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勤笔耕的“读书示范田”
——甘其勋随笔新著《开卷絮语》读后

2016-04-12傅炳熙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絮语莫言读书

傅炳熙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阅推导航·

辛勤笔耕的“读书示范田”
——甘其勋随笔新著《开卷絮语》读后

傅炳熙

(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本文从“读书要多多益善”“读书要精益求精”“读书要运思及物”“读书要勤于动笔”“读书要持之以恒”五方面,透视并概述了甘其勋读书随笔文章结集《开卷絮语》所隐含的阅读精义和妙谛。

[关键词]读书随笔开卷笔耕阅读推广

开卷阅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甘其勋先生的读书随笔新著《开卷絮语》(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那开放的视角,精致的语言,清雅的情致,灵动的气韵……如清风醴泉,爽人心脾,于是恍然有悟:对于一部书,不就应该像他这样来读么!

顾名思义,《开卷絮语》是关于读书的琐谈。此书是甘先生近三年来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上的书话、书评、读书随笔的结集,是采撷甘先生阅读长河中泛起的最新浪花。全书按内容大致分为三辑:“书苑撷英”收入对一些中外名家文学作品、文学评传、文学回忆录的阅读感悟;“书林采叶”收入对一些文化名人和艺术大师作品欣赏的偶得;“书香追梦”是对全民阅读走向的关注和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见解,其中也有不少对相关文章的评述。

《开卷絮语》为郑州大学出版社去年推出的“校园书香阅读文库”之一,但该书的语境又并不囿于校园,广大社会读书爱好者皆可从中分享读书、品书和写书的无穷乐趣,并可获得对读书的多方面的启悟。甘先生将自己对部分作品的阅读思考和见解随笔成文,不经意间却向我们展现一种读书的示范,它以一个个具体的示例阐证了比阅读理论更亲近、更直观的阅读之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读书的,进而知道书应该怎样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妨把它看作一块阅读的“示范田”。

那么,《开卷絮语》向我们作出了那些有益的阅读示范呢?

第一,读书要“多多益善”。

读书要泛观博取,多多益善,才能丰富知识,提高识见,增长才干。刘勰说:“是以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跖必数十而饱矣。”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甘先生读书是非常广博的。

他不光读文学作品,也读非文学的文章作品和“两栖文体”作品。《开卷絮语》几十篇读书随笔涉及的文本,有中外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也有传记、游记、作家评传、文学回忆录等文章作品;有时评、学术专著等文章作品,也有杂文、艺术鉴赏等两栖文体。他不光读中国的作品,也读外国的作品。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订阅了《世界文学》和《外国文艺》两份刊物,得以较早广泛地阅读各国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本书中涉及的外国作品,不说别的篇章中所提到的,光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小说就读过《百年孤独》《格兰德大妈的葬礼》《咱们镇上没有小偷》《礼拜二午睡时刻》《纸做的玫瑰花》《番石榴飘香》《一张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

他不光读文字的书,也读以图画、图版、照片为主的书。如王概的《芥子园画谱》,西泠印社的《晚清民国六家印谱》,王成法的《读ING》,况晗的《铅笔画中的中国风貌》,史正学的《史正学书画集》以及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都是或没有文字、或有较少文字说明、或图文对照的图书。他不光读久享盛名的作家作品,也读当今文坛新秀的作品。其中如叶开和乔叶就是“70前后”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生代作家。他对河南作家的作品尤其关注并大量阅读。他不光是读过的作者多,而且同一作者的作品也读得很多。如读莫言的作品,“与此同时,我重读《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新读《蛙》《天堂蒜薹之歌》《四十一炮》《酒神》《檀香刑》《食草家族》《生死疲劳》等莫言的长篇小说,大约到2013年6月,我读完了他的主要小说作品,以及部分散文、演讲,还及时下载了网上评论他的不少文章”。他所品评的任何一位作者,都能列出他读过的该作者的其他许多作品。

从阅读内容看,他阅读各种学科门类的读物。本书涉及社会、政治、历史、科学、文化、教育、艺术、中外人物、人文地理等等。单是“书林采叶”中的艺术类读物就有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摄影、木艺等。他在书的“后记”中提到:“80年代古籍译著琳琅满目,新兴学科目不暇接,教育学、思维科学、软科学、行为科学、创造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美学、审美教育学、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凡与语文教育相关的学科,我都极力学习、消化。……上述各类书籍,至今也占满四个书柜。”

以上所谈到的只是作者近三年公开发表的读书随笔中读过的书,那些三年前的呢?那些没有公开发表而未收入本书的呢,那些更多的读后没有形诸文字的呢?不难推想。可以看出,甘先生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读书“杂家”。唯其杂,方能显其博,才能成其胸怀宽广、才力丰沛。用甘先生自己的话说:“你读书的视野有多宽,你的胸怀就有多宽。”为了升华其人生,在“悦读”的基础上,甘先生在退休前后,特别倡导并践行“越读”。他总结自己的“越读”之策是:一越职务之界,二越专业之界,三越职业之界,四越书、网之界,六越人生之界。“越读”使他的博读有了更大的超越。

第二,读书要“精益求精”。

“博”与“精”是阅读传统中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读书为学,既要广采博览,多见通识;又要由博返约,精思钻深。胡适先生说:“我们理想中的读书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样,又大,又高,又尖。所以我们说:‘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开卷絮语》本身就是作者精读的成果,又为读书人提供了精读的示范。没有作者的精读,就没有作者对作品全面而精准的把握,就没有作者对作品的品赏、评论和推介。作者在《莫言空前与绝后:叶开的〈莫言评传〉》中说:“阅读学者主张,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要做到解文、知人、论事、察己。”其实,这正是作者对“精读”理念的告白。

为了把书读懂、读透、读精,作者往往不只是对文本细读,而是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把握和研究。比如,他读杨绛的《洗澡》,既读三联书店1988年的版本,又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新出的版本,特别注意新版本的变化。他不但读小说文本,还读《洗澡》的续篇《洗澡之后》,读杨绛的其他作品包括她的翻译作品,读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的杨绛散文《老王》。在读小说文本时,作者认为“《洗澡》三个部分的标题,是读懂小说的钥匙”,因此,他对这三个标题《采葑采菲》《如匪浣衣》《沧浪之水清兮》的出处和含义分别作了探源式的研究,然后去打开每一部分的意义关锁。为了搞清《洗澡》的社会影响和历史评价,作者又“翻阅了几本当代文学史”,还“上网搜索到施存蛰先生的评论”。这些评论无疑开阔了作者的视界,加深了作者对小说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但这仍然不够,作者又同网友一样,将《洗澡》与钱书先生的《围城》进行比较阅读,从二者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读出其相似与差异。然后,作者“再乱翻书”,寻找对杨绛小说的评论及对评论的评论。比如,作者所读《另一种散文》一书中黄梅的《“听”杨绛先生话文学》,就是读杨绛的一些文学评论文章的感受。除此之外,作者还经常注意搜集关于杨绛的新闻资料。至今,他的书架上的“书中还夹有多份剪报,其中包括钱(锺书)先生1998年12月19日仙逝后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发给杨(绛)先生的唁电”。单就《沧浪水清可濯缨:杨绛的〈洗澡〉》一文所述及而言,围绕一篇作品运用如此多的相关资料,可见其阅读功夫是多么深!

综观甘先生对其他作品的精读,他往往不是只读一遍,而是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多次重读,反复地琢磨、体悟。所以在此书中多次出现“初读”“重读”“再读”“复读”“新读”之类的字眼。每一次阅读,他都是以文本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展开。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力求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意义及其影响。然后又回头品赏实现创作意图的艺术手段,如作品的结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作品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等等。当然,根据不同的作品往往有所侧重。

读具体一本书,他特别注意读该书的前言、序文、目录、后记等,这些可直接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全书的重点和特点,体例和结构,写作缘由和经过等。他更不放过封面、封底、封二、封三、扉页、插页、前勒口、后勒口、腰封等等有介绍和宣传功能的文字。这些一般读者或者不太留心的文字,往往或提要内容,或简介作者,或提示阅读要领,或揭示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包含着与作者、作品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些为本书多处引用,即可看出其不可忽视。他还经常将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其他作者的同类或相关作品进行参读和比较,并且进一步扩大研读的范围,从报刊和网络上搜集有关作者和作品的信息,使认识得以深化和升华。这样和阅读过程,也体现了以“精”带“博”、以“博”辅“精”的精读和博读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三,读书要“运思及物”。

读书的旨归最终是化之于人,用之于世,而不是止于解文得意。运思及物,就是在读书过程中思考作品和现实之间的联系,用阅读所得的知识和道理指导改造世界。“及物”的“物”不仅指客观世界,也指人的主观世界。因此,所谓“现实”也是既包括社会现实,又包括读者的心灵现实。而且,一般而言,阅读最直接的功能是作用于后者。改造主观世界最终还是要身体力行地去改造客观世界。《开卷絮语》的作者不是仅仅为了了解某本书的内容而去读这本书,也不是仅仅为了了解某个作家而去读他的书,而是在此基础上,读有所悟,读有所用,从书内读到书外。首先密切联系自己,内省外察,使灵魂有所触动,使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同时联系社会现实,褒长贬短,为兴利除弊提出自己的愿望和意见。这恐怕是此书写作的主要动因。

比如,他读莫言的作品和叶开的《莫言评传》,就针对当下的“莫言热”,提出“阅读莫言学什么”:一是“领悟莫言的‘悲悯情怀’”,二是“学习莫言的创造精神”,三是“追随莫言的丰富想象力”,四是“借鉴莫言的叙事技巧”,五是“欣赏莫言的独特语言”。在文章的最后更总结道:“总之,天赋聪明、意志刚毅与勤奋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莫言成功的‘秘诀’。大、中学生,想走莫言之路,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读书要趁早,人小记忆好。早年的阅读积累让一生受用无穷!”他把上述的话作为“这就是我给今天和以后的莫言迷的忠告”。这些首先是他自己有所感悟,先自告而后告人。他读资中筠的《士人风骨》,既切己省察,自戒自厉,又忧心教育和青年。文章最后写道:

读了资先生的《士人风骨》,想到“家国情怀”当珍惜,“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传统不能丢,也有点自惭形秽,得重新掂量掂量自己,到底还算得上知识分子吗?还想起我教过的《谈骨气》……如今,文质兼美的《谈骨气》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找不到了,在校的“90后”“00后”还知道什么是骨气吗?还知道孟子的名言吗?还知道吴晗曾说过“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吗?

书中的大多篇章几乎都有诸如此类的运思及物之论,我们没有必要一一抄录出来,读者读过自会领略。需要注意的是,书中并不是每一篇都是“卒章显志”或“夫子自道”,他有时借助作者或作品中的某段话对照现实,有时借用别人的评论表明己意,有时将感慨渗透在叙述中,甚至表达得很含蓄。例如,读阎连科的《丁庄梦》,甘先生在博客中写道:“作者确实让我饱尝了阅读的苦痛,但我不忍心在这里引用书中大量让人‘崩溃’的描述”“我不知道有多少‘高局长’读过这本黑皮书,也很难猜测他们会不会‘崩溃’”。这两段话从字面和字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小说中和小说外众多艾滋病患者所遭苦难的哀怜,对漠视民生疾苦的官僚们的愤恨,对小说作家敢于揭露社会阴暗的礼赞和致敬。

总之,读《开卷絮语》,作者灵府的大门仿佛是向读者敞开的,任人徜徉其中而感受作者的脉动和心跳。我们领略的不仅是甘先生对诸多优秀作品的品题,而且能领略到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观照,领略到作者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第四,读书要“勤于动笔”。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历代读书人行之有效的读书经验。读中有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有利于阅读内容的巩固和强化,有利于阅读资料的积累与储存,有利于阅读信息的加工与整合,也有利于阅读感悟的及时记录并与人分享。甘先生继承和发扬了读写结合的优良阅读传统。《开卷絮语》本身就是读写结合的优秀成果,又为我们作出了读书动笔的示范。在原书上做标记是最简便的动笔。

作者说:“又从书架上翻出了阎连科的两部作品集,随手摘录书中初读时曾画线的几句话:……”由此可以管窥作者有在书上画线的习惯。摘抄卡片是他读书动笔的一种常课。从书中引录的所读作品的“金句”和其他资料,即可看出。作者在“后记”中说:“朱光潜先生‘以写带读’的治学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每当读书触动了某根神经忍不住想爬格子之时,总是搬来一堆书,摘记一摞卡片,然后苦思冥想,拟出提纲修改再三才展纸铺笔。……读书上百万字,爬出的格子不过五千之数。”“后来应约写《语文课审美教育述评》,研读文章百余篇,浏览专著六七部,摘抄卡片数十张,只爬出4000个格子。”可见厚积是薄发的基础,而摘抄卡片正是一种厚积的功夫。书中说“《生命册》却没有目录,我只好一章一章地做摘要”。摘要和摘录由于文字较多,未必是使用卡片所方便的,这恐怕就要做笔记了。使用电脑后,这种笔记也不必真的动“笔”来“记”了,只要敲击键盘或有选择地下载电子文本就可存入自己的文档中。作者在书中摘录的作品的一些片断,从网上下载的一些资料,皆属此类。写读书随笔是伴随甘先生读书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笔不拘一格,机动灵活,凡阅读中有所触动的所思所感,无论是系统的还是星星点点,都可随时写下来。这从本书中所抄录的不少博文可以看出来。《似梦非梦幻亦真:阎连科的〈丁庄梦〉》一文全由4篇博文组成。

近年来作者在自己博客中写出的读书随笔就有近200篇。收入《甘其勋自选集》的随笔细分为“书人”“书事”“书话”“书议”近80篇。写书评和赏读文章需要更高的阅读和写作功力。收入《开卷絮语》的书评不光有对一本书和单篇作品的评论,也有对学人著作、阅读导刊和课程标准的评介、荐读。赏读文章则侧重从审美的角度品赏某一作品。有一个时期,作者“每两周写一篇文学欣赏类的文章,后来先后发表了12篇”。他读王成法的《读ING》后,“从中选取了12幅,转发到我主编的《初中生阅读》头版显要位置,每幅读书彩照,均配发我写的600字赏读文章。”他在《同阅一卷各领奥:金安平的〈合肥四姐妹〉》开头说:“我爱读传记,曾选择100位中外名人,从其传记中找他们经由读书而成才的足迹,写成短文以激励未成年人。几年前陆续写成并发表40篇”。

由于长期的读写结合,特别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甘先生练就了高水平文学创作才能,他写新、旧体诗,写散文,写小说,也写剧本,并多有发表。他以自己读书和写作的经验,坚定地树立“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的教育理念,他多年来的研究重点也在文章读写,特别是以阅读带动写作。

第五,读书要“持之以恒”。

甘其勋从三岁半开始识字读书,直到现在仍然孜孜矻矻,读无虚日。他把自己74年的读写经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为成长而读写,为生存而读写,为发展而读写,为健康而读写。他回顾漫漫人生路,“唯一值得欣慰的,只有一个‘勤’字——勤学不厌,勤教不倦,勤思不怠,勤耕不辍,此外我别无所有。”他的人生是以书为圆心、以读写为半径的大圆,这个圆是无数以“勤”为点的集合,点与半径随其年岁正比俱增。他究竟读过多少书,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数得上来。但伴随读书而发表的各类文章800多篇,结集出版的个人文选4部,主持或合作撰写的专著33种,43册,则是有目共睹的。他的笔名“甘辛”既寓有不怕辛劳、甘愿吃苦之意,也蕴有读写有苦也有乐之情。“读书种子”的称号不是任何读书人都能担当得起的,而把这个称号送给甘其勋先生则是实至名归,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的“真正读书人”。

为什么要阅读?甘先生曾回答:“为个人更为人类的生存而阅读,为自己更为社会的发展而阅读。”为此目标,他一生奋斗。不光自己读书,也带领社会读书。作为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他以金针度人,指导教师如何教读、学生如何学读;作为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曾兼任秘书长多年),他高举“振兴阅读科技,强化阅读教育,培养读书种子,营造书香社会”的大纛,从战略规划、理论指导和舆论引领等不同层面,为构建全民阅读的书香新天地而不遗余力;作为“阅读推广志愿者”,他退休十余年仍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公益活动,向全社会播撒阅读种子,传布阅读香火,推动新时代的阅读潮流鼓浪前行。

我忝列甘先生学术之友,浸染既久,受教良多。相形反躬,不觉赧汗。思而广之,如果我们更多的人都能像甘先生那样“一生阅读,一世笔耕”,个人的人生理想、书香社会的中国梦何愁不能实现!

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甘其勋先生结集出版《开卷絮语》的本意,虽在与读者分享其读书所得,读书所乐,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把它看作现身说法的读书示范不亦所获更多吗?

综上所述,《开卷絮语》是一部开卷有益且重读回甘的读书随笔文集。行文至末,余兴未尽,吟得两首。一曰:“多承师友馈瑶章,梨枣新刊带墨香。字字贝玑流肺腑,篇篇金石响铿锵。缥

缃万卷青灯破,咳唾千珠白发狂。才气纵横庾笔健,天生文伯化人长。”又曰:“锦帙珍如拱璧同,学而不惘更雕龙。方馋老眼逢时味,久渴枯肠浇醁盅。勤苦羡君多近作,疏愚愧我欠新功。但祈鸿藻频嘉惠,亦使贫儿作富翁。”

参考文献

〔1〕甘其勋.开卷絮语[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

〔2〕甘其勋.甘其勋自选集[M].郑州:文心出版社,2012

A Diligent and Persistent Reading Model——Review of Kaijuanxuyu by Gan Qixun

Fu Bingxi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Murmur about Reading, Gan Qixun’s reading essays collection from five aspects: read more and benefit more; Reading requires seeking for ever greater perfection; Reading requires thinking in an empathetic way; Reading requires being active in writing; and read persistently.

[Key words]Reading essays; Reading and writing; Reading promotion

[作者简介]傅炳熙,男,1949年出生,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和专著20余部。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E

猜你喜欢

絮语莫言读书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总编絮语】
总编絮语
我们一起读书吧
【总编絮语】十三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