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故事春光 点亮语文明灯
2016-04-12江苏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方惠燕
江苏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 方惠燕
采撷故事春光点亮语文明灯
江苏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方惠燕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本身具有形象的思维方式,借着故事浅显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丰富奇特的构思,将展开心灵与故事人物的对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是破译儿童心灵的密码,更是促进儿童成长的化学酶。
所以,“没有故事的课堂也必定是缺少活力的课堂”。故事和教育,不是彼岸花开,应是那在地连理。故事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听、读、说的过程,更是一个有思考、写作、实践相伴随的完整过程。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故事导入激兴趣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通过先声夺人,利用强而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与学习兴趣,可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一见钟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故事导入法便是最佳方法之一。可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选择与课文内容情节紧密联系的知识性或趣味性故事,使之娓娓道来,但于内容的关键处戛然而止,设置悬念。
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我从故事导入: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划着小船到湖中小岛去钓鱼。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鱼。汤姆十分惊喜,可是,爸爸却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为什么呢?前后的矛盾冲突,暗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而听到这样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学生精神不由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
当然,这种故事导入法在运用时,要注意导入时间不能太长,不能喧宾夺主。故事要有新意,不能老生常谈,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故事引用巧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体裁形式多样,都属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但因为历史的变迁和时空的局限,让我们难以有机会做到感同身受。而单纯的解说、烦琐的分析,势必显得苍白无力,必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无几。所以,故事的引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可适时、适度介入文本相关的人物故事、背景故事,增加故事的元素,让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同时,不自觉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感受领悟。
如《鹬蚌相争》一课,学生们理解故事情节后,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加以提升,相机引用历史故事:战国时,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苏代听说了此事,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通过历史故事和课文所呈现的寓言故事的链接重叠,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做事应懂得退让,若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甚至让第三方得益。这远比说教、背诵寓意来得实在有效的多。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故事编写强记忆
人们常说:讲一小时的大道理,不如讲一分钟的小故事。因故事内容的具体细节化、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化,外加故事表现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故事比一般琐碎的信息更容易被人们记忆和传播。《师恩难忘》一课中,刘绍堂的先生就运用编写故事的形式解读了《一去二三里》的古诗含义,让他毕生难忘,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故事来点缀、包装或改造教学内容,使文本更加灵动、立体,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如教学i的标调规则时,我们可讲述:a、o、e每个人都有四顶帽子(一、二、三、四声),妹妹小i非常羡慕,她也想戴上帽子美一美,可是i的头上扎了个蝴蝶结,怎么也不能戴帽子。怎么办呢?i决定戴帽子的时候,就把蝴蝶结摘下来,不戴帽子的时候再把蝴蝶结扎上。这样,通过汉语拼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把拼音字符幻化成一个个可爱人物,加上有趣味性的情节,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地接受新知。
当然,除了教学拼音可运用编故事记忆外,教学形近字、音近字等容易混淆、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都可借鉴。
四、琴筝妙曲不绝耳,余音绕梁味无穷——故事延伸启思维
对故事教育而言,不能仅停留在读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有限层面上,更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故事中来。文末意味深长的尾声、引人遐想的结局是故事延伸的基底,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精华素材,是对文章立意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品评。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窗,擦亮思维的火花,让故事续编与文本教学有机的结合。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后,我们可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故事延续:乌鸦因为喜欢听奉承话,才上了狐狸的当,一块肉就这样“奉送”给了狐狸。这不,乌鸦又找来一块肉。可不巧,冤家路窄,又遇到了那只狡猾的狐狸。这次它会吸取教训还是重蹈覆辙呢?通过有情有趣的想象续写故事,让学生更深刻明白故事的寓意。同时,抓准了读写结合点,达到了故事与写作、学生与老师的双赢。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五、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故事拓展丰内涵
我们理解的语文教学,着眼点在学生长久的成长与发展。借天长日久的浸润积淀,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底。所以,我们不仅应立足于文本材料,更要丰盈学生的课外积累。
为此,我们提出“主题阅读”的概念。通过配合课文补充相关故事,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加文学底蕴,并由一及十,由点到面,辐射开去。根据单元专题,给学生推荐同一主题的其他故事,体现阅读的开放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同时,我们注重学生整本书的阅读。通过相关故事书的推荐阅读,希望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眼界,增长学生智慧。例如:学生学了《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后,可及时推荐学生读读《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学了《鲁班和橹板》,不妨顺水推舟,让学生读读《发明小故事》。感受到《哪吒闹海》的痛快后,阅读《封神演义》就是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在学生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喝彩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阅读名篇《西游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故事与课外故事相承接,摒弃了功利和浮华,让学生徜徉在故事的天地,接受文化的传承,享受着学习的快乐,真正接近语文的“根”。
当故事走进了语文课堂,并使之相辅、相融,我们便找到了更贴近学生的便捷通道、着实有效的方法途径。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前程,让语文课堂鲜亮起来;更似那和风细雨,滋润了我们干涸枯滞的心田,让语文印记深深扎进学生的命脉。
我们坚信:让故事走进语文,必能点亮语文,点亮校园,点亮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