并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感到紧张、害羞、胆怯,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断降低。

3.导致大学生认知偏差,诱发道德失范行为

微媒体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空间,但因用户可以使用虚拟身份在社交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传播,这也在无意之间为不良信息设置了保护屏。面对微媒体所提供的良莠不齐、云龙混杂、碎片化的公众号、微博信息资料等,因大学生判断力、识别力还不够强,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而且微媒体所建立的私密社交空间为大学生制造了一定的认知阻力和封闭空间,从而可以导致其认知上出现偏差。微媒体社交建立在互联网数字技术基础之上,所发展形成的交往新平台和新模式,没有明确的规则和秩序进行规范,使得道德失范行为偶有发生,如个别大学生表现自我动机过强,不管不顾社会伦理道德,通过发布一些偏激过分的言论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博取社交网络的关注度。

二、微媒体视阈下大学生人际交往革新的措施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丰富全面的交往机制

微媒体的高速发展、普遍运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社交工具、建设了新的社交平台,这不仅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模式的一种改变,也是对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在把握好微媒体所提供的机遇和平台的同时,更要实事求是地开展促进现实人际交往的活动,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立线上集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微”交流平台,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应用软件为载体,以形式新颖、富有说服力的“微”语言的形式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现实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和交往技巧等,让大学生在利用微媒体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健康的影响,打开人际交往的心扉。另一方面,借助线上“微”平台对学校组织的学术、文体、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线下活动进行宣传,积极倡导大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进而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时间,为大学生建设有利于现实人际交往、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激发与人交流的兴趣,体验现实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快乐,感受现实人际交往,感悟交往利弊,从而提升自己。通过构建线上“微”平台,利用人际交往“微”载体,运用形式多样“微”语言,全方位、双向构建丰富多样的交往途径和机制,促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能力、水平,减少出现“线上侃侃而谈、线下吞吞吐吐”的情况,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美好局面。

(二)提升“微”人际交往理性认识,加强“微”人际交往自律意识

鉴于目前大学生使用微媒体情况,发现部分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微媒体社交上,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另外由一些微媒体上的“微内容”观察分析出,微媒体社交平台、空间缺少有效地外在监督和法律约束,其隐蔽性、快捷性、开放性等传播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些虚假、不良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造成微媒体非理性的无序状态,扰乱微媒体空间秩序和影响人们社交行为,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要督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人际交往观念,这不仅需要提升大学生对“微”人际交往的理性认识,而且要加强大学生对“微”人际交往的自律意识。面对形式多样、花样繁杂的“微”社交方式,作为大学生应该清楚地明白“微”人际交往并不等同与现实人际交往,即“微”人际交往并不是自身人际交往的全部,作为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的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和补充,在一定情形下可以转化为现实人际交往,但并不能代替现实人际交往。并且当遇到微媒体空间出现的一些不良诱惑时,大学生不能单方面的、不加分析地相信社交信息,应以儒家“慎独”观念时刻要求自己,学会从大量信息中明辨是非、审慎判断,适当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增强自身抵御不良微媒体谣言的能力,保持良好的道德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判断习惯,进而在微媒体平台上理性、有序的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微媒体的流行,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了新的变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在面对微媒体人际交往的新常态下,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微媒体、“微”载体,倡导人际交往“微理念”,搭建人际交往“微平台”,运用“微”语言,完善人际交往“微”机制,发挥“微力”,彰显“威力”。

[1]李伶俐.大学生“屏社交”依赖症的隐忧——基于“微信控”背后的人际交往异化及反思[J].今传媒,2015(11):46-47.

[2]陈虹.微媒体化下青年社会心态变化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89-82.

[3]李伟波.微媒体视域下的儒家“慎独”思想[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1):57-60.

[4]陈培涵,俞国锋.微媒体语境下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5(3).

[5]蒙均敏.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共同体”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6(1):43-47.

[6]邱刚,刘洁纯.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新特点[J].北京教育,2010(5):34-36.

[7]马肖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新闻战线,2014(9):146-148.

(责任编辑 倪玲玲)

G645

A

1671-9123(2016)03-0078-04

2016-08-20

刘静静(1991-),女,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现实社交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