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柏毒蛾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2016-10-27史生慧何静安靖荣赵艳芳
史生慧何静安靖荣赵艳芳
(1.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2.青海省海东高速公路养护处 青海平安 810600)
侧柏毒蛾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史生慧12何静1安靖荣1赵艳芳1
(1.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2.青海省海东高速公路养护处 青海平安 810600)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 Leech)在京藏高速青海省境内马平西高速公路马场垣至老鸦峡隧道段(K1695-K1711)中央隔离带、分离式隔离栅、匝道等绿化区域发生。一年2代,以卵越冬。幼虫5-6龄,幼虫期27-63天,蛹期8-22天,成虫寿命3-10天。每雌平均产卵量68粒。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在不同虫态期采取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加以配合乔灌木混交的营林措施,防治效果明显。
侧柏毒蛾 一年2代 危害 生物学特性 防治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 Leech)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柏毒蛾属(Parocneria),是青海省桧柏、侧柏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其幼虫主要取食桧柏、侧柏的嫩叶尖端,受害针叶仅留基部,随后逐渐枯萎凋落,导致整个植株长势削弱。2010年以来该虫在海东地区民和县境内高速公路绿化带景观树木发生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桧柏、侧柏生长和高速公路整体的景观效果。
1 分布范围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 Leech又名圆柏毛虫、柏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分布于青海(海东、黄南、海南、海北、西宁等地)、陕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四川、山东、广西等省区。幼虫主要危害桧柏、侧柏等的嫩芽、嫩枝和老叶。受害植株枝梢枯秃,长势衰退,似干枯状, 2-3年内不长新枝,生态功能明显降低。
2 发生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东部边缘,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东北部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隔河相望,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甘肃省永靖县和积石山县相邻,西南部与青海省循化县、化隆县毗连,西北部与本省乐都县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26′至103° 04′,北纬35°45′至36°26′之间,南北相距最长68公里,东西相距最宽56公里,土地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
2.2 自然概况
(1)气候
民和县地处北温带,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 8℃,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22℃。平均作物生长期为234天,全年≥5℃的积温为2200—3200℃,≥10℃的积温为2000—2600℃。年平均日照时数914.2h。年平均降雨量为363毫米,且降水集中在夏季(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年蒸发量为1453毫米。无霜期198天。
(2)水文
黄河、湟水河、大通河是流经民和县的三条主要河流,境内共有大小河沟计二十四条,其中十八条河沟源于拉脊山山脉。内有十条汇注于湟水河,流域总面积为1257.9平方公里,平均流量2.02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为6370.6万立方米。全县地表水年径流总量为2.96亿立方米,但因汛期(7—10月)径流占68.6%,加之蓄水工程少,水资源利用率很低。
(3)植被
全县植物木本类共有66科95属,190余种,其中乔木39科,49属,106种;灌木27科,46属,84种。草本类植物有41科,198属,356种。
表1 受害株数百分率调查表
表2 虫株率调查结果表
表3 侧柏毒蛾生活史统计表
3 侧柏毒蛾形态特征
3.1 卵
扁圆形,直径017-018mm,初产时绿色,有光泽,渐变为黄褐色,孵化前为黑褐色。
3.2 幼虫
老熟时体长23 mm,全体近灰褐色,形成较宽的纵带。在纵带两边镶有不规则的灰黑色斑点,相连如带。腹部第6、7节背面中央各有一个淡红色的翻缩线。身体各节具有黄褐色毛瘤,上着生粗细不一的刚毛。
3.3 蛹
长10-14mm, 青绿色,羽化前呈灰褐色,头顶具毛丛,腹部各节具有灰褐色的斑点,上生白色细毛,腹末具有深褐色的钩状毛。
3.4 成虫
体成褐色,体长14~20 mm,翅展17~33 mm。雌虫触角灰白色呈短栉齿状。前翅浅灰色,翅面有不侧柏毒蛾显著的齿状波纹,近中室处有一暗色斑点,外缘较暗,布有若干黑斑,后翅浅黑色,带花纹。雄虫触角灰黑色,呈羽毛状,体色较雌虫深,为深近灰褐色,前翅花纹完全消失。
表4
4 生活史及习性
侧柏毒蛾在青海省境内一般一年发生1代,在京藏高速青海省境内马平西高速公路马场垣至老鸦峡隧道段(K1695-K1711)中央隔离带、分离式隔离栅、匝道等绿化区域发生。一年2代,以卵在叶、小枝上越冬,翌年3月中旬至3月下旬孵化,3月下至6月中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 6月上旬至6月中旬老熟幼虫化蛹,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产卵。7月中旬至7月下旬孵化成第二代幼虫,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第二代幼虫危害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二代老熟幼虫化蛹。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交尾产卵越冬。卵历期最长18天,最短10天,平均14天。越冬卵历期达4-5个月。初孵幼虫取食鳞叶尖端和边缘成缺刻,3龄后取食全叶。幼虫多在夜间取食,白天隐藏在树皮裂缝、叶丛中。幼虫在4龄后的食叶量显著增大,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老熟幼虫在叶丛中吐丝作茧,经1-3天预蛹期后化蛹。
第一代羽化盛期在6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2代羽化盛期在9月上旬至9月中旬。成虫多在夜间至上午羽化,白天一般静伏在树冠枝叶上,很少活动,傍晚后飞翔交尾,交尾结束后即产卵、产卵期间可持续2-5天,以第1、2天内产卵量为多。每雌虫产卵30-128粒,平均68粒。卵产于叶上,成不规则的堆状,每一片叶有卵9-32粒不等。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温度对侧柏毒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以22-28度为适宜,气温偏低发育缓慢,偏高亦会延迟发育,其生活史见表3。
5 危害现状
京藏高速公路马场垣至平安方向K1696-K1719路段不同程度受到侧柏毒蛾又重的危害。严重路段的桧柏枝梢枯秃,植株长势衰退,似干枯状, 近两年未长新枝,严重影响高速公路景观效果。
经调查,受害株数为100%,虫口密度为表1、表2。
6 侧柏毒蛾发生两代原因分析
经查询相关文献资料所知,我省侧柏毒蛾一年均发生一代,但经三年以来的观测调查,侧柏毒蛾在我省马平西高速公路马场垣至老鸦峡段中央隔离带绿化区域桧柏上发生一年两代。原因是:京藏高速民和县境内地处北温带,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8℃,极端最高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22℃。平均作物生长期为234天,全年≥5℃的积温为2200—3200℃,≥10℃的积温为2000—2600℃。年平均日照时数914.2h。年平均降雨量为363毫米,且降水集中在夏季(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年蒸发量为1453毫米。无霜期198天。青海省年平均温度2~9℃,年降雨量为250~550毫米,民和县相对温度偏高,降水量偏多。气候原因导致了侧柏毒蛾在我省马平西高速公路马场垣至老鸦峡段中央隔离带绿化区域桧柏上发生一年两代。
7 防治技术
通过定期观察,时时掌握侧柏毒蛾的发生动态,一旦有严重爆发的趋向,即采取有效措施,把危害控制到最低。
7.1 营林措施。
7.1.1营造混交林
混交,不仅可以促进林木生长,而且可以减轻虫害。
7.1.2整形修剪
在6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后和9月中旬对虫卵枝进行修剪,并将剪下的枝梢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虫卵。
7.1.3抚育管理
受害严重的植株,长势衰弱,春季应及时加强肥水管理,促其伤口愈合,萌发新梢,增强树势,从而减轻其它病虫的危害。
7.2 物理防治
7.2.1灯光诱杀
利用成虫具有强趋光性的特点,用黑光灯诱杀,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在高速公路这样的特殊环境下,为避免成虫聚集影响行车安全,不建议采用灯光诱杀。
7.2.2人工除蛹
3~4月初刮树皮,消灭潜伏在树皮下、皮缝内的幼虫;4月份敲树振落幼虫消灭; 5月下旬和9月中旬在树叶、树皮缝处人工摘取蛹;可有效降低害虫密度。
7.3 药剂防治
化学防治在高速公路特殊的环境中是害虫防治最有效最必要的防止方法。为选择高效低毒的药品,进行分组对比实验。试验选用四种农药的不同浓度,对2一3龄侧柏毒蛾幼虫进行毒力检测,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溴氰菊酯1000倍液,杀扑·毒死蜱1000倍液对该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40%氧化乐果1000倍液防治效果略差。根据虫情观察,第1次用药尽量在3龄幼虫前(3-4月下旬和7月下旬),6一7天后再喷施1次, 为防止防害虫产生抗药性,应当尽量更换不同类的农药。(见表4)
7.4 对比试验分析
7.4.1试验方法
分别选取药剂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②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③45%杀扑磷乳油。稀释至1500倍、1200倍、1000倍、800倍、600倍,相同浓度做三组对照,进行喷雾处理,间隔一周,喷施两次。
7.4.2实验结果
喷施农药两周后观察统计,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600倍的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的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00倍的45%杀扑磷乳油杀虫率达到100%。
[1]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7.
[2]周嘉熹等.《西北森林害虫及防治》,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8.9.
[3]艾云庆等.《青海农林科技》,2004年第四期.
S76
A
1674-2060(2016)02-0044-02
何静(1979-),甘肃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有害生物防治。