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科技创新效率研究——以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

2016-04-12初海英

财经理论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效率评价科技园区科技创新

初海英

(1. 武汉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武汉 430070;2. 内蒙古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呼和浩特 010070)



内蒙古科技创新效率研究
——以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

初海英1,2

(1.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0;2. 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采用DEA的计量方法对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内蒙古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效率在全国范围内较为领先,但在西部省区的比较当中并不占据优势。同时,本文指出内蒙古科技园区目前在财政投入、企业自身以及科技金融方面存在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内蒙古科技金融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以及科技人才培养等建议。

[关键词]科技园区;内蒙古;DEA;科技创新;效率评价

一、绪论

科技园区是我国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我国火炬计划重点建设的项目,是指在我国一些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地区集中投放各种社会资源,发展而成的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自1988年我国开始项目建设以来,科技园区在承载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都有了超常规的发展与进步。目前,科技园区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各地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促进科技创新是国家设立科技园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并非像一般制造型企业一样有着明确的生产流程,因此其投入产出的绩效无法依靠简单的数据指标来说明,因此就需要通过对显性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而得出科技创新的绩效评价。本文将使用数据包络技术(DEA)对全国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科技创新的时滞周期对于模型进行改进。对科技园区中科技金融需求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提高内蒙古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效率做出贡献。

在对内蒙古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方面,我国学者研究相对较少,专门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张启智(2009a,2009b)对于内蒙古科技金融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内蒙古科技金融存在金融制度方面缺乏多层次的金融支撑体系,财政科技投入也不够,企业缺乏科研投入动机等问题。冯利英、明苗苗(2012)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了内蒙古科技方面人力资源投入情况,认为科研经费投入以及科技人员的数量与当地GDP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构成了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认为在科研经费投入的比例中,应该提高科技人员薪资比例,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人才进行科研建设,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王来栓、朱润喜(2013)分析内蒙古科研投入的特征,认为目前在内蒙古地区企业是科研经费投入的主体,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是目前内蒙古科技投入的密集区。王岩、熊娜、陈池波(2012)从财政科技投入入手,利用CHINGEM模型模拟了财政科技投入对于当地经济以及主要产业的长短期影响,结论认为财政投入的长期效果远远高于短期效果,这也是科技创新的特点决定的。董丽杰(2013)对于内蒙古科技创新方面的金融支持、协同创新以及经济发展三方面关系进行了阐述,从金融供给的角度对于科技金融支持提出了一些建议。初海英(2014)认为内蒙古的科技金融发展在国内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贡献有限,重点提出了利用资本市场与创投资本来开启战略新兴科技产业融资的需求。

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很多学者利用实证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的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方式。余泳、余年生(2007)、刘峰涛、张元萍(2005)以及李永周(2007)先后利用计量来分析资本市场与创投资本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并且证明了两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关系。张陆洋(1999)研究分析了若干创业投资的案例,深入分析了创投资本在整个投资过程中的运营路径。张海洋(2005)、范承泽、胡一帆、郑红亮(2008)将开放经济条件纳入到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研究框架中,结合不同行业科技企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国外资本投入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认为我国需要鼓励国外直接投资来促进我国科技的创新。叶耀明与王胜(2007)以长江三角经济地区为例研究分析了金融中介对于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创投资本相比,银行在处理科技企业信息以及保护初创科技企业家控制权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初创科技企业更倾向于债权融资。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调研组(2007)调查研究了中关村科技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型企业,分析了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对于现有融资状况的满意程度,认为在中关村的科技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孙伍琴和朱顺林(2008)利用马斯奎特指数对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行了评价,认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技术的提高。李颖(2009)运用面板数据对于不同行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撑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金融支持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帮助作用更明显的结论。

二、内蒙古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绩效评价

(一)科技园区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为了保证计量分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文选取了我国27个省市区的11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来说明科技园区在该地区科技研发创新中的作用,从而可以帮助在决策投放科技金融力量时的方向重点。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与全面性,在投入变量方面本文选取了开发区内企业个数(个)与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名)两个变量;在输出方面选取了高新区企业总收入(万元)以及高新区企业出口总额(万美元)作为代表指标(见表1)。

表1 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变量描述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科技园区的投入与输出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3-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指标侧重在科技研发创新的应用层面。具体而言,开发区内企业个数与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从两个方面来测度了高新区内科技研发投入的基础力量。企业是科研项目承载的主体,而从业人员则是进行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能动性力量。在输出变量高新区企业总收入与高新区企业出口总额方面,前者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而后者则代表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程度。

(二)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MALMQUIST-DEA模型对27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园区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表2 27个省市自治区科技园区的malmquist指数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表2是27个省市自治区科技园区的MALMQUIST指数。从该结果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的科技园区在2003到2013年的十一年间,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有效率的提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所上升,由此带来了科技园区总体生产力的提高。这与前面的分析结果呈现很明显的不同:整个内蒙古地区在过去十一年中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都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在内蒙古的科技园区中,生产的效率总体出现了上升。

我们将表2的结果按照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对各省市自治区进行排序,如表3所示。

表3 按照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27省市自治区排序的结果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内蒙古地区的科技园区在过去十一年中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状况排名较为靠前,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内蒙古地区的科技园区相对于全国来讲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

表4 内蒙古自治区高新区年均malmquist指数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表4是内蒙古自治区高新区每年的年均指数。该数据像我们详细地表明在过去的十一年间内蒙古自治区的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而哪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增长。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年份,引起全要素增长率保持提高的因素是不固定的,这与当年内蒙古高新区的产业政策、优惠条件、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以及总体经济环境有密切关系。

表5 每年27省市自治区高新区平均malmquist指数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表5中是每年27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新区平均malmquist指数。这些指数表明了全国的平均状况。在表4和表5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将内蒙古自治区高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高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指数画成折线图的形式,如图1所示。其中蓝色的折线代表的是内蒙古地区高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红色折线代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高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水平。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2009年至2012年的四年中,内蒙古地区高新区的发展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吻合,而在2009年之前内蒙古地区的高新区发展较为平缓,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而在2013年,内蒙古地区高新区的表现远远超过了平均水平。

从上面我们对实证结果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整体的发展状况和高新区的发展状况有不小的差别,整个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的十一年中并没有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而是在不断地起伏波折;但自治区中的科技园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的十一年中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增长的势头。如图2所示:

图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图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其中,tfpch(T)表示内蒙古高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tfpch(In)表示内蒙古自治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大部分的年份中,科技园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都高于内蒙古地区整体的生产率增长水平。这与现实相符合:科技园区集中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伴随着大量新的机器设备、管理方法、生产工艺以及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必然会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

三、内蒙古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投入产出分析

内蒙古科技园区的实证结果表明其在全国同类的科技园区内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本部分将具体分析内蒙古科技园区实证指标所反映的经济含义。

(一)内蒙古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绩效的纵向比较

通过观察2003-2013年内蒙古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数据可以发现。内蒙古科技园区综合技术效率进步程度明显,并逐渐趋于平稳状态。具体来看,开发的综合技术效率从2004年的0.828,上升到2011年的峰值1.443,进一步到2013年的1.137。由此可见内蒙古的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效率由较低的水平经历一段较快的上升阶段,并在2005-2008年连续4年保持增长。

综合技术效率由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两部分组成,纯技术效率评价的是科技创新制度与管理的绩效水平,而规模效率指的是科技创新过程中规模指标影响产出水平的效率评价。首先,在纯技术效率方面,其变化与综合技术效率有着相近的趋势特点。2004年内蒙古科技园区纯技术效率值仅有0.917,随着管理以及制度的改善于2011年达到峰值的1.455,与综合技术效率值相似,纯技术效率大多数年度的水平均保持在1以上,说明在2003年-2013年期间制度改善以及管理水平提高是内蒙古科技园区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其次,在规模效率方面,该指标的波动幅度一直较小,基本在0.9-1.1这个区间内浮动,规模效率指标在2006年达到1.113的峰值,却在2012年降到了0.897的最低谷。规模效率指标水平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是内蒙古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实际规模长期以来保持着比较平稳的水平。然而,在另一方面却反映了内蒙古科技园区长期缺乏与其制度设计以及管理水平相匹配的投入规模,换言之,内蒙古科技园区内的科技投入偏少,造成了其规模效率不高,从而也影响了综合技术效率的进步。

在技术进步效率方面,内蒙古科技园区的波动幅度较大,其走势并不平稳,2004年技术进步就达到了1.445的峰值,但却在2013年降低到了0.843的谷底。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首先,科技研发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每年的技术进步水平很难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其次,由于科技投入规模的不足,影响了技术进步本应该达到的水平。

在内蒙古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方面,该指标由综合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效率组成。全要素生产率在2011年达到峰值为1.319,却在2013年下降到谷底的0.958。这主要是2013年技术进步效率值仅有0.843,而综合技术效率也仅为1.137来决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近年来的快速下降为内蒙古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的科技创新拉响了警报,若不高度重视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投入工作,其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很有可能出现更低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内蒙古科技创新的进步。

图3 2003-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园区投入与产出绩效评价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图4 2003-2013年西部八省市区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绩效综合对比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二)内蒙古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绩效的横向比较

通过前文对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科技园区的分析,内蒙古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的综合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等五项评级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从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数据来看,西部省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指标不仅要高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省区,而且普遍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首先,西部省区科技园区本身底子较薄、基础较差,因此这些开发区的科技投入的边际产出水平就会较高,从而导致了其科研创新的效率较高。其次,西部省区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可以充分学习东部省区开发区在科技创新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可以减少科技投入资源的浪费,从而也帮助提高了科研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

由于西部省区科技园区的效率指标具有相近的特征,因此将内蒙古科技园区的指标与同属于西部地区的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其他7个省市自治区相比,具体如图4所示。

通过对比西部8省区科技园区的指标数据可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园区的指标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排名比较领先,但是与具备同样优势的其他西部省区相比,内蒙古自治区的指标就不是那么优秀了。具体来看,内蒙古的科技园区在综合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均没有超过西部8省区的平均水平,尽管在规模效率方面高于西部省区平均水平,但领先的绝对指标值只有0.003,其领先优势并不明显。

从各个具体效率指标上来看,在综合技术效率方面,内蒙古科技园区的水平要低于云南、陕西、甘肃三个省区。在技术进步效率方面,内蒙古的水平低于重庆、贵州、云南、甘肃等四个省区。在纯技术效率方面,内蒙古的水平低于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在内蒙古水平较高的规模效率方面,其水平依然低于贵州、云南两个省区。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内蒙古的水平要低于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区。

表6 西部八省区单项指标对于排名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四、制约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发挥要素禀赋的优势,全面提升全国产业分工与转移的承载能力,努力发展与自治区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的产业集群。早在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就制定了2010年科技投入占GDP比例达到1.5%的目标,然而这一目标至今也没有实现。本文将具体分析内蒙古科技金融当前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关于科技经费投入的比例,联合国曾根据各国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参考标准,指出:一般创新能力比较匮乏的国家或地区,其科技投入占到当地GDP的1%以内;科技投入占到当地GDP1%-2%的国家或地区,其创新能力表现得非常有限;科技投入占到当地GDP的2%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才能表现出优秀的创新能力。根据《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可知,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投入占GDP的0.70%,虽然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但是至今为止也没有达到联合国中等创新能力地区的1%的水平。在与其他省区的比较中,内蒙古自治区也没有处于领先的地位。可见,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缺乏发展动力,从而限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结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目前的创新能力水平与建立创新型内蒙古自治区的长期发展规划相距甚远。

从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投入的经费来源来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政府的财政支出投入,企业自主投入以及金融机构融资等。从这三类资金来源的性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来看,企业自主投入以及金融机构融资应该处于科技经费投入的主体地位。然而从目前的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来源的现状来看,本应该起到辅助引导的财政支出投入反而成为科技投入的主要力量。

(二)高新技术企业本身的不确定性

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风险。首先,几乎所有高新技术企业的绝对优势就在于技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技术发起人往往也是企业经营者。然而,大部分科技工作者往往缺乏企业经营所需要的经济管理知识,很有可能造成高新技术企业在经营上出现一些失误。其次,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发成果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科技开发本身的规律决定的。这样一来,单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可能由于所能获取的经济资源有限而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在市场竞争以及市场需求的压力叠加下,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周期较短,这就使得高新企业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

(三)科技金融发展落后

科技信贷风险较大,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高新技术企业贷款风险较大是目前商业银行回避提供科技信贷的重要原因。由于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贷款产生的利息,高新技术企业较高的风险特性决定了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了银行提供科技信贷的积极性不高。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企业都由中小企业发展起步,这种类型的特点就是资本规模较小、所发展的技术相对比较超前但能够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成熟度较低。因此,这些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较差。而且,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者一般都是科技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知识和经验都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了相当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进而无法通过商业银行对于企业贷款审查的风险控制要求。

创业投资企业规模较小,对于科技发展支持作用有限。创业投资是由专业金融从业人员操作,投入到新兴的、发展快速的而且具有巨大经济效益潜力企业的一种权益性资本。作为一种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会对投资的企业进行长时间的资金支持。同时,由于创业投资企业通常都会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管理与决策,这样能够帮助提高被投资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经营效率。由此可见,引入创业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益处良多。但是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登记在册的创业投资企业仅有二十余家,整体而言内蒙古创业投资行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整体规模较小,相对于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发展的速度而言,其资金供给远远还不能满足内蒙古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求。

科技保险发展缓慢,科技保险无论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还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科技保险在内蒙古的发展过程中面对如下几个问题。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科技保险的热情不高,由于保险公司的宣传不到位,造成企业对于科技保险的了解还较少,不少企业经营者认为科技保险与传统保险的差异不大,缺少投保热情。其次,保险公司本身不够重视科技保险业务的发展,由于科技保险技术较为复杂,需要保险公司开发新的模式来投入该业务的运营。但是相当部分的保险公司不愿向科技保险业务进行过多的投入,而是其他具有竞争关系的保险公司推出新型科技保险服务后,再去“复制”该业务,这样的投机心态直接造成了内蒙古科技保险的发展缓慢。

五、政策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制度

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才能够充分满足市场的金融需求,为内蒙古地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第一,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功能,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内蒙古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部门。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内蒙古大中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丰富内蒙古地区高科技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在区域内设立信贷专营机构,统筹规划区域内高科技企业的资金分配;鼓励各金融机构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设立绿色通道,对大力支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予以奖励和政策优惠,带动区域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的积极性。

第二,鼓励创新型投融资机构的建立,突破传统的金融中介类型。技术的快速进步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也为金融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在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普及也为广大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新兴的金融机构金融体系在欠发达的内蒙古地区仍然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能够遍及传统金融机构所难以触及的地区和领域。因此,内蒙古地区应当鼓励服务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设立小额贷款机构,鼓励民间资本的流动,放宽金融机构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的限制;同时要求传统金融机构对新型金融中介的金融活动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支持。

第三,鼓励科技金融中介的发展。通过窗口指导、政策优惠等途径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支持,设立多种奖励机制来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政策性的担保机构为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多的信用支持,适当放大担保的范围,降低对担保对象的要求。同时要求各级政府积极配合政策性担保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担保活动,加大政府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并提供政策服务和优惠。同时要引进、培育专业化的企业上市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路演、公关、企业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机构,为地区科技企业的上市进行指导和服务。同时为想要上市的科技企业提供会计、法律、评估等方面的服务,鼓励会计机构、法律机构和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同时培养一批本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中介服务机构,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为地区的科技企业提供服务。

(二)针对内蒙古地区科技金融建立全面的服务制度体系

建立针对内蒙古地区科技金融的全面的服务制度体系,为科技金融机构和高科技企业提供外汇管理、投资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内蒙古地区科技金融机构的发展,吸引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境外投资者前来设立科技金融投资机构,同时吸引其他地区高科技企业进入内蒙古地区以利用其优越的服务体系,能够提高内蒙古地区科技企业的技术水平,有效拓宽内蒙古地区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途径,保障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内蒙古地区科技的快速进步。

第一,要为内蒙古地区的科技企业争取一套合理的外汇管理制度,以试点的形式逐步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外汇管理制度。发展内蒙古地区的外汇市场,鼓励金融机构适时推出汇率避险产品,利用较为成熟的外汇市场提高企业的跨期风险管理水平。通过更加便利的外汇管理制度,促进内蒙古地区科技企业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便于本地高科技企业与境外企业交流,提升其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二,建立针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依托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联合多个社会管理部门建立内蒙古地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高科技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制度。高科技企业信用数据库将作为科技金融投资机构在投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能够极大的降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资金流动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第三,完善内蒙古地区高科技企业信用评价制度。针对内蒙古地区的高科技企业信用体系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信用评价制度,只有基于权威而公正的信用评价才能使企业信用得到准确的评判,使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取有效的企业信用信息。因此,要加快完善内蒙古地区的高科技企业信用评价制度,针对高科技企业高风险的特征设计专门的评价体系,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部门、评级机构、审计部门等多个社会部门,成立专门的高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机构,定期对内蒙古地区的高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同时也要对企业进行实时的信用追踪,及时地将企业信用信息录入信息数据库,并建立科技企业信用信息定期发布的制度。

(三)重视对科技金融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交流制度

高水平的金融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永远是科技金融领域的稀缺资源,是保障内蒙古地区科技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制度。

第一,在内蒙古地区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培养优秀的金融管理人才。高水平的大学一方面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综合性的金融管理人才,为内蒙古地区的金融管理行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内蒙古地区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学者进入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有利于对在校学习学生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提高科研水平,推进内蒙古地区的科技进步。

第二,建立对内蒙古地区金融管理人员的定期交流培训制度。多种方式的定期培训是提高现有金融管理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机构研究人员、优秀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成功的科技创新企业家来内蒙古地区与不同领域的人才进行交流,同时组织内蒙古地区的优秀金融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到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吸取成功经验,提升内蒙古地区科技金融和高科技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

第三,积极发展人才交流机制,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其他地区的金融管理和创新技术人才来内蒙古就业。引入其他地区具有成功经验的管理和创新人才是促进内蒙古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机制,通过外派、委托培养等途径,将本地科技金融人才派至外地学习交流;同时引导科技金融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以优厚的条件来吸引外地人才前来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启智.内蒙古能源金融产品创新与发展[J].北方经济,2009,(3):12-16.

[2]张启智.内蒙古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撑制约因素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9,(11):109-113.

[3]冯利英,明苗苗.内蒙古R&D人力资源状况统计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2,(6):50-54.

[4]王来栓,朱润喜.东、中、西部内部农民收入差距分析[J].经济论坛,2013,(4):88-91.

[5]王岩,熊娜,陈池波.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与转型经济的实证研究——一个CHINGEM模型[J].科学管理研究,2012,(1):100-104.

[6]董丽杰.金融支持内蒙古科技创新——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下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

[7]初海英.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8):68-71.

[8]余泳,余年生.云南省科技孵化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大学科技园为案例[J].生态经济,2007,(7):108-113.

[9]刘峰涛,张元萍.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孵化器解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0-33.

[10]杨华,李永周.构建高技术企业研发项目团队的激励体系[J].科技创业月刊,2007,(10):111-113.

[11]张陆洋.我国部分省市发展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7):89-93.

[12]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5):107-117.

[13]范承泽,胡一帆,郑红亮.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1):89-102.

[14]叶耀明,王胜.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J].经济问题探索,2007,(4):128-133.

[15]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调研组.创业投资企业债权融资立法调研报告[J].中国科技投资,2008,(1):68-72.

[16]孙伍琴,朱顺林.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效率研究——基于Malmuquist指数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8,(3):46-50.

[17]李颖.分层视角的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路径探析[J].产经评论,2011,(5):12-24.

[责任编辑:张晓娟]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Inner Mongol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HU Hai-ying1,2

(1.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2.School of Financ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ohhot 010070, 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the measurement method of DEA,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parks located in 27 provinces, 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of the whole country,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Inner Mongol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country,but does not have an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western province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ner Mongol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currently restricted by such factors as financial investment,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finance of scientific technology for which the paper finally puts forward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and healthy financial system, a scientific service system and a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n Inner Mongolia.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Inner Mongolia;DEA;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fficiency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16)01-0034-10

[作者简介]初海英(1974-),女,内蒙古赤峰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生,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从事资本市场与科技金融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05

猜你喜欢

效率评价科技园区科技创新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实证分析
“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全社会扶贫开发投入管理体系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重庆市物流产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保险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