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噪声危害现况调查分析
2016-04-12宋成功白银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坝矿职工医院甘肃白银74504天水麦积微创医院甘肃天水74000
宋成功,邢 渊(.白银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坝矿职工医院,甘肃 白银 74504;.天水麦积微创医院,甘肃 天水74000)
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噪声危害现况调查分析
宋成功1,邢渊2
(1.白银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坝矿职工医院,甘肃白银742504;2.天水麦积微创医院,甘肃天水740100)
摘要:通过对接触噪声的企业职工职业性损伤的检测,了解企业职工噪声危害情况和应对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49—2007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对261名体检者通过询问职业年限,接触噪声的种类,应用纯音测听诊断仪测试听力并记录统计。检出听力下降者共59人,检出率为41.84%。听力损失程度与接触噪声工龄之间存在者明确的时间对应关系,10年以上者增加明显增多,和少于10年工龄者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较长时间的噪声接触者在头晕,头痛,情绪不平稳,睡眠质量差,血压高,心电图改变方面和无噪声接触者作为参照比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重视噪声对职工的影响,加强噪声职业保护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噪声危害;听力损伤;神经性损伤
由噪声作业引起的高频听力损伤近几年逐渐增多,噪声性听力损伤是最常见的职业病疾病之一。由于听力损伤恢复缓慢,且大部分为非可逆性,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防治噪声性听力损伤,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对2014年6月期间,我们对3个矿山企业部分接触噪声暴露的生产工人进行听力健康体检,发现有严重的噪声性听力损伤,并对此进行初步调查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有色企业矿山职工接触噪声的261名工人。其中噪声接触者141名,年龄最小者24岁,年龄最大者50岁,平均年龄为(36.73±7.4)岁;接触噪声工龄最短者2年,最长者26年,平均接触噪声工龄为(14.57±6.68)年。无噪声接触者120名,最低年龄24岁,最高年龄51岁,平均年龄(36.58±6.3)岁,平均工龄(13.65±6.71)年。
1.2方法
根据我国劳动卫生监督部门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49—2007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1],对有色企业长期接触噪声作业的在职职工通过询问职业史的了解,作业工人接触噪声的工龄及防噪措施记录,并将接触噪声人员进行排队,分类,按接触噪声工龄分为小于5年、5年~10年~、大于15年4组。对接触噪声的工人都要求在脱离噪声环境12h以上,讲清楚测定中的注意事项,做好配合工作,降低假阳性或阴性结果,在专门的测听室内,测试左、右耳125~8000HZ9个频段的纯音气导听阈;测量仪器采用丹麦MADSEN—622型纯音测听诊断仪测试听力。对测得的听力损失者。排除非职业性因素的影响,以听阈>25dbHL作为听力损伤的界限,评定听力下降的界限[2]。
1.3统计学方法
对同一职业不同接触年限,噪声作业者进行率的比较,不同的噪音接触时间造成的听力损害情况,对有无噪声环境接触出现的心身情况对此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卡方检验(x2),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同年龄情况下接触噪声和未接触噪声者听力检出率比较
对环境相当,接触噪声有色企业职工141名和无噪声作业的职工120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所查141名接触噪声工人中,未检出职业性噪声聋患者82人,检出听力下降者共59人。检出率为41.84%。其中一侧听力下降者25人,占噪声接触人数的17.73%;高频气导听力下降者11人,占噪声接触者的7.8%;高频神经性听力下降者42人,占噪声接触者29.78%;混合性听力下降者6人,占噪声接触者4.26%。无噪声作业的听力下降共18人,检出率15.0%,两组之间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噪声接触者接触年限之纵向比较
从调查中了解到,接触噪音工龄与听力下降有明显的关系,本次调查的触噪声工作人员中,工龄最短者2年。最长者达26年,接触噪声的平均工龄为14.57年,听力损失程度与接触噪声工龄之间存在者明确的时间对应关系(表1)。特别是对听神经的影响,10年以上者增加明显增多,和少于10年工龄者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见表1。
表1 噪声接触年限与听力下降人数对应关系
2.3噪声接触者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
噪声接触者在身体和精神方面和无接触噪声者有很大差别,通过在症状、体征和检查情况来看,噪声接触者141人,较长时间的噪声接触者在头晕头痛,情绪不平稳,睡眠质量差,血压高,心电图改变方面和无噪声接触者作为参照对象120人进行心身健康方面比较,几项指标之间临床症状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65,0.0095,0.028,0.035,0.038)。见表2。
表2 噪声接触者身心的影响
3 讨论
对矿山企业生产性噪声主要来源于球磨机、空压机、送风机、泵浆机、电水泵、配电箱等设备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振动、碰撞而产生的机械声波及工业机械动力应用的高压交变磁场运动产生的电磁性高频噪声[3]。
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相对过去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可以说这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力环境,劳动量的增加,生产条件的限制,作业工人不重视噪声对身体带来的慢性损害值得重视。从本次检查结果来看,接触噪声作业的工人听力损害非常严重,检出率高达41.84%,说明有色矿山企业噪声危害依然严重。其中高频气导听力下降占7.8%,高频神经性听力下降的占29.78%,高频听力下降是噪声性耳聋的早期特征。发生听力损伤的病变机制主要是长期的噪声引起内耳末梢神经兴奋性增高,微血管痉挛收缩,耳蜗毛细胞缺血、缺氧和营养障碍,导致毛细胞代谢性损伤,表现在外毛细胞,各回基底膜中毛细胞损伤以底回末段损伤最重,3排外毛细胞均出现细胞损伤性的表现[4],导致听力下降。听力曲线特征性V型切迹曲线者6人,V型切迹的特征曲线是高频神经性听力下降的早期表现,如果不重视,病变会发展,各频率听力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许多研究表明,噪声引起的毛细胞损伤还具有遗传易感性因素,从而出现个体耐受差异,个人来说,以为自身因素,群体研究发现,生产噪声是看不见的身体损害,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逐渐得到认识,说明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突出表现在对听觉器官和听力的损伤上,其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噪声的强度和在噪声环境中暴露时间的长短。本文通过对噪声暴露作业工人分析发现噪声性听力损伤对作业工人的损害是永久性的,且病情有随暴露工龄时间的长短有关增加而加重的趋势。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引起听觉损伤外,同时对神经系统、血压、转氨酶、精神心理及其他心身方面也有不良影响[5,6],因此必须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个体自我防护,
采取综合性措施来预防噪声危害。在目前生产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企业厂矿单位应加强上岗前体检及上岗前培训,使工人全面认识噪声的危害,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企业单位应尽可能给员工提供质量可靠的,应用舒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另外要对有害工种进行轮岗制,以减少工人接触噪声的时间;此外,还要进行每年一度的听力专项检查,对中度听力损伤者尽早调离噪声作业环境,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实施[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8,26(3):132-135.
[2]许彦.电测听检查在初检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4 (28)154-155.
[3]王玲.高温与噪声联合作用对听力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7:44-46.
[4]曹连杰,余力生,李兴启.感音神经性聋高频听力易损机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18(4):401-402.
[5]门晓光,刘国石,唐增福,等.炮震性听力损害致焦虑情绪的调查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5,19(2):27-28.
[6]郝志平.工业噪声对人体健康危害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12):1081-1082.
中图分类号:U46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