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课才是孩子的 “必备课”

2016-04-12伍剑婷

师道(人文) 2016年9期
关键词:辅导班家长生活

伍剑婷

生活课才是孩子的 “必备课”

伍剑婷

“早上6点起床,8点上课;晚上5点回到家,写作业到6点。”这是一位广州普通小学生的日常作息时间表。广东省教育厅曾发布一项关于中小学补课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广东中小学生周末补课,寒暑假补课近五成,补课主要以考试科目为主,其中家长学生自己要求补课的比例相当大。

教育减负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国家先后多次出台减负政策,其中2013年8月出台了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规定》是经过沉淀和积累后出台的,覆盖面广,内容齐全,指导性较强。但是,尽管减负政策不断出台,孩子们的负担并未见减轻,甚至有越来越重的趋势。有网友调侃说, “减负或者不减负,考试就在那里”;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以为只要课程难度降低、社会机构和家长配合,就能营造出素质教育的环境,显然只是幻想”。网友和专家的话,间接指出了当前减负存在的一些弊端或者是问题。

诚然,教育 “减负”重点之一就是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然而,既然课堂作业减少了,为何很多学生的负担并未能减轻,症结何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走出了课堂,又走进了辅导班。媒体曾报道,一些学生报的辅导班有十几个之多。换言之,这些学生每天走在 “家庭—学校—辅导班”的路上,即使周末或放假仍然重复着 “三点一线”。

减负责任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者结合的。学校和教师能严格执行减负政策,但倘若家长对减负政策不了解、不理解,减负同样难以持续,更何谈取得实效?另外,社会因素也是减负举步维艰的关键,比方说,一些培训机构出于谋利目的,大肆营造 “唯分数”的氛围,激发家长 “望子成龙”的心理,以求建立合作关系。如此一来,减负更任重道远。这就难怪有评论者认为:教育部门一提减负,最高兴的是培训机构。原因很简单,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课业减少了,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下降,就会把孩子送到培训班;而学生在学校的课业负担减少了,自然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上补习班。

那么,普遍而言,家长和孩子对参加培训班,抱着怎样的态度?孩子方面,主要有几种态度:一是抗拒,但无力反抗。中小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家长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指导理所当然,但很多家长所谓的引导和指导,更多的是一厢情愿的强制措施,很少会顾及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孩子即使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也没办法拒绝或抗拒。二是抵触,但态度不强硬。部分中小学生对参与课外补课是抱着抵触情绪的,但往往会被进行思想教育,甚至是软硬兼施。有些孩子可能还会受到 “糖衣炮弹”和责备双重的威逼利诱,而开始补课生涯。三是服从安排,没有自己的主张与独立思维。这类孩子是乖巧型的,从来对家长都是言听计从。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自愿或主动申请补课的。家长方面,也主要有几种情绪:一是担忧,看到别的孩子参加辅导班,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输在起跑线上,选择随波逐流;二是恨铁不成钢,孩子成绩不理想,要通过 “恶补”来拉近差距;三是不刻意安排,尊重孩子的意愿。归根结底,很多家长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维左右。

参加培训的学生, “恶补”的往往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还有一些兴趣类、健身类的项目。大部分的家长对以上科目补习班非常重视,给孩子 “恶补”生活课的则少之又少。这体现了生活教育意识的缺位。其实,就当下的教育环境而言,生活课比学科知识更值得 “补”。现实中,很多孩子分不清禾苗和甘蔗,甚至有 “吃过猪肉,不知道猪长啥样”的现象,这就是缺乏亲近自然及生活经历的表现。记得前段时间有一则题为 《致鼓楼区教育局局长的一封信》的小学生作文在网上热传,这篇作文情真意切,讲述了 “秋游突然被取消的心路历程”。这不仅仅是一位孩子的心声,应该代表了广大孩子的呐喊;这封信不仅仅是孩子为渴望春游发声,更是孩子为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的期盼代言。

笔者认为,学科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顾生活课。记得70年代的人,很多是在农村长大的,春天播种,夏天忙农活、抓知了、游泳,秋天收稻谷、摸鱼,冬天打坝、修梯田,一年四季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仅玩得不亦乐乎,而且接受了真正意义上的 “劳动教育”,从中获得很多书本难以传授的知识。而这些经历,正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人生历练,也恰恰是孩子们最向往的生活。遗憾的是,这些“生活课”,对于如今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来说,却是可望不可及。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上100堂早教课,不如带孩子在大自然中走一天。有调查指出,多让孩子亲近自然,至少有以下好处:如,孩子更富有想象力、观察力更敏锐、注意力更集中、身体更健康、更有毅力、更懂得表达情绪、社交能力更好、团队合作力更强大、思维更聪明、视野更开阔,等等。其中还特别指出:让孩子亲近自然,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前不久,上海市一项关于小学生的调查打破了人们对辅导班的迷信。该调查着力澄清 “上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究竟差别在哪”这一问题。数据显示,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仅仅在知识适应性上 (如拼音、识字、写字、数学学习和英语学习等)低于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而经常参加辅导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动性、专注和坚持、身体健康、情绪和睡眠适应性上低于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长期来看,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才是其可持续学习的重要基础,而非一时的知识储备。两项调查比较而言, “生活课”才是孩子成长的必备课。

笔者认为,孩子成长需要 “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磨砺,但孩子若是在缺乏科学和理性的催逼下成长,过早承受过大的压力下,那无异于拔苗助长,能真正 “站起来”的或许不会太多。教育,本应是慢的艺术,就像通常所说的 “牵着蜗牛去散步”。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的确存在种种弊端和不足,但这不是家长推卸自身责任的理由,每一个家长应当通过具体的行动为孩子们的成长留出足够空间,关注孩子的心灵和人格成长,陪孩子静静体验生活的滋味,感受自然的魅力。那些热衷于 “赶”孩子参加辅导班的家长们,更应该做的,是利用假期的时间,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到乡村感受一下生活,好好补补生活这一堂课,让孩子的成长多点自然的气息。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阳山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辅导班家长生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校外辅导班对学生学业影响调查分析
没完没了的辅导班
课外辅导班安排也是一门学问
辅导班:是奇迹还是谎言?
生活感悟
家长请吃药Ⅱ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