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给学生“学”的机会
2016-04-12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李思思
文/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李思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给学生“学”的机会
文/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李思思
素质教育强调多给学生“学”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增加了过程性目标要求,让学生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途径获取知识。在这新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途径,主要表现在将学习数学看作是独立地获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
一、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先自学新知,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在教学中探索新知,这对学生来说可以先通过自学获得新知,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新知时带着问题质疑感受会更深,理解掌握也最深刻,也容易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方面的良好习惯。
二、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如能大胆猜想,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指导学生大胆地猜测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8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组合在一起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以表格的形式对比长和宽的变化。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交流讨论中大胆猜想并推理出长方形面积公式是:面积=长×宽。再如为了让学生了解1平方米有多大,在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在猜想中提出问题。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在4个同学一起围成的空间就是大约1平方米,是不是4个同学张开双手围成的空间就是1平方米呢?对此,我乘机引导学生对高低不同的同学进行探究,得出1平方米大约等于4个同学围成的大小。学生自主猜想、推理后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并肯定,学生能自主地推理出面积的公式和单位,在以后的计算和运用中对公式的掌握会更深刻。
三、在数学教学中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校本数学教学研讨中,提倡用三句话贯穿整个教学,即学会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地用“我来说、我发现、我知道”等语言汇报学习成果。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限,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更是感到表达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在课堂上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使学生慢慢学会说有价值的话,提有价值的问题。其次在课堂中我还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如在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时,我就大胆地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长度单位的进率合情的推理,1米有多长,1平方米呢?其中有个学生说得很好: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接着我叫4个学生上来合作,围成1个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学生大胆地推理出了1平方米是怎样得来的,就会想到1 米×1米=1平方米,紧接能得出1 米=10分米,那么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从而演绎推理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同样的思路,分组讨论、探索1平方厘米=?最终得出了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推理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后,对于一些简单的练习,我让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自己的理解及理解的方法,重点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比较难理解的面积单位进率的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四、在数学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的特征。无论什么事,学生都愿意自己去尝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有趣的年历”活动课中,在制作年历之前,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年历的12个月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来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