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策略与过程模型研究

2016-04-11姜永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资源建设网络课程主动学习

姜永生

摘要:针对网络课程学习主动性不高的现状,分析主动学习的含义,结合建构主义、移动学习、微课、MOOCs等新概念新理论,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提出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策略与建设过程模型,为新型学习环境下提高学习效率的新方法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主动学习;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策略;过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4-0131-04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and Process Model of Network Curriculum Resource Construction Based on Active Learning

JIANG Yong-sh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 510303,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curriculum learning initiativ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active learning, and puts forward a new method based on active learn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mobile learning, micro class, MOOCs, etc..

Key words: active learning; network course; resource construction; strategy; process model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1]。网络课程以学习者为服务主体、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规律、展示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访问方式的发展,网络课程越来越多、呈现大规模的发展趋势。这样对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也提出了新挑战,当前已建设的网络课程呈现访问率不高的现象[2],因此如何建设能够吸引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成为每个网络课程建设者需要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1 网络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6月共有389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类2849门、高职高专类1043门。覆盖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650所高校。到2011年,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已达19199门,其中本科类13456门、网络学院204门、高职高专类5539门,覆盖了1100多所高校[3]。由此可见,网络课程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大量的网络课程建设必然伴随着大量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当前,网络课程呈现访问率不高的现象,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课程访问中存在的问题,有的课程不能顺畅链接;有的课程访问时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而访问者无从得知;有的课程打不开。二是课程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有的只是课本内容的搬家,是电子化的课本内容;有的虽然按照评选要求有录像资料,但只是简单的“大头像”式的内容。三是课程建设不能反映或机械反映相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表现为课程相关资料准备完整,但不能引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4]。这样的网络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很难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建设出适合学习者需求、吸引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课程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主动学习的含义

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自我驱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调节学习策略,自我计划和管理学习时间,学习者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的学习活动。主动学习的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前能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主动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发起的自主学习行为,动力来自于学习者自身,起因是对知识追求的动力;是一种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主动学习中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被激发,学习具有很强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 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策略

3.1建设策略的指导思想

探索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需要从网络课程资源的规范与资源建设所依据的教育理论入手。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以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LOM)为核心,并针对教育资源的特性建立了分类数据元素,明确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主要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8大类,并且就各类教育资源的技术规范制定了标准 [1]。CELTS-41.1规范了学习资源的元数据,规定了在WEB页面中呈献学习资源时,所应提供的一些基本元素,但没有规定这些元数据的实现,如体系结构、编辑语言、数据存取方法等。本规范提供强制的资源技术最低要求和推荐的资源评价指标,以保障教育资源的质量和使用价值。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把学习者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中,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信息技术成果强有力的支持,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结合起来,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力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境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个人理解的意义。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活动,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而是学习者学习的高级伙伴,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与学习者共同建构知识,引导、帮助学习者。

近几年来,翻转课堂、MOOCs、微课、移动学习等新概念新理论的出现与广泛应用,更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意义的主动构建,这也使建设吸引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的探讨成为热点,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引导学习者主动学习作为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考虑到移动学习因素,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时,在学习者方面,须考虑学习者的心理与个性化特点,注重建设适合青少年群体为主体的课程资源。在阅读浏览方面,内容页面呈现形式应简洁、概括性强、导航和菜单简明、内容陈述简洁、要点突出;内容表现形式以文本、图片、语音、稳定清晰的视频动画画面等静态显示为主[5]。在适用设备方面,资源需满足多种显示终端的访问需求,如不同操作系统与屏幕大小的PC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访问需求。在信息承载量方面,信息承载量应小而精,需要小而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点教学资源,10分钟内可学习完毕。在人机交互方面,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需比较随机灵活,要求信息反馈快。

结合主动学习的含义与建构主义及最新的教育理论,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为依据,结合翻转课堂、微课、MOOCs、移动学习等理论,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微型化、模拟真实学习情景的网络课程资源,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规定时间内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自主参加学习评价,完成课程的学习活动,达到既定课程目标。

3.2建设策略

网络环境下游戏吸引参与者主要的激励措施有虚拟社区、角色扮演、挑战性任务、交互和动态性[6]。针对网络课程访问率不高的现状,欲吸引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其建设策略构建可结合基于主动学习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借鉴网络游戏的激励措施,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选择合适的课程。网络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将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实践中解决问题,同时训练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首先需要选择适合于网络学习的课程,以发挥网络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信息的优势,吸引更多学习者主动学习。一方面选择受众多、影响面广的课程。有众多的学习者学习的网络课程开发出来才有价值,才能体现出网络课程信息传播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达到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性价比。另一方面选择易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评价的课程,运用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多媒体特性,使知识信息呈现效果达到最优。

二是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吸引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需要将学习者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网络课程教学不同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师生交流是通过网络平台间接进行。因此,网络课程可以基于网络平台组建一个教育虚拟社区,所有社区成员(教师与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不仅能增强学习者网络学习的“存在感”,而且能增强群体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故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需要注重以下3方面:第一资源设计加强情景创设,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挑战性任务”来引导学习过程,将学习者引入特定的情景中,使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第二为学习者设计参与学习活动的角色,明确其担任的责任、完成的任务,强调其对学习的自主性。第三学习者可从网络教学平台中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并完成学习与评价。第四资源设计从学习者的视角切入。资源设计制作需符合学习者访问习惯、思维特点,使学习者以习惯的方式获取信息。资源画面以呈现教学信息为主,适当添加教师活动画面,不宜出现学习者听课的画面避免给学习者以第三方身份参与学习的感觉。第五,学习资源的决策权和编辑权可部分授予学习者。

三是简洁明确独立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终结果。心理学认为,目标情境中学习者关注的中心是取胜的可能性,此时,学习者对取胜可能性的估价与任务难度的水平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即任务难度高意味着取胜可能性低,任务难度低则意味着取胜可能性高。这种对应关系又使学习者对自我胜任的感知与对能否取胜的预期产生联动性的动机反应。因此,学习目标的难度决定着学习者取胜的可能性,影响着学习者学习投入的意愿。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学习目标设计时,将疑难学习目标分解为易理解、明确、独立、体系化的学习目标,每个网络课程资源达成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者通过逐个学习目标的学习,形成课程总体学习目标的达成。这样可降低知识与技能获取的难度,学习易获得成就感,从而吸引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

四是有意义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n James)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潜能就可发挥80%~90%。因此,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可通过有意义的评价等多种方式激励学习者发挥其潜能,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首先,将学习者根据某个评价标准划分为不同等级,为学习者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情境,使学习者体验到成功晋级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其次,通过平台自动评价、学习者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价学习者,使其能及时校正学习活动。最后,通过试题、试卷等方式有效评价学习者的学习,帮助学习者检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学习提供参考。

五是良好的交互性与便捷的访问方式。首先,良好的交互性能为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与学习评价提供便利,这样可舍弃不需要的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交互性可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性,从而主导自己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主动把握学习内容与学习节奏。调查发现,精品课程的交互资源需求:在线视频89.6%、学习论坛86.7%、教师答疑80.0%、QQ在线71.7%、电子邮件41.7%[7]。其次,便捷的访问是吸引学习者主动运用网络课程资源学习的前提。一方面便捷的访问方式使学习者很容易获取到网络课程资源,如稳定的网站、无门槛进入、足够的访问带宽、较低的访问设备要求等。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资源目录索引,能有效帮助学习者快速查找需要的学习资源。

六是多元且具有艺术美感的教学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是多媒体素材通过网络平台的融合,形成简明富有吸引力的教学信息展示媒介。设计制作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一方面,需要多元的媒体素材呈现教学信息,使学习者突破单一媒体获取学习信息的方式。 调查发现,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呈现需求为:PPT课件75.0%、教学录像86.7%、虚拟实验90.0% 、动画模拟91.6%、趣味性游戏学习93.3%[6]。通过多元的教学资源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换知识信息的呈现方式,当大脑对某种教学媒体缺乏兴奋点时,可选择另一种教学媒体引起大脑的兴奋,增强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具有艺术美感的教学资源使学习者产生愉悦的情感,有利于吸引学习者主动访问。

4 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模型

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具有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因此需要探索出一个适合大规模、高效率的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模型,从而为团队合作开发高质量、大规模网络课程资源提供支持。结合主动学习要求、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策略、一般课件开发规律等因素,可构建如图1所示的建设过程模型进行网络课程资源开发。

图1 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模型

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过程模型,在资源建设的各环节均要从学习者角度、以调动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激发主动参与学习为出发点。

学习需要。国内学者冯忠良等人认为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就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是个体在学校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8]。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前,需要调研该知识内容是否有学习的必要,是否满足学习者的预期,若是则确定下来准备设计开发,若不是则跳过。同时,明确该课程的重点与难点章节,以确定重点开发教学资源的章节。

课程知识点的分割。基于主动学习的知识点分割,可在学科知识结构组织的前提下,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划分知识点,以学科内容的最小知识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公式)作为学习知识点,或提取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公式中的概念作为学习知识点。知识点分割即确定了网络课程资源的主题,为后期的教学资源开发确定整体框架[9]。因此,网络课程知识点分割需要考虑知识的组织结构:一方面,知识点分割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主线,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线性方式组织课程知识,即以线性知识组织方式为主构建知识呈现体系。其中,线性是指一个确定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另一方面,以非线性方式(网状结构和树状结构)为辅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运用网状结构将知识点组成具有一定意义联系的知识结构,即运用多项知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运用树状结构将知识点及其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资源等)合理的分类管理,便于学习者查找与理清思路。

教学设计。在进行知识点划分之后,需要对每个知识点教学信息的表达方法与表达策略进行详细设计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学习提供最佳学习途径,降低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难度。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新意义的过程。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概念或原理概括程度越高,包容范围越大,主动学习的迁移的能力就越强。此环节,教师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与学习目标,依据教学原理、结合自身经验与知识内容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编排。当前网络课程的学习对象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教学设计需要考虑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与知识水平进行设计,注重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设计,供学习者借鉴。

资源类型选择与设计。根据CELTS-41.1教育资源技术规范,素材类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8大类。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需根据学习者特征与知识点内容特色,选择某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呈现学习信息,如测试选择试题还是试卷、新课学习选择课件还是案例呈现等,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降低获取知识的难度。

媒体素材选择。在资源建设时,需要确定用何种媒体素材来表达教学信息,各种类型的资源又需恰当的媒体素材来表达。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媒体素材通常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素材5大类,选择资源表达的素材类型,需要做到以最简洁的媒体形式直观、有效地呈现出知识信息。其中,文本是最容易处理、占用存储空间最少、传输速度最快的媒体。文本主要用于概念、定义、原理、问题的阐述与表述,标题、菜单、按钮、导航等的呈现与提示。图形/图像主要用于形象直观的表达知识体系结构、事物间的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事件发生的场景等,将信息及其相互关系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出来。音频媒体主要用于语言解说、背景音乐和效果提示音等,有利于限定和解释画面,为教学提供必要的说明和支持;同时在语言学习、音乐教育中可用于矫正、训练发音和会话。发音标准的解说、动听的音乐与解说有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动画与视频媒体是一种可感觉到的,基于时间、位置、方向和速度变化的动态媒体。教学中利用动画模拟事物的变化过程、说明科学原理,直观、完整的动态展示事物的发展过程、解决问题的程式、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操作过程等;可为呈现无法直接观察的动态宏观、微观现象或危险性较大的活动提供方便。考虑到移动学习的需要,尽量选择可通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种设备浏览访问的媒体素材。

课程资源原型开发。开发人员依据教学设计、归纳学习者的预期,就教学资源的主要需求取得一致意见后,针对一个知识点开发出一个课程资源原型并运行,然后反复对原型进行修改,直到学习者对教学资源满意,使之逐步完善定型,为此后的教学资源开发提供蓝本。原型开发时,需要注意信息呈现以简洁、概括性强为主,学习内容页面导航和菜单简明,正文和背景的颜色对比符合人的视觉特点等原则。

课程资源的测试。测试主要是指课程资源在网络课程服务平台上的适应性和客户端的兼容性测试。一方面不同平台下开发的网络课程服务平台对教学资源数据类型的支持需要验证,如验证ASP、PHP、JSP及不同的数据库下开发的服务器平台是否支持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教学服务平台是否支持不同客户端对资源的访问,如验证是否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各种操作系统的笔记本台式机等对教学资源的访问,包括运行的稳定性等。

课程资源的评价改进。课程资源建设完成后,需要全面运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者的实际运用,肯定成功找出不足,根据反馈意见再次改进,使教学资源最大限度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如知识点的分割组织、教学资源与学习者预期的吻合程度等,最终改进并确定课程资源的制作原型。为此需制定征求意见调查表,通过学习平台,主动在学习者中征求修改意见与建议,避免因被动接收修改意见而让学习者对网络课程缺乏兴趣。

形成产品。确定了课程资源原型,则以原型为蓝本,按照事先确定的知识点进行大量的教学资源制作。制作过程中要坚持课程资源风格的统一性,同时又根据知识点内容与学习者的认知习惯,适当改变课程资源的色彩或配音,使风格统一中体现灵变,避免学习者出现审美疲劳而降低学习效率。

5 效果分析

课程资源的效果可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来分析。依据现行的三维教学目标,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维度来分析其使用效果。

知识与技能维度。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能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来呈现知识与技能。一方面,具有独立教学目标的微小知识点,具有学习难度低,素材丰富、易于获取知识的特点。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从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需要的知识内容学习,摒弃已掌握的知识内容,从时间与精力分配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学习效率将高于一般资源。因此学习者容易获得胜利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过程与方法维度。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一方面注重学习情境、学习者的参与角色、学习任务的设计,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来完成学习任务,始终能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义务与达成目标,体验到胜利的喜悦与挫折的痛苦。另一方面,学习者可自主把控学习过程、选择学习方法,注重利用学习偏好来完成学习活动。因此,在学习过程的把控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的培养、学习精力投入主动性方面优于一般资源,故学习效果也优于一般资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使学习者以某个角色在虚拟社区中参与学习活动,并且可自主选择学习材料、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可参与学习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实践体验。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效果优于一般教学资源。

6 结束语

随着新型技术与新教学理论的出现,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策略与建设过程模型也在不断变更。针对当前网络课程学习现状,结合建构主义、主动学习、移动学习、微课、MOOCs等新概念新理论,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探索基于主动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策略与建设过程模型构建,为新型学习环境下提高学习效率的新方法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DB/OL]. (2012-08).http://www.celtsc.edu.cn/qhcms/channel/jxzyl.html.

[2]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R].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 R].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 许坦,石长征. 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2007(5).

[5] 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等.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21-24.

[6] 陈江鸿,杨洁,钟志贤. 网络课程的激励因素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9):52-57

[7] 李一媛,李芳.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需求和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45-49

[8] 姚志刚,刘立伟.主动学习的心理学解析.[J].中外企业家,2010(7).

[9] 张武威,黄宇星.精品课程的课程内容知识组织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猜你喜欢

资源建设网络课程主动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保定旅游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