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心理效应的教学应用与探究
2016-04-12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224400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224400)
郑 红●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心理效应的教学应用与探究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224400)
郑 红●
相比起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学生更加喜欢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畅所欲言,既能够清楚发现自己的问题,对学习漏洞进行弥补,轻松的学习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放松高度紧张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初中;数学;心理效应;教学;应用
调查初中生的数学心理状况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都存在抵触、抗拒心理,主要源于他们对数学的认知为“难”,大部分学生表示“数学真的很难”,在这种抵触情绪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成为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在新课标下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心理效益进行合理运用,实现增加师生情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目标,从而改变初中生的消极心态,不断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水平.
一、“罗森塔尔”和“自己人”效应,建设和谐师生关系
“罗森塔尔”效应和“自己人”效应可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从而“爱屋及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现代化教学中,教师希望打破与学生的距离感,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但由于学生对教师潜意识的敬重心理,使得教师构建师生关系不得其法.初中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心理效应的应用,教师可以合理运用“罗森塔尔”和“自己人”效应,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怀,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主动亲近教师,为建设和谐师生关系提供充分的保障.以“爱屋及乌”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
现以苏教版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例,章节学习目标为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理解证明过程.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大,只是教学内容比较繁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焦躁的情绪,而且大部分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告知教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专门抽课后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单独谈话,在谈话中首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肯定,然后询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在教师特意放轻松和语气放轻的谈话中,学生的紧张情绪逐渐放松下来,也开始主动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例如,有学生表示“我平时真的很认真在听讲,但为什么一到做题的时候,就不会做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做出了准确的回答,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了改进建议.对于学生提出的学习成绩提高困难的问题,教师表示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课堂上的听讲只是听懂了表面,并没有真正掌握解题技巧.对学生提出的改进意见为: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认真反思和回顾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的交流沟通,使得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这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师真正认识到调整学生心态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致力于调整学生的心态,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更加自信,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赫洛克效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悉心的指导,简而言之,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初中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心理效应的应用,评价方式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实现对评价方式的优化,充分发挥出“赫洛克”效应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指导意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再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例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说明.题目为:在△ABC中,AB=AC,D为BC边上一点,且∠BDE=∠CDF.求证:S△BDF=S△CDE.教师先对学生进行了提示:作EM⊥BC于M,FN⊥BC于N,易证△EBD∽△FCD.根据教师的提示和现有知识,学生迅速做出了正确证明,其证明过程为:∵△EBD∽△FCD,∴CD·EM=BD·FN.∵S△BDF= BD·FN, S△CDE=CD·EM,∴S△BDF=S△CDE.虽然学生是在提示下完成数学问题解答的,但教师依然对学生进行了表扬.通过表扬教师发现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赫洛克效应”体现出了人的好胜心理和“求表扬”的心理,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一心理效应,利用学生的“求表扬”心理,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共生效应”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共生效应”则主要体现出了“共生共存”的思想,对这种心理效应进行深入发掘,并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通过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
再以“三角形相似的性质”为例,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设置探讨数学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题目为:已知三角形ABC,如果要作与BC平行的直线把三角形ABC划分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三角形与四边形)的面积之比为1∶1,该怎么做?有学生认为直接算出大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三角形和四边形计算面积的公式,将具体数据代入,直到证明面积之比为1∶1即可,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各不一样,在分组讨论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得出了正确的划分方案.
[1] 刘春叶. 课堂教学场效应研究[D]. 河南大学,2010
[2] 陈三军. 运用心理学效应 转化后进生[D]. 华中师范大学,2007
G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