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巧妙运用
2016-04-12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东风小学刘慧玲
文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东风小学 刘慧玲
“润泽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巧妙运用
文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东风小学 刘慧玲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得研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一、解决思路
“润泽教育”是我校结合学校历史、学校特色等方面所提炼出来的教育理念。它倡导的是在轻松、和谐、友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个性化的多元课程中,塑造孩子的心灵,开启儿童的心智。
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基于对生命成长本质的理解,是尊重人性、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回归教育的自然与本质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协助学生成长,发展在语文课堂里,“润”是教学的路径、手段与策略——让教师教有所依。“泽”是教学的方向、目的与原则——让学生学有所获。因此,把“润泽教育”的办学理念融入到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并借助教师的教学语言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滋润学生的心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导入语、过渡语、提问语、评价语等,把其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学生就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和学习有关的信息,使学习事半功倍。
二、解决策略
1.导入语,精辟——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果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导入语也可谓是一节课的眼睛。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语,它应该是精辟而又不会喧宾夺主的,是能把“教”的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的目标的;也应该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渲染课堂的气氛,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
人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为了使学生在学文前对“女娲”这一神话形象有初步的认识,我巧妙地把故事的内容整合成一首小诗,以配乐朗诵诗歌作为导入:“是谁?创造了人类?是谁?恳求雨神熄灭熊熊的大火?是谁?救出挣扎在水火中的人们?是谁?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是谁呀?”学生齐声回答:“女娲”。在导入新课时,我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糅合在一起,用一连串的问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根据教师的导入语进行质疑:为什么女娲要恳求雨神下雨?她是如何拯救人类的?又是怎样冒险补天的……就这样,我不留痕迹地帮助学生把握了学习的方向,对下文的学习——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娲”,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导入环节,我边配乐播放和祖国大好河山有关的风光图片,边深情旁述:“我们伟大的祖国风光秀丽。看,她有绵亘不绝的高山峻岭,有壮美宏丽的江河湖海,还有广阔无垠的良田沃野。桂林——祖国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桂林,领略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悦耳的的音乐、美丽的画面、深情的旁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打动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使课文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学生与学生的“心”,产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情感的铺垫,打好了感悟的基础。
2.过渡语,精简——百花齐放春满园
对于教师来说,要上出一节既出彩又具有个人特色的课,就要精心设计和运用精简优美的过渡语,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在教学《长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的原因,我用这样的过渡语引出第四自然段的学习:“面对长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一起读——(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学生齐读。)”接着,我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用上这样的句式‘因为(),所以说(),说说你的理解。”学生有的说因为长城长;有的说因为长城高大坚固;有的说因为修筑长城不容易……此时,我并没有结束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顺势把学生的回答,当作是我引读第四自然段“的一个过渡语:“因为长城长,所以说,女同学读——;因为长城高大坚固,所以说,男同学读——;因为长城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所以说,全班齐读——”这种运用学生回答作为过渡语的穿针引线的朗读方式,把学生之前感悟到的零星的不系统的知识整合起来,将长城的特点与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的原因巧妙结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朗读文中的句子,走进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将长城的特点凸显得愈加地鲜明,更将课堂学习的情感推向高潮。
3.提问语,精炼——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效提问,能很好地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好上课的情绪,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文《女娲补天》中有这样的句子:“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女娲的品质?我安排了随机研读关键词“几天几夜”和“找啊找啊”的教学环节。在体会“几天几夜”之漫长时,我先让学生借助句式“她忙了几天几夜,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进行说话,在指名学生回答后,我适时提问:“此时,你仿佛看到女娲变得怎么样?”这样的提问,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我仿佛看到了蓬头垢脸的女娲,长长的头发显得很凌乱。”“我看到了女娲的手在流血,脚也有很多的伤疤。”“我仿佛看到了女娲走路十分的不稳当,摇摇摆摆的。”……提问语既精炼又有效,学生顺理成章地体会到女娲为了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而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在感受“找啊找啊”之坚持时,我用“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作为引领,发散学生的思维,并根据学生个性化的感悟,进行随机的追问。学生回答:“从这个词中,我体会到女娲已经很累了。”,我就追问:“她累得怎么样了?”;学生回答:“从这个词中,我知道了女娲应该找了很多地方了。”,我就追问:“她可能到过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我觉得女娲要找到纯青石不容易。”,我就追问:“也许她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你能说说吗?”……我的提问,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为了体会女娲的品质而设计的。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