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体系”的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016-04-12王会明
◎王会明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多元评价体系”的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王会明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从多元评价体系的角度,探讨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即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全程监控体系;评价内容全面化,构建职业能力三级联动培养机制;评价方式灵活化,构建就业能力多维培养机制;评价理念超前化,促进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
就业能力;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综合的办学水平,是一所学校取得长久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用人单位、家长对学校广泛的认可度以及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然而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往往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表现在:评价主体单一,就业率往往以用人单位盖章的一份就业协议书的多少来体现,诚然大部分学生的信息是真实的,但也不乏投机取巧、以假乱真的现象;教师观念滞后,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往往以期末一份考试试卷成绩为主,虽然卷面上也显示了一些技能测试题,但那也是纸上谈兵,易给学生错误导向——重理论轻实践技能训练,评价重理论,轻实践;评价内容重知识评价,轻学生态度、价值观、个性品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极少,这将不利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一、就业能力的涵义
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2000)将“就业能力”界定为,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去实现个人潜能的自信。[1]从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两个层面,去实现自己潜能的能力,具体包括获得工作的能力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国际劳动组织(ILO,2000)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获得进步、灵活应对工作中随时出现变化的能力。[1]也是从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角度对就业能力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在工作中发展,应对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变化的能力。
可见,就业能力即是在社会中寻求并获得职业的能力和在社会中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能力;获得的就业能力即一般能力,包括思想素质、知识、技能等;维持就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包括知识的迁移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终身学习的理念等等。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全程监控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所在,是一个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1.从宏观层面看,政府应准确定位,全程督导。从原来进行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专家组进驻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到现在的各院校每年上报教育部人才培养状态信息平台的采集工作,这样教育部可以随时从数据信息平台提取信息、查看各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状况、就业情况等等)情况,既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显示了国家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宏观把控能力,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宏观调控。
2.从中观层面看,用人单位应积极参与,跟踪督察。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也体现在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并将学生的实习、工作跟踪状况及时反馈给学校,为学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翔实的资料,利于学校培养适应于用人单位的合格人才,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3.从微观层面看,学校具体负责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即负责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方式等)的全面实施,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学校学生就业工作中心,不应以毕业生上交的一张就业协议书来衡定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当年毕业生上交的就业协议书的多少为依据,判断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从而判断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该专业办学的好与坏、就业能力的高低等等。诚然,就业率以就业协议书的数量来衡定,一方面反映出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部分学生为了上交就业协议书,往往是随便找一个单位盖章、上交即可,没有按自身的实际需要或者专业方向去选择,有的毕业生工作没有多长时间,就跳槽了,转岗了,毕业后手机也换了,可就业部门仍然按照原来就业协议书上的信息进行联系,往往出现查无此人、电话不通等尴尬的现象。就业率的核定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需要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几方面共同衡定,因此国家、学校只能将就业率作为评价人才培养状况的参考因素之一。特别是学校更应该从源头抓起,切实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培养他们获得就业能力和维持就业的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
构建政府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定目标、学校重落实、学生强能力的四级评价机制,形成全员、全面、全程的监控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标准,核实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构建职业能力三级联动培养机制
构建学校教务处(督导室,督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计划的落实)—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实践教学、考试考察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就业的全程指导,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招聘会等)三级联动实施机制,始终贯彻“以能力培养主线,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是学生能力培养落实的具体实施单位。首先,教务处(督导室)严格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严把人才培养质量观。其次,二级学院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提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课堂实效,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就业指导中心,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搭建各种就业平台,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力等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1.突出教师“能力本位”的教学观,始终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将理论知识生动化,形象化,重难点知识采取微课、慕课、视频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分析引导等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强调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与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对接,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的能力,知识只有被学生转化为能力时,才是有效知识。
2.拓宽实训基地渠道,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文件精神,构建完善、科学的学生见习、实习管理机制,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教学见习、实习管理团队。以本校骨干教师做学生理论知识的指导教师,用人单位(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有经验的技术骨干人员为实践导师,学校和用人单位(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共同负责学生的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去用人单位实习、工作,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互相选择的机会,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评价方式灵活化,构建就业能力多维培养机制
曾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做过大规模调查研究的瑞士联邦大学M·L·戈德斯密德教授总结:“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五个要素,即就业动机和个人素质、人际关系、科学知识、工作方法和视野。”[2]
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增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在于教师的教,关键在于学生的学。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
1.首先是学生获得工作需要的能力,即一般能力,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存,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这是正常步入就业岗位必备的能力要求。
评价过程、评价方式应多元化,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可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目的,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师、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互评、自评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学实效的提高。既评价教师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即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学习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情况。终结性评价,即总结性评价,往往指一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全面考核。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最终以问卷(多采用开放性提问方式)、小论文、案例分析等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结果力求客观、公正、科学,要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测评、考评,以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2.其次是学生获得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D·梅腾斯(Mertens)的题为《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命题》(Schluesselqualifikationen.Thesengzur Schulung fuereinemoderneGesellschaft 1974论文中,也叫核心能力(coreskills)或“可携带的能力”(portable skills)。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一种普遍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职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越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如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独立计划与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等。[3]关键能力需在学生的自我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我国心理学家林祟德(2003)认为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逐步获得的。实践出真知,探索长才干。学生应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在活动中去感知知识的魅力,在活动中去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强化实践能力,促进职业技能提升。
(四)评价理念超前化,促进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把青年人培养成只能从事某一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该让具有在各种职业中自由流动的能力和素质,并因此而永远刺激他们有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心理功能并激发其创新精神,督促他们养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永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落脚点和宗旨。完善就业能力提升途径,促进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动实践,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业指导也必须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宗旨,无论是职业理想的确立、良好就业观念的形成、心理素质的提高等,这些职业素质、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增强都需要个体长期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与时俱进,乐于拼搏,勇于创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杨晓南.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9-10.
[2]张燕玲.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8.
[3]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89.
(责任编辑 倪玲玲)
HowtoCultivateStudents’AbilityforEmploymentunderMultipleEvaluationSystem
WANG Huiming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aogan,432000)
Under the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approach to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ability for employment.That is to construct a full talents’cultiv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under a multiple evaluator;to set up a linked three-level occup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under full evaluation;to build a multiple employment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under flexible evaluation;an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ability under leading evaluation concept.
Employment Ability;Cultivation Approach
G718.5
A
1671-9123(2016)03-0062-04
2016-08-15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2014B388)
王会明(1968-),女,湖北汉川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