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6-04-11高颖方居正
高颖方居正
(1.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2.平顶山市中医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益气温阳法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进展
高颖1方居正2*
(1.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2.平顶山市中医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通过对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的认识以及临床治疗的经验总结、归纳和整理,进一步阐释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肾阳虚型心力衰竭的证治机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临床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慢性心功能不全 中医药 心肾阳虚 益气温阳
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由任何结构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脏充盈和射血功能衰减而使循环血量不能满足全身代谢需求的病理生理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病症。多以突然发病、死亡率高和远期预后差为发病特点,有临床症状的患者5年存活率更与恶性肿瘤相近,已成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率,寻找其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开展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1 病因病机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学“心悸”“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对于心衰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举痛论篇》“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圣济总录》曰:“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金匮要略》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心衰的病位在心,涉及肺、肝、脾、肾。心肾阳气虚衰为本,血瘀痰凝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根据其病机发展特点,分三阶段:心气虚-心阳虚-心肾阳虚。心气虚是发病基础,心阳虚是发展标志,心肾阳虚则是重笃阶段,血瘀痰凝为病理产物。心气虚日久,累及心阳,心阳亏于上,不能下交于肾,肾阳亦亏,肾阳不足则心阳愈虚,日久影响血脉、津液运行,以致血瘀痰凝,加重心肾阳(气)郁遏。诸病理因素相互影响,演变为虚实夹杂之证。急性发作期在气阳两虚基础上偏标实(水饮、瘀血、痰浊),慢性缓解期偏本虚(气阳两虚)。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应以补虚扶正为本,祛除实邪为辅,益气温阳,活血利水[2-3]。
2 辨证论治及专方治疗
慢性心衰病理机制较复杂,涉及脏腑较多,症状和体征各异,故临床上应辨证施治。治疗多从虚、瘀、水立论,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常用方法。益气温阳法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活血法可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从而降低前负荷,两者配合使用,具有协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施今墨[4]认为本病以心气(阳)不足,肾阳虚衰为多。轻则益气强心、通阳利水,药如黄芪、党参、桂枝、茯苓,从心阳治疗即可;重则温肾壮阳、利水消肿,以附子、白术、桂枝、黄芪、防己为主,并用金匮肾气丸、滋肾通关丸,必心肾同治,方有作用;水肿重症,拟活血、行气、利水之法,以气滞血瘀、水气泛滥为标实图治。
邓铁涛[5]认为治疗心衰重点必须调补气血阴阳。心阳虚型以温心阳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属补虚为主、标本兼顾之剂。实验表明,暖心方具有负性变力与正性变力的双向作用。阳虚亦可用四君子汤合桂枝甘草汤或参附汤;血瘀者加用桃红饮或失笑散;水肿甚者加用五皮饮。
颜德馨[6]认为心衰的病机关键是心阳气虚、心血瘀阻,提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的观点,心阳气虚为该病发生过程中最根本之所在,血脉淤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均由之产生,温运阳气是重要法则。自创温阳方:熟附子、炙麻黄、细辛、生蒲黄、丹参、葛根。行气活血方: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生地、柴胡、枳壳、牛膝、桔梗、降香、黄芪。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郭士魁[7]认为此为心脾肾阳虚,治疗上应以益气温阳为主。通心阳以桂枝,健脾以四君子,温肾阳以附子。心阳虚证治以益气养心,方用当归汤加减;心脾阳虚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利湿,方用四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心肾阳虚证治宜温阳利水,佐以理气活血,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阳气虚脱证治宜育阴回阳固脱,方用保元汤,真武汤,生脉散等。
郭维琴[8]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主要病机。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重要治法。强调扶正固本,不可本末倒置,一味攻逐,以伤正气。常用基本方:黄芪、党参、益母草、泽兰、桂枝、制半夏、北五加皮。水肿明显者加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白芥子;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加附子、菟丝子、仙茅、补骨脂;顽固性心衰而心脏扩大者,北五加皮用量减少;见阳脱用生脉、四逆合方以益气固阳救逆,配合西药,以图转危为安。
3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治疗CHF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得到广泛认同,在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医药在整体辨证论治基础上强调个体化治疗,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疗效更为显著。现在已经开始从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水平上阐明了中药的作用及机制。建立规范的中医药干预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方案,是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亮点所在[9]。
然而,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中医治疗心衰应用地位尚未确立。心衰机制、药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欠深入;大多数研究缺乏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样本量小,可重复性差;诸多治疗与研究停留在心衰中晚期,未能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因此,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进一步更加深入的研究,应用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及循证医学理论,以提供更为充分有力的证据;为心衰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临床及实验室依据。从而更有利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发展及推广。
[1]张艳,宫丽红,钱新红,礼海.慢性心衰中医分期分级临床辨证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5):801.
[2]韩振强,沈建平.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9,29(10):916.
[3]徐燕,阮小芬,金涛,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肾阳虚本质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4):45.
[4]施小墨,陆寿康.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施今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3.
[5]邹旭,吴焕林.邓铁涛教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选粹[J].中医药学刊,2004,22(4):538.
[6]颜德馨.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73.
[7]翁维良.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现代著名老中医著重刊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84.
[8]王亚红,秦建国,梁晋普,郭维琴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5(16):23.
[9]徐变玲,徐学功.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27.
Research progress of treating chronic heart failure by benefiting Qi and warming Yang
Gao Ying1Fang Ju Zheng2
(1.Henan University of TCM Zhengzhou 450000;2.The TCM Hospital of Pingdingshan Pingdingshan 467000)
Pass on summariz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and experience summary,further Interpretation the mechanism of CHF,in order to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Accumulated evidence for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F,and provide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
chronic heart failur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ang-deiciency of the heart and the kidney;benefiting Qi and warming Yang
R25
A
1674-2060(2016)02-0110-02
高颖(1988—),女,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
方居正(1967—),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