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舞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6-04-12清远市清城区清城中学吴洁琳

师道(教研) 2016年6期
关键词:实践性实效性舞蹈

文/清远市清城区清城中学  吴洁琳

提高舞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文/清远市清城区清城中学吴洁琳

舞蹈是一种 “动”的视觉艺术,有着严格的专业性训练,尤其是初学者,舞蹈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动作、每一种教学方法都会影响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舞蹈学习不单单要学习舞蹈动作要领,还要学习必要的舞蹈理论知识,因而在舞蹈课堂教学中,舞蹈教师既要强化舞蹈教学理论还要注重舞蹈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舞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优化课堂教学,使得舞蹈教学和实践表演相统一。

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某位艺术家曾经这样说过,舞蹈,是人类心灵美和运动美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舞蹈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尤其是课堂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教学中,舞蹈教师不仅要注重舞蹈理论准确清晰,而且还要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合适的舞蹈动作来训练学生,进而来检验舞蹈动作编排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譬如,以初学者为例,在舞蹈训练课中难度要适中,不易太大,训练的动作也以基础动作为宜,尽量减少节奏变换和角度变换,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根据初学者的身体特点,合理设计舞蹈动作,采取怎样的节奏、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反复多少次等,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实效性,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性,让学生反复训练,避免教学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要和实践表演相辅相成

从理论上讲,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身体的训练,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身体肢体语言和内心情感的表现、人物心理和舞者心理等多种综合训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时刻注重身体的表现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一种情感,让真实情感来打动观众,这才是舞蹈学习的最高诉求。而实践表演则是表演元素的提炼与开发,以队形、表情变化、人物性格模拟等方面为主要训练方面,当然也不止这些,还包括外部环境塑造、情节塑造、人物塑造等,因而在教学中,舞蹈教师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表演的统一性。譬如,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训练学生如何用灵巧的动作体现 “巧”的意境,如何用抒情的动作感受 “柔”的温柔,如何用刚武的动作表现 “帅”精神,如何用跳跃的动作表现 “欢快”心情等;还要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如何看天、看地、远看、近看等一些舞蹈动作,进而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进而可以在实际表演中,把如何看花、采花、闻花、戴花的的那种愉快、舒心的真实情感展示抒发出来,进而让观众能够感觉到这种美妙,当然在实际表演中,也可以通过队形的变换来抒发这种情感,如圆圈、三角形、斜线,不同的队形变化,可以抒发不同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教学还有很多,舞蹈教师在规范学生舞蹈动作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构建动作相应的舞蹈情感,尽可能多角度、多手段地引导学生的表演天赋,使学生懂得用身动心动,用身体语言变现内在情感。因而,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激情,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创新作用,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年龄,由烦到简逐步强化,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如果说其他课程赋予学生的多是理性知识的话,舞蹈教学就是赋予学生敏锐的耳朵、优美的身材动作、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一颗敏锐的心。舞蹈课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上好舞蹈课是所有舞蹈老师的神圣使命。但是在舞蹈教学中,作为教师常常感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难,但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并不断创新却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能使学生快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舞蹈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地保持下去。譬如在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要多做熟悉动作训练,多让学生表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舞蹈学习灵感,为后继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舞蹈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学好舞蹈必须有舞蹈动作再创造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多想、发现问题。譬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 《踏浪》舞蹈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爱跳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根据歌曲自编自演,设计了 “舞林大会”环节,激发了他们的表演的欲望。

(本文是清远市教育教研课题《初中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71)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实践性实效性舞蹈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学舞蹈的男孩子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我和舞蹈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