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思想

2016-04-11朱江

当代工人·精品C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本思想

朱江

摘 要:关于对人的关注一直是马克思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的学说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以其独特且深邃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深入探索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哲学命题。可以说,马克思对人的本性的理解是其人本思想的逻辑起点、对现实中人的本质异化的思考是其人本思想的解读依据、对人的本质的复归是其人本思想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 人本思想

马克思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本思想,这些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依然存在很多争议和误读,在此情形下重读马克思经典原著,感受其人本思想的来源及背景,对理解马克思人本思想以及当代现实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性的理解是其人本思想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人本思想有着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关于人的本质属性他认为是“社会性”,是具有实践性和具体性的、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他“强调人的本质是综合性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本质具有现实性,必须用客观发展的视角来关注人的发展。”1

马克思关于人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或者是其对人的本性为自由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完善的。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类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特性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将“类”以及“类本质”“类特性”都归结为实践,认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2不难看出,马克思眼中之所以产生了生命的活动,必须归结为实践的作用,这种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得以证明和肯定自我的必要手段。可以说,马克思的这种关于人类的类存在物的思想代表了对早期的静止的人性观念的反驳,也不同于宗教将人认为的“一种由栖居于世界之外的非物质灵魂来代表的非人格非个体的抽象物”3的唯心观点。

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之所以为之人的内在规定是马克思迈向科学理解人、解读人的重要一步。他在之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正是基于《手稿》中对人的本质描述的深化和延伸。需要提及的是,人的本质是现实性的而非抽象的,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变化而非亘古不变的。但是,不管在何种社会形态下,无论社会关系如何变化,人的本质始终应该遵循马克思唯物史观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基础。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的“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观念不仅是辩证的,它也是将人类从非人类、从动物的生命中区别出来的条件,同时也关联到人类实现物质需求的方式。不同于非人类的“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5本身,人类“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6;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7的一种自我确证。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之人,之所以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类存在,实现需要的能力是重要方面,同时也具有“自然”的客观化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将自然看作为实现劳动的客观基础和条件。“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8。在劳动过程中,人类逐渐具有区别于其他非人类生物的自我意识,“人类通过创造性劳动(实践)预期一种未来,它本身是一种具体化于对象的生产之中的人类自我意识的表现。”9通过劳动,所谓的“类生命”成为人的生命;人也得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此外,马克思在《手稿》中,重申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性、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地发展起来,一部分地产生出来”10。此时他对艺术、音乐和文化的感受和拥有,标志着人的自由的对象化的形成。可以说,这一“人化自然”的概念是与他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实践被异化的讨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

另外,《手稿》中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方面,再从经济现实的基础之上进行论证的同时,也不乏“从人的本质出发的人本主义论证”11的影子。

二、马克思对现实中人的本质异化的思考是其人本思想的解读依据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就在于人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层面都将“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12,并且由于“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3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的类本质是之所以为人的普遍特征,这种类本质通过对对象实践的改造从而得到印证,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环境下,私有财产的所有制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异化使人的类本质随之异化,人的类本质成为了与之相异的本质,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了维持基本肉体生存的手段,人变成了丧失自身类本质的人,从而又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直接目的,是将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民,也就是工人阶级,将其从资本主义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其回归到真实的自我。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的人学异化观念的借鉴,在经济学哲学领域对有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行和批判,并且通过较为缜密的分析和论证,提出了自己的异化思想,同时揭示了劳动异化以及异化劳动对人的影响等方面,进而形成较为独特的“从经济出发的人学异化”14理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集中在“异化劳动”这一概念之中,但从根本性质来分析,异化劳动的实质实际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异化,也就是非人化,是一种与“以人为本”相异的“以物为根本”的思想。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来将所谓“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和体现在《手稿》中。

对于异化,马克思将其化为四个范畴,即劳动者同其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作为类存在物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的关于异化理论的四重规定的核心在于表达人的类本质和现实之间的异化。异化劳动对于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15劳动对于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16马克思看来,类生活指的就是生产生活,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且有意识的活动,“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17

在异化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又一项有力证明,即丰富的需要也失去它应有的丰富性质,演变成了对货币的单一方面的需要,甚至将满足人作为非人甚至动物物种本身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作为其迫切的活下去的粗陋的需要。但是与动物相比,事实上,人是有意图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向着他所计划或预想的方向发展,他也有能力将其“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18。是否有意识作为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的区别。因为人作为类存在物,导致其具有有意识的特性。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使得人的类本质也发生了异化。人的本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而变成一种被迫的、“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19。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在社会中的进步作用,并且正视异化作为“人类的不幸”,同时又因为它的“必然性中孕育着它的不合理性”从而必然地“为历史的发展所扬弃”20而辩证地将其“异化”的思想视为人类在通向美好未来路途中的曲折。马克思在创作《手稿》时的初衷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以物为本”“以资本为原则”的社会生活的批判和思考,但他“在哲学意义上提出的异化理论和基于人性的复归的共产主义的理解和阐释,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颇有见地的理论。”21正因如此,他对现实中有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思考成为其分析当时社会的切入点,进而发展和完善为其人本思想的解读依据。

三、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复归是其人本思想的终极目标

为了改变现实中人的本质异化,为了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马克思认为必须排除人的本质的异化,排除劳动异化,进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复归。这是马克思人本思想范畴内的终极目标,也是共产主义实现的重要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在私有财产所有权并未有根本改变的情形下,无论是政治性质角度的民主或是专制的共产主义,还是从“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22,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23的共产主义。而真正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24所以,只有当人进行完全的、“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25的时候,这种共产主义才是真正而非粗陋的共产主义,才“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6。当然,这里马克思所说的人道主义不是等同于资本主义或者西方其他人道主义,而是属于马克思人本思想范畴的现实实践层面的人道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的存在是感性实践活动的存在,只有具有和承认现实的人的对象性关系,人之所以成为人的特点才真正得以体现。

这是解决私有制下人被异化的根本道路,也是所谓历史之谜的终极解答。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主体始终是实践基础上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中的人;而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则可以看成是对人的感觉和特性方面的解放。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其斗争和创造客观世界的途径,“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27,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对人来说,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已然到处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并且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的时候,人通过对象化自身的实践改造,使其作为人的本质的复归得以实现,最终实现自由自觉并且有意识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辛鑫.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探析[J].党史文苑,2013(1):P4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7.

3.[美]温迪·林恩·李,陈文庆,译.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M].中华书局,2014:P2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P13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7.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7.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7.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8.

9.[美]温迪·林恩·李, 陈文庆,译.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M].中华书局,2014:P11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87.

1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P52.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6.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6.

14.陈涛.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P3.

1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7.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7.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7.

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7.

1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57.

20.薛德震.人的哲学论纲(增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P190.

21.刘秀萍.马克思“巴黎手稿”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P229.

2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81.

2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81.

2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81.

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81.

2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81.

2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P86.

(2015年辽宁大学党建课题)

猜你喜欢

人本思想
论“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解读
人本思想融入学前教育管理策略分析
人本思想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基于人本思想的本科教学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基于人本思想的本科教学管理思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