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
2016-04-12廉江市河唇二中吴松恩
文/廉江市河唇二中 吴松恩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
文/廉江市河唇二中吴松恩
我国清代著名学者刘开在《问说》中指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由此,我认为“良师之教必善问”,教师在教学上要善于提问。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的重要手段,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语文教学来讲,由于教学教材的特殊性,要求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问答的频率相对较高。因此提问也就成为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要把握整体,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语文教学所依托的教材主要是课文,课文内容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其对事物、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见解,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各种语文知识也渗透其中,一篇课文就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教学的问题时应紧紧围绕这个整体特点进行,以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同时,也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回答。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给学生的知识要求更精,设计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的放矢,紧扣教学目标,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力求问得少,问得精,问得实。例如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全文篇幅较长,情节跌宕,引人入胜,可讲的内容很多,教学却只安排了两节课时,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按教学要求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五个问题作为总体框架:
1.小说什么地方是故事情节的开端?这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如何?
2.于勒去美洲后,故事情节有了怎样的发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何变化?试述这一变化过程。
3.船上巧遇是高潮,菲利普夫妇突然见到于勒时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从这篇小说中,你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由浅及深,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也要遵循这一认识规律,使问题深浅度搭配得当,先易后难,呈阶梯性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促进师生双边活动。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九年级文言文中的重点教学篇目,我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依照层次性原则设计了下列问题:
1.作者开篇分析蜀国当前的形势,用意是什么?
2.作者向刘禅提出了哪三项建议?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为什么?
3.作者自叙本志及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并表示复兴汉室的决心,其用意又是什么?
4.这篇“表”写得感人至深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5.如何看待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假如你是诸葛亮,你将如何对待后主刘禅?
这五个问题,层次分明,深浅度呈阶梯状逐层递进,由分析、概括到理解、评价,最后升华到人生观的思考,引导学生步步登高,开拓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文道合一”的教学原则。
三、要新颖独到,富有启发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依据文章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经过“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的问题,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语文教育专家宁鸿彬在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摒弃了传统的教学程式,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三个问题:
1.通读全文后,给课文的标题拟写一个副标题(要求指明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2.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课文开端、发展、结局的故事情节。
3.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有这么多人受骗,其原因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防止这类骗子?
设计这种新颖独特而又具思考价值的问题,就会如击水之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能不认真阅读,驰骋思维,各显神通吗?
四、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
语文教学的内容决定了教学的形式,生动、激趣的提问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设计问题时切忌用几个死板的提问把活生生的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索然寡味,而应充分考虑教材蕴含着的思想导向性、情感愉悦性和内容情趣性等因素,使问题生动有趣。某教师在教《变色龙》一文时,巧妙地抓住课文的注释设计了如下问题:
1.生物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有些动物为了生存而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它们身体的颜色会随着周围环境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变色龙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同学们见过变色龙吗?请你具体说说它的样子和它是怎样变色的。
2.作者在文中写的是一个人(警官),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呢?
以上两个问题,由于问得有趣,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提问,也正是向学生示范如何钻研教材、如何质疑的过程,即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急于送上答案,要让学生真正充当学习的主角,让其享受到“真理越辩越明”的乐趣。教师的作用应是点拨、升华,应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五、应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
1.发问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少问“是不是”“对不对”,多问“怎么样”“为什么”。
2.提问方式。低年级的教学较多齐问齐答,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应过渡到个别提问,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使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可思考和可探索性,做到直题曲问或曲题直问。对复杂繁琐的问题要本着由易及难的原则,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从而化整为零。而对简单零碎的问题则要从细处入手,从大处着眼,从整体上分类设计问题,以致化整为零。
3.回答要求。对不同年级,要求回答问题的标准不同,应逐渐训练学生完整、连贯、有条理地回答问题,避免照念课本或挤牙膏式地问一点答一点。
实践证明,只有精心设计好教学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勤于学,善于学,乐于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掌握好设计问题的艺术和技巧,要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